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家论补中益气汤
盛心如阴为中之守,阳为气所禀,中虚则阴无以守,而阴火上乘于阳位;气弱则阳无所禀,而阳气下陷于阴中,于是热渴烦汗,头痛喘乏诸症作矣。表症则颇类外感,而中气虚弱则不宜发汗,故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制补中益气汤以治之。俾中气足,阴阳平秘,而自可热退;营卫和,肌腠宣畅,而自得汗解。开后世甘温退大热之一大法门,实亦脱胎于仲景建中之意也。惟建中为营虚血少,营出中焦,血生于心,故用芍药以补其营血,饴、枣建中以养营,姜、桂强心以生血,甘草调和于其间也。此证为中虚气弱,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故用黄芪补中气之虚,人参益元气之不足,甘草泻心,使食气之壮火转为生气之少火。当归和血,养日损之营阴,以配烦劳之亢阳。气馁于中,升降失司,用白术以运之;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升麻、柴胡轻清宣达,升其下陷之阳气,阳气升而阴火自还,复于本位。更以姜、枣调和营卫。所以异于建中者,一则心阳不宣而用桂枝,一则脾阳下陷而用升、柴。(《实用方剂学》)
张年顺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其《脾胃论》列举了本方加减症25个,《内外伤辨惑论》列举了39个,《医学发明》列举了46个。除去重复者,共60个。除去久病痰嗽去人参一症外,59症都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味或原方加量使用,加味使用的药物总计达46种。临床使用本方,宜在原方基础上加味或加量使用,不宜减去方中任何一味药物;最大药量以不超过标准剂量的五倍为妥。鉴于目前实际应用中的复杂化裁情况,可暂时使用以下几种命名方法:①补中益气汤原方;②补中益气汤减味(明确说明减去某药);③补中益气汤加味(说明所加主要药物);④补中益气汤和某方的合方;⑤补中益气汤减某药加某药。
盛定松气虚发热之病机是正邪相抟,三邪七虚。立法处方必须考虑三分邪火之存在。治疗目的是扶正祛邪,跟单纯补气升阳截然有别,因此在用补中益气汤药量上必须注意斟酌,宜轻不宜重。主药黄芪、党参(严重气虚用人参)9g已足,柴胡、升麻一般用6g,即3:2的比例。虚轻邪重(主要依据为体温高低)则加重柴胡用量,直至与参、芪相等。必要时再加黄芩、连翘或其他清热解毒之品。首先宜轻,随着体温下降,邪退正虚,逐渐加大剂量,并调整配伍比例,即加重参、芪、术、归量,减少升、柴量。
张存均补中益气汤目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多个病种。脾胃气虚兼有中气下陷者用之;气虚发热者用之;脾胃气弱而致的虚证皆用之。一般以汤剂治疗,可随症加减应变。如内脏下垂诸症,重用参、芪、升、柴益气升提,也可加枳壳15g;气虚发热者酌加清热之味;纯属脾胃气虚者,重在益气补中,升、柴减量用之,或去之。此外,对重症肌无力、眼肌无力症,以本方加味治之有效;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侧索硬化症等病属痿症范畴,以本方配合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脾肾同治。按《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论,对由于脾胃气虚导致大、小便异常的病症,每以本方益气为主,佐以他药治之而获效,如老年气虚所致的尿频或失禁、小儿夜尿等,以本方加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等。前列腺炎所致尿有余沥,本方合滋肾通关丸治之。乳糜尿可配合萆薢分清饮加减,脾虚泄泻加入山药、扁豆、炮姜炭、莲肉等。老年气虚便秘可加入润肠之品。肝阳亢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者慎用本方;胸闷纳少,舌苔黄腻而兼湿阻者,黄芪减量用之,或加苍术,与白术同用,可缓和黄芪的腻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