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出版“口袋书”引人回归纸质阅读

2017-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阅读成为常态,但这种看似让生活更轻松便捷的碎片化阅读,却侵蚀了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让忙碌疲惫的城市人变得更加空虚浮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重镇的中华书局,从去年开始推出了"中华经典指掌文库",意在呼吁民众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目前,这套文库已经出版了三辑,每辑8组,每组8册,销量最好的是<论语>,印数已达3万册.据悉,第四辑的目录也已经定好,将于明年初出版.用中华书局基础图书分社社长王军的话来说,"在众人皆手机的时代,我们有责

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阅读成为常态,但这种看似让生活更轻松便捷的碎片化阅读,却侵蚀了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让忙碌疲惫的城市人变得更加空虚浮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重镇的中华书局,从去年开始推出了“中华经典指掌文库”,意在呼吁民众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目前,这套文库已经出版了三辑,每辑8组,每组8册,销量最好的是《论语》,印数已达3万册。据悉,第四辑的目录也已经定好,将于明年初出版。用中华书局基础图书分社社长王军的话来说,“在众人皆手机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纸质阅读成为可能。”

让经典“一指可翻、一掌可握”

今天,纸质书的生存空间受到电子阅读、手机终端的挤压和冲击,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想把读者拉回到纸质阅读,那就要实实在在做点事儿。”据王军介绍,“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指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一掌可握的书,二是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懂的文本。

据悉,“中华经典指掌文库”这套书的开本,就是比照着现在最大规格的手机的大小来设计的,让书变小变轻,携带方便,这样就可以放在身边随时阅读。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每一辑的8本书,出版社都采用了3、5配比的方式。

其中3本是中华书局常规的经典读本如《论语》《老子》等;而另外5本,则是一些轻松的、趣味性更强的读本,如《菜根谭》《纳兰词》等。所有书的内容都包括原文、注释和译文,200页左右的合适阅读量让读者能在指掌之间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其实,小开本图书的创意历史悠久。193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就以小开本的形式出版了10套经典名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年里销售了2500多万册。从此“口袋书”开始流行,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袖珍本”“掌上本”等大量涌现。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售价低廉,特别适合见缝插针式的阅读,直至今天在许多西方国家“口袋书”仍然长盛不衰。

用创意与手机党争取读者

“玩手机累了,看会儿书吧!”———写在“中华经典指掌文库”腰封上的这句话,是在电子阅读潮流席卷而来的今天,出版社逆向思维尝试出版“口袋书”的初衷: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传统纸质阅读。王军认为,读纸质的书与浏览电子屏幕是不一样的,电子阅读虽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但是“有信息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思考”,相较纸质阅读,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浏览缺少了引人思考的空间与机会。

“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多读些经典,哪怕能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王军认为,做传统出版的人,与其一味埋怨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抢占了读者,还不如多动脑子多想办法为读者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打一场反潮流的争夺战。

事实上,近几年全球传统出版业都在谋求数字化转型,新创意新技术大量涌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超本《红楼梦》,就把经典文学内容与最先进的移动网络、数字出版和智能穿戴技术设备结合。而最令人叫绝的是,这个跨超本《红楼梦》是部只有1厘米厚、巴掌大的纸质“口袋书”,它还实现了对纸质“口 袋书”、iPhone、iPad、Kindle、Android智能设备以及GoogleGlass等6类阅读终端的覆盖。

由此可见,即使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口袋书”也能与时俱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