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燊的弟子 何炎燊运用育阴潜阳法的临床经验

2018-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行医50年,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他对育阴潜阳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笔者随师临证20多年,对老师的学术思想有粗浅体会,在临床实践中也获得较好疗效. <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何老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现代社会生活既丰富多采,又复杂繁忙.烦劳操持,暗耗真阴的人日多.何老推崇朱丹溪的"人身阴常不足",但对"阳常有余"则提出商榷.如果人身之阳真是有余,按<内经>的"去其有余"之理,

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行医50年,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他对育阴潜阳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笔者随师临证20多年,对老师的学术思想有粗浅体会,在临床实践中也获得较好疗效。 《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何老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现代社会生活既丰富多采,又复杂繁忙。烦劳操持,暗耗真阴的人日多。何老推崇朱丹溪的“人身阴常不足”,但对“阳常有余”则提出商榷。如果人身之阳真是有余,按《内经》的“去其有余”之理,就应该用苦寒清泄之药物,以泻其有余之阳。

然而何老认为“阳常有余”是与“阴常不足”相对而言。阴虚到一定程度,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就会出现“阳亢”的现象,并非真的有余。若滥用苦寒清泄以损其阳,必将导致阴阳两虚。

故由阴虚导致的阳亢,只能“潜”,而不任攻伐。明清以后,用“静药填阴,合介属潜阳”之法,渐被医家重视。如吴鞠通治下焦温病久羁的三甲复脉汤与张山雷治类中肝阳化风的石决明、珍珠母等。何老更进一步扩展此法,治疗内、妇、儿各科的许多病种,如乙型脑炎、肺炎、中风后遗症、溃疡病出血、癫痫、高血压、眩晕、头痛、痿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小儿多动症等,都获满意的疗效。

1 高血压案 李某,女,80岁,1995年3月6日初诊。患有高血压病1年多,近2个月来,血压持续升高,BP 在26.7~24.0/14.7~12.3 kPa之间,服利血平、心痛定等降压药不效,头痛眩晕,烦躁失眠,心悸,咽干口苦,胃纳、二便尚可。

视其面色潮红,神疲,需子女扶持,舌体老敛、舌质干红、少苔,脉弦劲而细。此乃肾水素亏,肝失涵养,阳亢化风,治拟育阴潜阳,平肝熄风。处方:生地黄、玉竹、白芍、茯苓各20 g,牡丹皮、泽泻各10 g,山药、石决明、珍珠母各25 g,蒺藜、山茱萸、钩藤(后下)各15 g。

服1剂,觉口干稍润,余症同前。守前方再服2剂,头晕大减,稍能入睡,BP稍降(22.7/13.1 kPa),效不更方,再服5剂,并停西药。

药后患者能步行来医院,面红已退,头晕、头痛、心悸均消失,口干转润,寐佳,BP 21.3/11.5 kPa。仍以前方加减,连服2个多月,BP一直维持在21.3/10.

0 kPa左右,嘱其停药,常服六味地黄丸。随访2年,病情稳定,至今仍健在。 按:高血压病病机复杂,阴虚阳亢乃常见之病机。此例屡用西药降压而症不减,加用中药,疗效即显。根据病情需要,育阴不用吴氏三甲复脉汤之麦冬、阿胶、麻仁补心阴之药,而用六味地黄汤之滋肾水;潜阳不用龟板、鳖甲、牡蛎之重浊,而用石决明、珍珠母之潜肝阳,药虽不同,立法则一。笔者用此法治疗高血压病,都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2 不孕案 刘某,36岁,农民。婚后第2年生育1女,已13岁。近6、7年间,未避孕尚未再孕,配偶各项检查正常。1998年4月来诊,其人体胖,面色不华,月经期正常,但量少,色深红,2天即净,胃纳、二便尚可,伴见虚烦失眠,头痛,口苦咽干,腰腿?软,舌暗红不华、中心干而少苔,脉沉细。

曾作妇检、输卵管通水、B超等均未见异常,但前2月作B超发现卵泡发育缓慢,在排卵期卵泡仅为1.1 cm×1.2 cm。证属肝肾精血不足,阳不潜藏,用三甲复脉汤加减。

处方:龟板、鳖甲、牡蛎各25 g,生地黄、熟地黄各12 g,阿胶(烊)、桑寄生、北沙参各20 g,当归、麦冬、太子参各15 g,陈皮、炙甘草各5 g。病者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嘱其不必避孕,顺其自然,此后按此法治之,隔天服药1剂。

治疗3个月后受孕,后顺产1男婴。 按:妇女不孕,由于卵泡发育缓慢者,中医认为是下焦肝肾不足。多年观察,阴虚阳虚各占一半。此例脉症合参,乃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复脉汤加味至为合拍。方中龟板、鳖甲、牡蛎不但有潜阳作用,而且血肉有情之品,又能助长阴精之滋生。笔者遵循何老之旨,守方3个月始获效,近年用此法共治7例不孕症,皆受孕。

3 惊厥案 尹某,女,3岁,1994年5月3日来诊。其母代诉:去年11月中旬,患儿初流涕、咽痛、发热(T 39.5℃),继则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两拳紧握,不醒人事。西医按急性扁桃体炎、高热惊厥处理后即缓解。

自此患儿体质渐弱,易招外感,咽痛反复发作。今年2~3月间,先后发生惊厥2次,故转诊于中医。患儿面黄肌瘦,唇红而干,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Ⅱ度。口臭尿黄,夜烦呓语,屡进寒凉而内热不除。

纳食可,二便调。舌红少苔欠润,脉细略数。本案反复高热,肺肾阴津渐伤,肝失涵养则阳亢化风;火迫津液为痰,痰火蒙蔽清窍,故惊厥频作;肺肾虚火循经上迫,故咽痛缠绵不愈。拟养阴清肺汤合育阴潜阳、除痰散结之药治之。

处方:玄参、北沙参、石决明、珍珠母、海浮石各15 g,麦冬、牡丹皮、土牛膝根、夏枯草、猫爪草各10 g,生地黄、白芍各12 g,天竺黄6 g,川贝母、甘草、陈皮各5 g。连服5剂,夜烦渐安,内热稍挫,守前法续进15剂。

嘱其经常炖服西洋参、海马、龟、鳖以配合治疗。自此感冒渐疏,扁桃体的炎症也逐步得到控制。仍以前法加减,间断服药,每周2剂。其间若感外邪,每依法加入羚羊角、钩藤、天竺黄、牛黄数味,惊厥未再发。

治疗3个月,患孩体重增加,面色红润,健康如常,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幼稚情志未开,真阴亏损者甚少,然此例则因长期肺胃蕴热,灼伤津液,津液亦属阴,津亏则阳热浮亢化风,而致惊厥,前医屡用苦寒不效者,因苦寒化燥,则津液更伤,阳热更亢。此例育阴不用重浊归下之品,而用养阴清肺汤,因证属肺胃津伤之故。可知处方用药,不能固执板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