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读后感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暑期看了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名家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从书本中吴老师的讲解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吴正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她对教育的这份痴迷.从骨髓里溢出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让她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作为一个刚出道不久的我来说,我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真正的研究和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而吴正宪老师的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所以,她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她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一.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爱和信任(

       暑期看了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名家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从书本中吴老师的讲解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吴正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她对教育的这份痴迷、从骨髓里溢出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让她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作为一个刚出道不久的我来说,我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真正的研究和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而吴正宪老师的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所以,她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她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一、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爱和信任

(一)尊重学生,首先从尊重后进生开始。

     尊重儿童的人格,让“平等、公正” 刻在教师心中。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

维果茨基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出发,把人格发展的一般过程看成是连续的质变过程,他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幼虫变蝴蝶,蝴蝶再成蛹的过程。发自内心的欣赏每一个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但要关注成功的学生,更要关注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他们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名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尊重儿童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吴老师对学生尊重的一个表现形式。我从这句话读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做到了吗?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毫无疑问的说,我们做到了。

而对于后进生,他们在课堂上有自己的尊严吗?能自信的举手发言吗?能用信任的目光注视老师吗?课堂上坚持不举手的是后进生,目光游离不和老师交流的是后进生,课余见到老师总是埋头侧身跑过的是后进生。这些表现无不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自信,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学习的无成功体验。而吴老师的这句话,无不在告诫我们,尊重学生,首先从尊重后进生开始。

(二)后进生,不要成为我们激励学生的盲区。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既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心里必须清楚,对于教师心目中的一些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

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教师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马太效应”。对优生我们要严爱,对中等生我们要关爱,对后进生我们要厚爱。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身遇到很多困难,内心深处就已经萌生出自卑的心理,如果要是再对他投去鄙夷的目光,甚至讽刺、挖苦的语言,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后进生将心灵之门重重的关闭。

如果这样,教师将和这些学生永远没有思想和心灵的交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从尊重后进生做起,相信一定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二、让学生学有“智慧”的数学

 “智慧”是一个闪动着灵性光芒的美妙词语,它不等于思想,它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的潜能,更是人类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吴老师常说:“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教育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客观存在着四个层面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

概念性知识是关于概念和原理的知识,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价值性知识是关于功能和意义的知识。在知识的这四个层面中,老师们更注重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隐蔽其后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枯燥、生硬。她认为在教每一个知识点时,必须包含这四个层面,才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是片面的。再设计教学目标和课堂达成目标时,我们也常常把目光放在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可测的知识上。而正在让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绽放的,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传授,即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这就让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枯燥、生硬,肤浅而没有吸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也无法形成数学的能力、素养。这样的数学学习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只能“学会”,而不能“会学”。

正如日本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臧所说:学生们初中或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看问题、数学的想问题、数学的解决问题”。

三、让数学课堂成为“成功”的体验场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杜威曾说,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