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和年轻时照片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凄馨冷暖(组图)
张兆和与沈从文及家人。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当这个诗中的女子在现实里老去的时候,别人指着“他”的肖像问病床上的她,“认识吗?”“好像见过。
”又说,“我肯定认识。”但她已说不出“他”的名字。那是2003年的春天,她93岁。一个月以后,她阖然长逝,在她闭眼的那一瞬间,她还是不记得那个人吗?那个给她写下那么多美丽文字、与她携手共度55年的男人—沈从文!
文/图 据《新快报》2014年12月28日报道 黑牡丹与青蛙13号 张兆和与沈从文相识于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沈从文是教师,张兆和是学生,两人相差八岁。沈从文大概从1928年展开了对张兆和的追求,张兆和18岁,大学二年级,她皮肤稍黑,活泼俏丽,外号“黑牡丹”,很多男生仰慕她。
一心向学的张兆和却把一封封求爱信编成“青蛙1号”、“青蛙2号”留存起来,不予理睬。 有一天,她突然接到沈从文递给他的一封信,打头第一句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少女有点懵,但还是不动声色编号为“青蛙13号”留存起来。
他甚至软硬兼施,张兆和在1930年7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他对莲(兆和的室友)说,如果得到使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是……总会出一口气的!
’出什么气呢?要闹得我和他同归于尽吗?那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 沈老师寻死觅活的爱情,在学校掀起波澜,张兆和觉得有必要找校长胡适说说清楚。
于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她来到胡适的客厅。其实,胡适早就有心撮合这对才子佳人,还强调“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而张兆和毫不示弱,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 胡适很是错愕和惋惜,事后,他写信给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 后来沈从文去青岛大学教书,照样殷勤地空中飞鸿。1932年暑假,饱尝思念之苦的沈从文来到苏州,看望他心目中的“女神”。 张兆和的家人比张兆和更早地接纳了这位文坛天才,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她自己说,“是因为他的信写得太好了!
”细究起来,这动摇究竟是因为沈从文文字的蛊惑力,还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善良,或者是滴水穿石的顽固,甚至他的名声、胡适和家人的认可? 1933年,沈从文辞去青岛大学的教职,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并没有正规的仪式,新房也很寒碜,只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的锦缎百子图罩单增添了些许喜气。 婚姻中的情感与婚外情 沈从文娶到张兆和自然是心满意足,对张兆和的追求和爱恋,刺激着他的创作欲。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出许多更好的文章!” 至于张兆和,最初明显不爱沈从文,甚至“连他写的故事也不喜欢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从文和几个同仁一起辗转去了昆明。
张兆和没有随行,在分离中,沈从文的来信很密,张兆和则稀疏得多,多半是担心丈夫成为别人的负担。可见别人崇拜的文豪,在她心目中实在稀松平常。 张兆和找出各种理由,回避跟丈夫的团聚。沈从文忍不住抱怨,“你爱我,与其说爱我的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的信”。
1938年底,她才带着两个儿子—龙龙和虎虎,赶到了昆明。就算这样她还是制造了空间感,把家安到呈贡。 沈从文无疑深爱着张兆和,但是他感到沉重,有压力。于是,沈从文的生命中有了绯闻,而绯闻的对象则是文学青年高青子。
高青子是国民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有一次,沈有事去拜访熊希龄,高青子接待了他。一个月后再次相见,高青子穿了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还在“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这是在模仿沈从文小说《第四》里面女主人公的装束。
这样的慧心,自然很能触动沈从文。 此后的发展通过高青子小说《紫》可循踪迹,这篇小说发表在1935年末沈从文主编的《国闻周报》上。
写一个男人在两个女子之间徘徊、矛盾的凄美故事,主人公有了未婚妻以后,又爱上一个叫璇若的女子。 种种迹象都表明沈从文与高青子的暧昧,他承认自己是一个“血液中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的男子,他觉得自己有能量也有能力去爱不止一个姑娘,他坦然地告诉妻子自己“横溢的情感”,可以想见张兆和的意外、震惊和不解。
高青子却在沈从文的介绍下,来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他们的交往也更加密切。然而,婚外情总是脆弱的,情感总会退潮,理性重新回归。
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 不管怎样,沈从文只有一个写信的对象,那就是张兆和。不论她是否理解,是否同情。 张兆和始终是沈从文心目中的女神,张允和在《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里记录过这么一幕: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 沈从文在1985年接受采访时,女记者听说他在“文革”中,被命令打扫女厕所,拥住他的肩膀说:“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
”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83岁的老人当下抱着那只胳膊,嚎啕大哭起来。目击者称“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 当外界环境改变,他们的境遇变好,人也已经老去,岁月过滤下来的是相依为伴。
作家龙冬曾经提到他和两位老人交谈时的情景,沈从文“用力将一条腿搭到另一条腿上,张奶奶坐在旁边,几次伸手把他已经抬起的腿压下去”,就在这种“固执桀骜与平和沉静”的结合中,信纸上的爱情走进现实。
但是生活上的相濡以沫,并不代表灵魂的相通相知,张兆和在1995年整理出版《从文家书》的时候,写过一段《后记》,“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