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璧仿画 黄君 著名国画大师黄君璧生平
黄君璧先生,名允瑄,号君翁,广东省南海市人,是我国海内外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鉴评家和慈善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于1898年11月12日生于广州,1991年病逝于台湾,生前被台湾和海外艺术界尊为“画坛宗师",与张大千、徐悲鸿、溥心畬同被誉为“现代画坛四杰",与张大千、徐悲鸿都是至交。徐曾于四十年代赠诗热情选举黄君璧先生(诗见前页)。
大师早期在广州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广州美专并出任教务主任。抗战期间入蜀,任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同时兼任国立艺专教授、国画系主任。1949年受聘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历时20多年,树立了我国国画艺术的新导向。
宋美龄、陈香梅等均曾求学拜师于黄君璧先生。大师的画,用笔熟巧、直逼前人,自成一格。名艺评家姚梦谷称他的山水画不懂“有北宋之美"更“追索南宋之长"。曾数十次作为文化大使受邀赴国内外讲学传艺和举办画展,载誉他邦,足迹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
并获得多种荣誉称号。也因此饱赏世界奇山大河,博览中外名胜古迹,令其胸怀愈富,手眼愈熟,使其作品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气势磅礡,雄吞河岳,笔墨淋漓,绚丽至极。其行云流水之美、之气势,均称中华一绝。
大师从艺创作和执教达七十多年,创作高妙丰硕上千,其各期作品各具风格而无不精妙,件件纯真感人,均成为世界之绝版精品。其学子大都成名于天下,遍布海风外。大师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他却谦仲为怀,但开风气,不肯自立门户。并不断地以自己一生敬业为表率教诲学生,认为一位书人的休养必须做到三宜二忌。三宜,即虚心求知,观摩古人,胸怀豁逹。二忌,即忌互相排斥,忌自高自大。
在艺术生涯中,大师还总是悲天悯人,履作损书振灾,义卖伏贫之举,深受世人敬仰。
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何浩天于《黄君壁事略》中感慨地说:君壁先生经常住来于海内外,为宣中华文化,老而益壮,尤其热爱袓国之情,流露于楮墨之间,在其梅竹石条幅题句云:“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用以自况,又在其轻舟倦归题句云:“舟满山光秋满林,天涯游倦促归心;离乡几度寒和暑,脑煞鹃啼意不禁"。令人无限同感,可见君璧先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之深。
为缅怀黄君璧大师,社会各界贤达曾多次要求,陈香梅女士和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也曾多次倡议举行对大师的纪念活动。为满足社会各界上下人士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正在报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将于2001年底前在广州举办“缅怀国画大师黄君璧——君翁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启动“黄君璧基金会"和筹建“黄君璧纪念馆",同时,正式出版大型《国画大师黄君壁作品画册》,并拟在条件成熟时建设“黄君壁艺术教育学院"和筹拍“黄君璧"电视片,以永继君翁的艺术报国大志,弘扬中华民族国画艺术。
黄君璧基金会
黄君璧纪念馆
二OO一年八月•广州
编后语
君翁大师在“国画六法的研释"中说:“国画之所以由作品的风格学养观察以见微,亦给人以品格学养而着知,才可以傅其神韵,会其意境,其妙更未可言喻"。大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我们今天纪念他是继1998年9月2日-16日曾由君翁的忠实学生张福英女士与君璧生前的好友何浩天先生及台湾中美文化协会的大律师陈鹤龄先生主持,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和财团法人黄君璧先生美术奖助文教基金会为主办单位,以中国历史博物馆,崇正国际聊盟集团、台北从云轩画廊为协办单位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广播消息和专访)的“国画宗师"黄君璧个人画展的又一大型纪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学养品格。
他写山绘瀑都是笔力雄健,破空而出,自有独到之处。他从“以古为徒"跨入“以天为宗"的更高境界,独领风骚,碪称“人间国宝"。仅选取几幅作品以介绍大师生平是很难的,本纪念册只是作为整个纪念活动序幕拉开。在这次纪念会之后,将收集大师在各个时期的作品整理编辑成全集式的大型“画坛宗师黄君璧作品画册"(上、下集)正式出版。
我们希望通过刊印这份简介性纪念画册,更能引发人们对君璧大师的了解、学习、继承和发扬大师的这种艺术风格与学养品格之情,共同努力尽快地把“黄君璧基金会"、“黄君璧纪念馆"和“黄君璧艺术教育学院"建设好,以作为我们对大师的永远纪念和供后人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