世界冠军不留遗憾 江嘉良:老瓦是个伟大的运动员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俊朗的外表,潇洒的举止,使外国选手闻风丧胆的中国式直板快攻,曾经叱咤风云勇夺6项世界冠军,其中包括在两届世界锦标赛蝉联男单冠军,这就是人们记忆中的江嘉良.再次见到江嘉良,是在湖南卫视举办的"中国明星队挑战世界明星队乒乓球对对抗赛"上.一件白色衬衣外面随意套上一件红色的毛衣外套,短发.墨镜,依然是当年那样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他是湖南卫视特别邀请的电视评论员,而从事这一行业,从1992年巴塞 罗那奥运会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算起,到现在已整整12个年头了.从1989年退役开始,先赶上"

俊朗的外表,潇洒的举止,使外国选手闻风丧胆的中国式直板快攻,曾经叱咤风云勇夺6项世界冠军,其中包括在两届世界锦标赛蝉联男单冠军,这就是人们记忆中的江嘉良。

再次见到江嘉良,是在湖南卫视举办的“中国明星队挑战世界明星队乒乓球对对抗赛”上。一件白色衬衣外面随意套上一件红色的毛衣外套,短发、墨镜,依然是当年那样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他是湖南卫视特别邀请的电视评论员,而从事这一行业,从1992年巴塞 罗那奥运会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算起,到现在已整整12个年头了。

从1989年退役开始,先赶上“出国潮”,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执教,再到喜欢上电视评论,接着回国办实业,作为乒乓球上世纪80年代世界冠军的江嘉良从来不愿重复走别人走过的路,他愿意去尝试和创新,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他现在已是在全国拥有几家公司的大老板,投资项目涉及IT、建材和房地产等几个行业。

人们认为他成功了,但他认为,到底成不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他更在意的是,就像干电视评论员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态平和。

祖籍花都、出生在中山的江嘉良藉着到长沙担任电视评论员的机会,应本报记者之约,向关心他的球迷讲述了这15年来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15年来,我挺好的”。

角色1 世界冠军不留遗憾

记者:你当时蝉联了两届世锦赛冠军,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退役?

江嘉良:我是输了球以后才退下来的。打了世界第二名就退下来了,当时是1989年在德国,我们打团体是第二名,0比5输给了瑞典。当然有很多因素,最大的因素是技术上没更新,器材上也没跟上,加上战术上很保守。运动员没有外国运动员那种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最缺乏的,什么东西都依赖教练,如赢了教练说好,这个技术一直用下去,如果说不好,就不能用。

其实打球是靠自己去悟出来的,包括老瓦,是靠自己闯出来的,但我们条条框框太多了。

记者:当时你在国内是国宝级人物,但退役时却走得很冷清?

江嘉良:当时输球后,教练认为我的技术已不实用了,年轻选手马文革、余选桐、王涛等开始冒上来了。于是我就选择了退役。

记者:退下来后为什么没有选择像刘国梁一样当教练?

江嘉良:没有,我认为我当时是太累了,付出的也太多了。因为,当时我们除了团体之外,还要兼顾单打、双打和混双,当时五局三胜21分,现在想起来,当时不知道是如何扛过来的。早上一起来,团体还没有什么事情,一到单项就有事情了,从早上9点钟起床,一直打呀打,打到晚上11点。唉,张燮林教练都打晕掉了,荣高棠都给他拿包,你想想看?

记者:当运动员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江嘉良:当运动员没什么遗憾——如果硬要说遗憾的话,那就是技术没有更多地去更新,这是最大的遗憾。在一个年代,技术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80年代,OK,是江嘉良的一段时间,90年代可能是邓亚萍的一段时间。

因为你要创新必须得到教练员的认可,还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你一年当中有半年赢不了球,或者你输了一年的球,教练会不会用你、你自己会不会产生动摇都有很大关系。你不可能像老瓦一样百分之百是他打了,他就不断创新,但我们就做不到。这个遗憾也不是一个大遗憾,个人能力不够强,技术更新也受到外界的局限。

记者:你怎么评价与你同一时代的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

江嘉良: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我很不看好他,因为我想,他这么大年纪,我觉得中国人不应该输给他。结果,他打败了刘国梁,还在决赛中与孔令辉打成了2比2,唉呀,我真正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他确实是一位很伟大的运动员,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他打球很有创意,他能够打到现在,肯定有很高的技术,不光是进攻和防守很有一套,最难得的是,他在放高球和底线防守时,很多人不见得赢得了他。

记者:你们平时关系不错吧

江嘉良:我比他大一岁,他平时叫我“老大”,我和他12次交手,我赢了10次。

角色2 电视评论一做12年

记者:你现在做电视评论员比较多?

