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4次婚姻结果如何 扒一扒百龄女作家的情感故事

2018-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宗英今年已89岁高龄,浙江瑞安人,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1年开始在演艺圈打拼,曾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黄宗英1941年开始在演艺圈打拼,曾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主要作品有<追>.<家>.<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乌鸦与麻雀>.<聂耳>.<花轿泪>等.著有报告文学<特别姑娘>.<小丫扛大旗>.<

黄宗英今年已89岁高龄,浙江瑞安人,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1年开始在演艺圈打拼,曾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

黄宗英1941年开始在演艺圈打拼,曾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主要作品有《追》、《家》、《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乌鸦与麻雀》、《聂耳》、《花轿泪》等。

著有报告文学《特别姑娘》、《小丫扛大旗》、《天空没有云》、《没有一片树叶》,散文集《星》、《桔》、《半山半水半书窗》》、《黄宗英报告文学选》等。还将所作报告文学《小木屋》改编并作为主持人摄制成电视片。

黄宗英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名叫郭元彤,艺名叫异方,是学指挥的。结婚当天他就病了,是扶着结婚的,那时她才17周岁。婚后的第18天,丈夫因病逝世。她的第二任丈夫名叫程述尧,年长她9岁山东济南人。1946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结为夫妻。由于性格不合最后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前夫程述尧与上官云珠结为夫妻,后离异于上海文化局工作的吴嫣结婚。1993年因病去世。

黄宗英与丈夫赵丹最初合作《幸福狂想曲》,在影片拍摄完成时,他们两人已经深深坠入了爱河。这年,黄宗英22岁,赵丹32岁。之后一起出演了电影《乌鸦与麻雀》和《丽人行》。赵丹与叶露茜育有一女赵青。曾与著名影星周旋热恋过。周璇有两个孩子周民(和朱怀德生的),周伟(和唐棣生的)。

1993年,黄宗英与作家翻译家冯亦代结婚。2005年初,冯亦代先行离世。冯亦代191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主要作品有《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等。

黄宗英(1925.7.13-) 浙江瑞安人。中共党员。历任上海昆仑影业公司,著名演员赵丹妻子。上海制片厂文学部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上海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一等奖。

曾获全国首届环保妇女百佳荣誉称号。著有报告文学《特别姑娘》、《小丫扛大旗》、《天空没有云》、《没有一片树叶》,散文集《星》、《桔》、《半山半水半书窗》等。报告文学《大雁情》、《美丽的眼睛》等获全国1977年-198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小木屋》改编拍摄的电视片在美国获国际奖。

世界和平大会

黄宗英随郭沫若率领的代表团去苏联参加了世界和平大会,报纸上作了报道,大家都很关心。1950年4月,江泽民同志就曾特地赶到赵丹家里,邀请黄宗英到益民食品一厂作报告。江泽民同志把黄宗英请到益民食品一厂的奶粉厂,给职工们介绍访苏及世界和平大会情况,报告十分精彩,振奋了全厂职工的精神。

非常年代

黄宗英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武训传》会受到严厉的批判。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紧接着,有关批判《武训传》的大量文章见诸报端。于是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紧接着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文艺整风运动。

黄宗英:结果那天翻开报纸,报纸上说反动电影《武训传》,我们真的一惊,自己怎么能跟反动两个字挂上勾呢,对我们打击还是很大的。黄宗英:第一是蒙了,第二是我们倾心搞的这个片子呢,居然是反动的,就是说究竟是站在敌人那一边,还是站在无产阶级那一边,我们都拿不准。我没有怀疑自己,我们当时觉得可能是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做阶级调查,武训是地主,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过。

黄昏恋

冯亦代和黄宗英早年

就相识,解放前他们就都活跃在党领导下左翼文艺战线上,冯亦代和黄宗英的丈夫赵丹和哥哥黄宗江等是多年的好友。但解放后几十年,两人各有各的事业和家庭,他们生活的轨迹一直没有交叉。

直到90年代初,两人再度走近,这时两人都已痛失伴侣,“成了夫妻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黄宗英爱好写作,多年来笔耕不辍,而冯亦代已是我国文学界、翻译界、出版业大师级的文人。 两人的这段黄昏恋,在热烈程度上,丝毫不亚于年轻人,结婚前的一年中,黄宗英仍住在上海,冯亦代则居住北京,两人依靠鸿信传书倾诉着彼此间的热烈情感,文字间的激情和浪漫,甚至比年轻人还要热烈。

在信中他们经常互称“二哥”、“小妹”,也有更为亲热的“爱得永远不够的娘子”、“恩恩爱爱的二哥哥”等,字字句句流露着浓郁的感情。

情书中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交流知识,两人谈文学,谈英语,谈学到的新知识,谈对人的一些看法,虽然是情书,但内容十分丰富,次数也很频繁,有时一天内会写3封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写下了50万字的情书!。冯亦代老人在一封信里这样形容他的感受:“一连3天收到你4封信,真使我快活。还有什么比读你的信更美妙的事呢?”

