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民姓名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银锭 刻有四川两任巡抚姓名
史料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陈士奇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后在重庆与张献忠作战,农民军掘地用炸药轰城,陈士奇被俘获,最终遭到了凌迟处死,时年57岁。
廖大亨
廖大亨是明末的四川巡抚,他严格执行加税政策,闹得民间怨声载道。崇祯十三年,成都府14个县的农民开始反抗,他也因激起民变被革职发配。
众说纷纭
银锭上刻名原因猜想
“前有邵巡抚(邵捷春),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廖大亨),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杨嗣昌),离我三天路!”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一路摧枯拉朽,纵横四川、湖北等地,未逢敌手,碾压地方巡抚之余,高歌猛进的军队还将这些巡抚名字编进了歌谣中,大肆嘲笑。
4月7日,国内25位历史学者齐聚彭山,参加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历史学者座谈会,在参观发掘文物时,出土银锭引发了他们极大兴趣。这些银锭上刻有地方巡抚廖大亨、陈士奇的名字,这种现象引发了专家们无限猜测。到场专家表示,见过银锭刻州府名字,而刻着巡抚名字的银锭还是鲜有发现,这对于研究明末赋税制度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线索。
猜想1
赏银说
陈士奇曾获蜀王赏银
研究明史的专家,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陈世松对“廖大亨”、“陈士奇”这些明末巡抚的名字再熟悉不过了。他还特意数了一下,“廖大亨”的银锭最多,共有7枚。陈世松表示,廖大亨的银锭怎么来的尚不清楚,不过,史料中倒是提到过,蜀王赏识陈士奇,曾经赏赐过他3万两赏银。刻名字是否和赏银有关呢?陈世松认为这其中也能道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有史料记载,陈士奇喜欢“钻研兵书,谈论韬略”,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陈士奇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不过,明王朝后来认为他不能领兵镇压流寇,准备找人替换他,但他坚持留在四川,保卫朝廷基业。后在重庆与张献忠作战,农民军掘地用炸药轰城,陈士奇被俘获,最终遭到了凌迟处死,时年57岁。
袁庭栋介绍说,张献忠起义的前期,一路高歌猛进,没有碰到过敌手,陈士奇这些将领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战败后,金银财宝自然也就被他据为己有。
猜想2
赋税说
廖大亨在四川严行加税政策
银锭无声,却吐露出历史迷雾中的蛛丝马迹。为什么会刻上巡抚名字呢?陈世松在座谈会上表示,这应该还和当时的赋税制度有关,也正是这些赋税制度,加剧了底层人民和封建士族之间的矛盾。
他提到,廖大亨上任之前的4年时间里,四川巡抚每年一换,一连换了4任,廖大亨则是地位相对稳固的,执掌一方,他严格执行加税政策。当时,彭县的欠税很多,当地的知县想出一个馊主意,用这些欠账作为衙役的工资,让衙役们自己去要。崇祯十三年,衙役们的征收行为闹得民间怨声载道,成都府16个县中,14个县的农民开始反抗,廖大亨开始举兵镇压。不过,这位巡抚大人也因为激起民变的罪名被革职发配。
银锭刻字是否与征收的赋税有关?陈世松认为,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关联很大,说不定在后续的研究中还能让那段历史更加清晰。
遗址保护/
学者建议原址上建“水晶宫”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高寿仙认为,从明定陵之后,明清历史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像江口沉银遗址这样令人关注的发现。
袁庭栋建议,能够在岷江上原址保护一块,就像重庆白鹤梁一样,可以从水上看到水下的遗址。
看过大量实物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时龙甚至推测,江口沉银遗址这个地方,就是张献忠宝藏的主体位置。他拿出土金册举例说,根据金册上的字来推测,应该是楚王的分封金册,在1643年楚王被杀后,这些金册跟着张献忠一路运到了四川。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高寿仙认为,从明定陵之后,明清历史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像江口沉银遗址这样令人关注的发现。他表示,在故宫里有明王朝分封金册,但主要是王室的,此次考古中地方藩王的分封册则是一种补充,这有助于研究明朝分封制度。
对于大量金银首饰的出土,袁庭栋还是保持着自己的质疑,他说:“2000多年的水码头,有多少人经过这里,多少人的东西掉落江中。这些东西是不是张献忠的,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遗址将以什么形式展现?故宫博物院《故宫学刊》执行主编、研究员赵中男建议,岷江江底独特的地形地貌,卡住了文物,使得这些文物保留了下来,在今后的博物馆建设中,这些都应该通过照片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来。袁庭栋建议,能够在岷江上原址保护一块,就像重庆白鹤梁一样,可以从水上看到水下的遗址,像水晶宫一样。
“这样与陆地上博物馆结合起来,更加具有特色。”也有学者表示,希望能够有巡回展,让更多对张献忠感兴趣的人看到这些实物。
张献忠谈“张献忠”:
同学朋友常问我的宝藏在哪
4月7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历史学者座谈会前,与会人员就发现,在当天参与的学者里,有个和张献忠同名同姓的人,他是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献忠。
“张献忠谈张献忠,张献忠会怎么说?”会上,不少人都抱着这种期待。作为明史学家,张献忠从天津来四川参加座谈会,带来了自己的文章《“张献忠屠蜀”与清朝政治合法性之建构》,希望“借此机会让公众重新认识张献忠”。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学者张献忠引述史料指出:张献忠确实在四川进行过惨无人道的屠杀,但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和灾荒,史籍大多对张献忠的屠杀都有夸张,绝大部分人甚至学者对清朝在四川的屠杀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清朝找到了张献忠这样一个难得的“替罪羊”,所以后人将对四川人民的屠杀“嫁祸”于张献忠。
传说中,张献忠面目狰狞,喜怒无常,很狡诈。而44岁一身休闲的张献忠说话轻言细语,很有逻辑,露出两个小虎牙。张献忠说,张献忠并非他本名,爷爷为他取名张现忠,不过,小学时,由于老师常常把他名字写成“张献忠”,他的名字也从张现忠变成了“张献忠”。
这个名字在同学们的玩笑中,伴随张献忠到了大学,学历史的他对张献忠有了更多的了解,同学们也常常开玩笑问他:张献忠,你的宝藏到底在哪儿哦?性格随和的张献忠常常报以微笑。
张献忠生性狡诈,杀人无数。据载,张献忠俘虏陈士奇后,欲杀之。“忽雷雨晦冥。”张献忠便用大炮向天轰击。而学者张献忠,却内向少语,在家里,连鸡都不会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