江嘉良:纯属业余爱好。从1992年就开始了,当时是巴塞罗那奥运会,(香港)无线电视台来找我。

记者:当时你还在做教练,对吧?

江嘉良:嗯,当时我在马来西亚当教练。我是1990年到马来西亚的,无线电视台1991年就约了我。我说我可能要过新加坡,他们跟我说没关系,约好了后到时直接过来就好了。我到新加坡后,他们真的来找我,我就过去了。从那时起我就干起来了,一晃眼都12年了。

记者:你感觉国外的电视评论员和国内的有什么不同?

江嘉良:我的电视评论员的做法都是从美国学过来的,导演在我播的时候会收集很多资料,包括观众的反应呀,市场的一些反馈呀,还有观众的口味等等。当然,你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来满足观众各种各样的口味。我相信,以我的做法能做出一些自己的风格来。每个人做评论都一样那就没意思了。做媒体评论员是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当运动员的体会、经验融入到解说中。同时,自己的口才也过得去,形象也不是太对不住人。

记者:你在评论员这一块已闯出自己的风格,你如何评价你的工作? 江嘉良:打乒乓球要赢完全是靠实力,在媒体做评论员也得不停地学习。1992年我进入这一行时连麦克风都不会使,话说完了不知道将麦克风递给人家,采访完了后回到电视台,导演说不能上镜就会被砍掉。

我自认为我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非常努力,人们认可我,看中的是我在这一行的潜力,我的知名度,我对这项运动的理解,还有我的广东话,做得不好仅仅是开始(那段时间)。

记者:你对乒乓球宣传这一块有何建议?

江嘉良:乒乓球宣传应该再加大力度,包括像这次中外明星对抗赛,电视转播还不够。往往媒体轰炸多了以后,这个赛事才能得到球迷的认可。中国乒乓球有一个怪圈,你赢也不是,输也不是,这次世界明星队根本溃不成军,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团体,完全一个零散的队伍,在集体凝聚力方面和中国队没法比,这是他们输球的最主要原因。

记者:你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应该持有怎样一个心态?

江嘉良:现在的中国队员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对什么都新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他们的见识多了,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了。你应该看到,我们实实在在有能力做到的东西很多,也尽量地去认可他,宽容他,不能说,输了就骂他,你说人家也尽力了嘛,找找其他的解决方法。

输和赢都很正常,竞技体育嘛,再不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了。我觉得心态应该摆正一些。像欧洲球迷们自我参与的程度更高一些,原因是我喜欢,我爱好,从这方面来说,他们这次搞的民间高手与世界明星队对抗反响不错,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这无论是对赞助商还是球迷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角色3 商海纵横得心应手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出国执教呢?

江嘉良:当时流行出国嘛,跟风嘛,也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从马来西亚转战新加坡,1994年回来的,当时在广东做房地产,又跑到南京,搞一个环保工厂,现在又转到一个建筑软件,在深圳也有一个建材厂。其实我爸爸是搞建筑的,所以对建筑还是有一点感情。在上海和南京主要是开发建筑软件,在南京、上海销售。广东我经常回去,这次比赛完了后我就去广东,但广州丰田杯我不一定去。

记者:你投资范围比较广,谈谈当时搞乒乓球俱乐部的情况吧?

江嘉良:乒乓球俱乐部现在不搞了。因为不太好搞,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用一个领导的话讲,“你给谁培养呢?”我也不知道为谁培养,因为我对乒乓球还是有感情的,不管为谁培养,我都尽量将自己学的东西教给小运动员,给他们一点自信心。

记者:你小时候肯定深有感触?

江嘉良:我小时候和庄则栋打过几次球,当时就感觉,他是一个大人物。当时是在1976年的时候,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像庄则栋那样的大人物,拥有那样的派头该多好呀。当时没有想过去拿世界冠军,我是从最简单的方面去想的。跟他这种人面对面进行交流,对小队员的自信心的提高很有帮助的。

记者:你如何评价各种角色的变化?

