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嘉高晓松 高晓松外婆、北航奠基人陆士嘉的航空情缘(1/2)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看<晓松奇谈>的朋友一定对高晓松的书香门第身世不陌生.外公张维,深圳大学创办人.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科学院双料院士,外婆陆士嘉是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她创办了我国首个工程性质的空气动力学专业,胸怀"实现中华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信念,毕生都行献给了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乱世童年陆士嘉原名陆秀珍,出生于1911年,时值清末乱世.陆临产之时,清政府一纸调令将陆锺琦(陆士嘉爷爷)从浙江道台

常看《晓松奇谈》的朋友一定对高晓松的书香门第身世不陌生。外公张维,深圳大学创办人、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科学院双料院士,外婆陆士嘉是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她创办了我国首个工程性质的空气动力学专业,胸怀“实现中华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信念,毕生都行献给了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乱世童年

陆士嘉原名陆秀珍,出生于1911年,时值清末乱世。陆临产之时,清政府一纸调令将陆锺琦(陆士嘉爷爷)从浙江道台调任山西巡抚。陆锺琦到任山西后,将曾在日本学习陆军的二儿子陆光熙招至身边。不久,陆锺琦治下新军在全国一片革命形势下蠢蠢欲动,其中还是标统的阎锡山领头闯入陆家,刀光血影下到任仅23天的陆锺琦一家几乎惨遭灭门。尚在襁褓的陆士嘉被迫和母亲来到北京暂居绍兴会所。

陆秀珍的舅舅施今墨(中医名家,曾在1915年时为孙中山会诊病情)应邀来到北京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他听闻姐姐一家不幸经历之后,用自己的积蓄给姐姐在西单未央胡同附近购置一处小院,陆秀珍一家总算有了着落。年少聪颖的陆秀珍从小便展现出优秀的学习能力,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师大一附小(当时北京最好的小学),在此就读的还有陆未来的丈夫张维和一生的挚友钱学森。

图1、陆士嘉和张维

陆秀珍考上北京顶尖中学——师大附中。1926年,还在读书的陆秀珍亲眼目睹了饿“三·一八惨案”,深受触动的自己将名字改为陆士嘉。1929年她又如愿考上北师大,就读物理系,成为系里唯一的女生。陆在大学期间通过做家教已经完全满足所有开销,在此期间和张维的关系也日渐热络。大学期间,陆士嘉加入了“左联”外围读书会,首次通读了《辩证唯物论》。当时动荡的时局让陆士嘉颇感失望,更为坚定了她“科学救国”的。

图2、在中学任教的陆士嘉,1935年。

1933年,陆士嘉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谋得了河北大名府第三女子师范学院的教职。由于身体原因,陆不久后便返京入志成中学教书。中国则逐步陷入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尤其是东北军执行不抵抗命令,日本对华政策更是日益苛刻,“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让全国陷入更为激烈的动荡局面,局势也让陆士嘉和张维考虑出国留学事宜。

1937年张维考中第5届“中英庚款”如愿获取留学指标。陆士嘉则思考的更远,她认为日本如此嚣张是因为有一只实力强大的空军,尤其是飞机性能至关重要。陆反复研读大量文献后,决定去德国学航空,目标只有一个,拜入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门下。陆士嘉母亲担心乱世之中女儿有个照应,于是陆和张维举行了订婚仪式。

1937年7月16日,陆士嘉和张维赶在“八一三”日本入侵上海前三天,踏上了最后一班开往英国的轮船,在轰鸣的炮声和低空掠飞的日机下,踏上了求学之途。国力的差距和技术的鸿沟更为坚定了陆士嘉学精航空专业的决心。

图3、陆士嘉、张维夫妇

到德国后,陆士嘉开始和哥廷根大学联系。近代应力学创始人奥古斯特·佛培尔教授和弟子普朗特、波尔所建立的知识体系被世人称之为“哥廷根思想”,对推动世界科技的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普朗特教授招生门槛极高,陆士嘉又是来自东方的女子,一开始颇不以为然,最终被陆的精神和毅力所打动,成了自己的关门博士生。

