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警钟长鸣 警钟长鸣与警钟常鸣
“警钟长鸣”是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常常误用的一个词汇:在不少人的行文中,这个词往往被误写为“警钟常鸣”。不过,这里所谓的“误用”,只是说它不符合这个词的习惯用法,而不是说词义本身有问题。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警钟长鸣与警钟常鸣都是成立的,都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这里仅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反腐倡廉意义上的“警钟”,主要是指提醒告诫和批评教育;所谓“长鸣”,就是说这种提醒告诫和批评教育的力度要大、针对性要强,能引起人们深刻的震动和共鸣。敲过钟的人都知道,要使钟声洪亮、延续时间长,手上就得加把劲,出手要有力;同时,敲打的部位也有讲究,尽量选择最能使钟身产生共振的位置。
如果力度不够、选择位置不准,钟声就会短促干涩、轻飘飘的,无法对人产生强烈的震撼。对于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来说,也是这样。要使相关的提醒告诫和批评教育真正对党员领导干部产生触动、引起共鸣,首先态度必须严肃、形式必须庄重;提醒告诫要晓以厉害,批评教育要有锋芒力度,而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同时,指出问题、分析问题也要抓住要害,一针见血,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更不能“顾左右而言他”,不着边际。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那种不痛不痒、不着调的所谓“提醒”和“批评”,表面上看维持了一团和气,顾及了彼此的面子,但无法真正触动人们的内心,起不到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最终是害了同志。
如果说“警钟长鸣”强调的是“敲钟”的力度和角度,那么,“警钟常鸣”强调的则是“敲钟”的频率和周期。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容易腐败变质,是因为它不断被源头活水以激浊扬清的方式进行“净化”;门轴之所以不容易生虫,则是因为它经常处于被“打磨”的状态,蛀虫没有孳生的机会和环境。
同样,要使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也必须经常通过“敲警钟”的方式,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净化”和“打磨”。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日益增多,怀有不良动机者对其腐蚀拉拢的手段和方式也不断翻新。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稍有松懈、警惕性略微降低,就有可能被糖衣炮弹击倒,酿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苦酒。
避免这种情况,拒腐防变的警钟就需要经常敲响,警示教育就需要常态化。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集中学习教育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民主生活会、党日活动等日常的学习教育则更为基础和根本。从实践来看,一些单位和部门之所以腐败案件易发多发,与其不重视日常的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党日活动等流于形式甚至长期不开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以上是着重从外因的角度来谈问题的。实际上,对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警钟长鸣与警钟常鸣不应只是一种组织行为或他人行为,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从拒腐防变是立身之本、从政之要的高度,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和精神,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在各种诱惑和糖衣炮弹面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立场和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