江嘉良:当运动员有当运动员的想法,大家都在一起集体生活。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很多人的付出,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包括教练员、陪练呀,还有一些幕后的工作人员呀。我们相对比较幸运一了,我们把握住了机会的同时获得了成绩,与我们同时代的运动员则没有这个机会,没有打出成绩来。

记者:你后来进入商界,你是怎样转变角色的呢?

江嘉良:总得生存嘛,并不是说进入商界就能解决问题,商界失败的多着呢,开一家关一家也多得是。进入这个行当就得了解这一行,这挺重要的,毕竟打球和做生意是两码事。开公司也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是你做决定,如果方向你认准了,决定做对了你就对了,如果决定做错了,方向错了,你就错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你如果成功了,你也许是很幸运,当然你的前提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对市场的调查呀,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呀以及回报的时间呀,等等,但是,做了这一切后你也会失败,这个也有可能。我的公司就尽量避免不做不在行的事情。

记者:你认为你从商成功吗?

江嘉良:对于成不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这就像你不能说有多少钱才能算富人一样。

记者:那你的标准是什么?

江嘉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有钱的时候也不愁着去花,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在你争取这些目标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起困难,但是在困难时你能够摆脱问题、解决困难,这也是一种最大的成功。所以我觉得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不一样。

角色4 好丈夫兼好爸爸

记者:谈谈你的家庭吧,记得当时你们的恋爱很有传奇色彩,特别是在当时你所处的年代?

江嘉良:我们也是平平淡淡过日子,我妻子吴玉芳是第八届百花奖的女主角,主演的影片是《人生》,她扮演刘巧珍,在1985年获奖,我们1986年认识的。当时,我们的教练对我还是网开一面吧,我最感谢的是许绍发教练,当时是80年代很封闭,包括现在国家队对这个看得也很重,不许来往。

跟男孩子打打闹闹没什么,跟女孩子交往你必须让她很有安全感,注意礼貌,跟男孩子接触根本想不到这些事情。当时,许绍发教练没有反对我和她的交往。当时可能比较小吧,跟她交往让我走向成熟。

记者:你们现在可以说是完美的婚姻了?

江嘉良:她是比较有眼光吧,我们现在结婚已经有16年了,现在有两个女儿,一个13岁叫江莉馨,一个10岁叫江莉婕。前几天我们才过16年结婚纪念日,全家一起去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玩得很开心。

记者:你对女儿有什么目标?

江嘉良:对她们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目标。身体好是第一,心态要好,学习成绩是排在最后一位。我不是说不要求她们学习,关键是让她们自己有兴趣才行。她有兴趣玩电脑,马上跟你去,上网聊天,玩游戏,如果不给她玩,她会发脾气。

记者:完全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江嘉良:我要求她们心灵一定要纯洁、正直,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格品质,遇到挫折时候一定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她们还是很脆弱的,我很担心。有一次,小女儿拿了成绩单回来,我问多少分,她不给我看,我说为什么?她说,你告诉我你小时候考得最差的分数是多少?70分吧,不对,60吧,及格分数,也不对;我往高里说也不可能嘛,后来我说55分。

差不多差不多,她很高兴地给我看,58分,比老爸强。我跟她说,这样就不好了,非得要我说我的分数比你差,你才高兴。我不批评你,最主要你在考试之前做了准备没有?没有做好准备那就不行。

记者:你对女儿的教育真的很特别。

江嘉良:还有一件小事情也很有意思。小女儿要养狗,那一天我刚出差回来,她一定要拉着我去宠物店买狗。她讲一句我跟一句,故意逗她,她急了,我就带她去。在去之前,她喝了半杯啤酒,然后拿着个空酒瓶坐在副驾驶位上,一路上问个不停:宠物店在哪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带她进去了,她就很开心。

店员给她抱了一只博美犬,她抱在手中紧紧的。我告诉她,你养狗要有天份,这个小母狗你以后一定得当妹妹来看待。销售员也告诉她,如果你养不来,就不要买。她一直哭,一定要,我就告诉她,你要达到养狗的目的,以后不要用啤酒瓶这个暴力手段,强迫我去买,如果你要去做,你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

记者:你妻子现在也出山了?