流体力学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当时正是“二战”前夜,德国对于相关的实验课题也非常敏感,陆士嘉只能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处理在实验室中才能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陆凭借课题的计算结果赢得了普朗特教授的刮目相看。1942年,陆士嘉凭借《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的称号,凭借此篇论文还荣获德国洪堡奖学金。陆士嘉和张维也正式结束爱情长跑,进入婚姻殿堂。当时,德国已经入侵捷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德国本土也严格实行配给制度。1942年,陆士嘉和张维的第一个孩子张克群(高晓松的母亲)出生,由于食物供给的短缺导致孩子十分柔弱。生活的压力迫使陆士嘉只能将孩子寄养在德国乡下的朋友那里,这也结下了两家人的深厚友谊,

图3、陆士嘉和外国友人

1944年,德国败局已定。陆士嘉所在的设计所也朝不保夕,她决定去普朗特的实验室等待张维学业结束。10月份,张维完成了论文答辩,两人商议回国事宜。“二战”结束,接收哥廷根大学的美国军方代表恰巧是他俩的小学同学钱学森,钱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力学大家冯·卡门教授,而冯正是普朗特的高足。三个小学同学差点就在德国相逢。

陆士嘉夫妇临行前,盟军已经占领了德国。他们的好友波尔教授家里拥有1.75千克的白金也成了烫手山芋,这是波尔一家的积蓄。但是波尔教授在战后的时间节点不能将白金待在身边,他找到了陆士嘉,希望他们将白金带回中国躲躲风头,平安无事后在换回来。陆士嘉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好心之举却在几十年后的“文革”岁月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战后的德国处于崩溃的局面,清贫的陆士嘉夫妇当时连路费都很难凑齐,他们只得借道中立国瑞士,打算在那里先谋一份差事,挣足盘缠再作打算。陆士嘉在苏黎世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在埃舍尔机械厂工作的地方同时还承担东北小丰满发电站的设计工作,这也为陆积累了宝贵的实习经验。

图5、陆士嘉一家在圣诞节时的合影,1945年

1946年5月,陆士嘉一家正式踏上了返乡之途,他们先来到法国巴黎,然后从马赛登上了开往越南西贡的轮船,在中国驻越南使馆的帮助下买到了飞往香港的机票。舟车劳顿2个月后,一家人终于踏上了离别9年的故土。陆士嘉很快在北洋大学谋得一份教职,在此后的岁月里,夫妇二人有增添一个男丁张克澄(高晓松舅舅)。不久后,张维受钱伟长邀请赴清华担任力学课的教授任务,陆因清华“夫妇不能同为教授”的政策而从事工程师的工作,她在解放后才重新站上航空系的讲台。

1952年,“院系调整”中陆士嘉以北航创始人的身份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她还是“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建校初期,北航只有1系和3系,陆士嘉决定亲自担纲空气动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在她的主导下,学院建立了好几个超风速风动配套设备,也为之后“北京一号”的研制奠定了基础。陆士嘉历任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航空学报》主编。

陆士嘉还积极参与对黏性流体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并在学院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她在北航积极筹措力量,还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大型机械式六分力天平。

图6、陆士嘉在和研究生讨论课题

1954年,陆士嘉还被浙江省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周恩来总理接见。4年后,国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北航拨款15万元,用以研究轻型客机项目。

陆士嘉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可爱的一面。1967年夏天的一天,张克群回到家中发现陆士嘉穿着毛衣毛裤,热的汗流浃背。张迟疑之际,陆说道:“这些天我要到江西去出差,那里天气热,我怕我适应不了,就提前进入了状态”(载自:双子星座——张维与陆士嘉)……

陆士嘉不仅在生活中充满乐观和风趣,在工作和事业当中也是敬业和高风亮节,其中就有主动让贤“两院院士”的佳话,敬请期待《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