两人1993年底在北京结为伉俪,此时冯亦代已是80岁高龄,而黄宗英也已经68岁,两人的最终结合造就了中国文坛一段佳话。结婚后,黄宗英从上海来到北京,与冯亦代生活在一起。他们婚后像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一样,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婚后,两人在爱情的激励下,事业也有进一步的拓展。

冯亦代为《读书》译介外国新著,他们共同为《新民晚报》开专栏,佳作如酽茶似清泉,时奉读者。在黄宗英的大力操持下,一九九九年《冯亦代文集》五卷得以出版。而黄宗英也参加了《望长城》、《小木屋》等多部电视记录片的拍摄。黄宗英说,婚后的十年,是很充实的十年,灿烂的十年。

1999年7月12日,冯亦代在病榻上用了足足一整天功夫写出这封他俩爱情的最后绝响。他写道:“现在我这个人,说穿了,是为你而生存,因你而生存,再没有别的了……”

读书写作

黄宗英在医院病床上

读茅盾的《子夜》。床头,一排巴掌大小的玩偶被拴在设备管道上,十二生肖应有尽有。黄宗英说,一位朋友来看望她时带了个花篮,里面是九头小牛和两只小老虎,希望她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战胜疾病,保持快乐。后来,每当有朋友来医院探望,属牛的黄宗英就摘下一头小牛相赠,朋友则回赠其他玩偶,久而久之,病床被装点得萌意十足。

黄宗英的病床靠窗,床边的小桌子和半个窗台堆着一摞又一摞的书。拜访她时,老人正在看茅盾的《子夜》,这本30多万字的小说,她只用了四天多的时间便读完了。“我从前没有看过这本书。”黄宗英解释说,自己年轻时喜欢读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时候她常在剧院后台抓空读书,大部头的《子夜》不方便随身携带,所以留到现在才读。

黄宗英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前不久她刚读完《高原梦未央》,这是一本与生态有关的书,作者是她的好友徐凤翔。三十多年前,黄宗英采写报告文学《小木屋》,身为高原生态学家的徐凤翔便是书中的主人公,两人也因此结成了亲密的姐妹。

这几年,徐凤翔攀高原、钻热带雨林、进北极圈、探大峡谷,走到哪里都不忘绕回上海,专程来医院看望黄宗英,把一路的见闻讲给她听,带给她生态研究方面的最新资讯。徐凤翔的新书,便是由黄宗英作序的,她对自己这位老友的圆梦之旅赞叹不已:“外面的事儿,我最关心的就是生态,现在生态环境太不好了。”

一辈子最为写作“头疼”

或许是因为身为名人的缘故,黄宗英在医院里有一点儿小小的“特权”:别人的病床前只能摆放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可她却有两张小桌子。“多的那个,是院长送的。”黄宗英说,这个礼物是为了方便她写作。
她回忆说,自己这辈子写出的第一个剧本大纲《平凡的事业》,竟然一遍通过,这令她备受鼓舞。

可是后来,自己10个月内连写了8个剧本大纲,却都被毙掉了。“写剧本太磨人了,真是一稿二稿不如初稿,三稿四稿枪毙拉倒。”黄宗英说,幸亏她的领导夏衍为自己解了围,告诉她要是写不出剧本,每年出几篇散文或报告文学也行,这才让她稍有“解脱”。

直到2012年,黄宗英还在为写作“头疼”。在狭小的病房里,黄宗英坐在病床旁边的椅子上,抱着一块塑料板当桌子,愣是在膝盖上一笔一划地写出了1.8万字的《命运的断想》。“这等于是我的自传。”黄宗英说。

2013年,她除了为徐凤翔的新作写一篇序言,再没写过文章。“我觉得我写不出来了,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她说,自己以后也不打算再写了。

练书法

其实,黄宗英并非没的可说,只是有很多事她已不想再说。交谈中,她有时会停下来,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孤独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以前过得太热闹了。”而她的“孤独”恐怕还要持续很长时间。黄宗英说,她的家族有长寿基因,大姐是在距百岁生日还有22天时无疾而终的,二姐去年刚过百岁生日,“我就想,我还要活那么久,我干点儿什么啊!”

在外人看来,黄宗英年轻时是演员,后来又转型为作家,其成功足以令旁人羡慕不已。没想到,老人自己却说:“如果说这辈子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没有一技之长。”在她看来,写作、表演、朗诵,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没有任何限制自由地选择一个特长,她说自己很想选京剧。可紧接着,她又遗憾地说,现在不可能了,已经学不动了。

至于接下来的十年要为自己寻一个什么样的消遣,黄宗英动了个念头:“学书法,这在病房里还可行。”她甚至想好,要从临摹《千字文》开始练起。

春节将至,已经许久没走出过病房的黄宗英盼着儿子赵左回来。“每年春节他都接我出去吃一顿饭。”黄宗英开心地憧憬着,“我还要回我的房子看一看,看看我的东西还都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