江嘉良:她1997年就出山了,主要还是去拍戏。我觉得她跟我10年后,为我生了两个孩子,非常伟大,非常不容易,我也非常感谢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她没有出来干活,没有和社会接触,她的思维等各方面都有停顿。

1997年的时候我就鼓励她出来做事,我说你不管怎么样还是回到老本行吧,电影明星嘛,百花奖得主,做回老本行人们认可的程度肯定很快。她也接受我这个观点,毕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又是得过百花奖,于是衔接得很快,拍的戏也不少,一直在拍。

记者:十年没出来干活,她还是以家庭为重了?

江嘉良:她是以家庭第一的,不过,现在女儿也大了,我还是鼓励她出去散散心,这样的生活才更丰富多彩一些,不会那么局限和单调。

师长回忆

捣蛋鬼的成才路

一提到这位得意弟子时,江嘉良在广东省队的教练蔡明枢一开口便评价道:“江嘉良这孩子很聪明,也很捣蛋。”

蔡明枢及其爱人胡克明指导都是江嘉良在省队的老师,7岁学打乒乓球的江嘉良11岁时便入选了省集训队,在胡克明指导麾下训练。“开始的时候他在省体校练,后来就被召进了省集训队,那时的他就是集训队里的四大天王之一。”

有一次,省队的领队上洗手间,小嘉良误以为里头的是其他的队友,恶作心起装了一大盆水就往里泼,被淋了一身的领队走出来,小嘉良才知道闯了大祸,而心里明白孩子性格的领队却也没追究,小嘉良才得以“逃过一劫”。“进入省集训队以后,小嘉良变听话了,一到乒乓球台上,他就会很配合,在那时一起集训的8个孩子中,他是最懂得和教练配合的队员。”

1979年,年仅15岁的江嘉良代表省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就在开赛的第一天,出战团体赛的江嘉良在一天内让广东队连丢了9分,“江嘉良在那一天输的比赛,比他之前输的所有比赛都还要多。如果我们再丢分的话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排名,还会影响到湖北队的名次。

那时候,湖北队甚至来要求我们不要再出江嘉良。”胡指导回忆说,然而广东队教练组却认为应该多给小将机会。再度登场的江嘉良一上来便在单打比赛中连赢国家队五大主力,并最终夺得了全运会第五名,也从而一鸣惊人。

四运会后,江嘉良赴日本比赛,当时日本的国际乒联主席狄村就评价江嘉良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世界冠军”。此后,15岁的江嘉良顺利入选了国家队,他也成为了史上年纪最小的国家队成员。

退役后,江嘉良曾赴新加坡,师徒之间也因此少了联系,“他这人在未明确自己目标的时候,他不会轻易跟人说,但在新加坡回来以后,他的变化很大,待人接物等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是长大了的江嘉良给老师们的新印象。

如今,江嘉良长期在上海打理自己的公司,但每到过年时节,他一定会给省队的教练和领队们寄贺卡拜年。“18日在他的家乡中山有一个乒乓球的图片展览,届时他会回来,我们师徒也终于有机会见面了。”谈到即将到来的师徒之会,蔡明枢笑了出来。 本报记者 丁淑莹

记者印象

多彩人生 还原本真

在采访之前,记者与江嘉良约好晚上9点在湖南电视台演播厅见面,他晚上和张燮林一起主持一个“决战前夜”的清淡节目。尽管已40岁了,但岁月的风霜似乎在他身上找不到痕迹,他仍然保持着一个运动员的身材,并没有像比自己小一岁的老瓦、比自己更小的王涛、刘国梁那样凸着肚皮。

相反,十多年来经历的不少风风雨雨,使他显得更加成熟,思维更加缜密,言语更加富于哲理性。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知名的电视评论员和前世界冠军,他对幸福的理解浓缩成八个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他表示,没有什么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家庭幸福更能让人满足。淡泊名利,还原生活的本真才是他最大的追求,包括对子女的教育。

既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又是比较专业的电视评论员,江嘉良是第一个,此后还有杨影,也还会有其他人。不过,既是世界冠军,又是电视评论员,又是成功的商人,在世界范围恐怕也无出其右者了。不走寻常路,让他的人生过得很精彩,也很成功。

尽管电视评论员的工作只是“副业”,但江嘉良乐此不疲。他表示,因为心中始终割舍不了的乒乓球情节。

一切,都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本版采写:特派记者 高志明(除署名外)本版摄影:特派记者 陈辉

江嘉良和老教练张燮林一起主持乒乓球节目。

40岁的江嘉良保持着惊人的年轻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