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宇鹰击长空 鹰击长空战鹰守护海空 我守护你!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金秋清晨,太阳刚从连绵的王屋山背后探出头来,中原腹地某机场,战机的轰鸣已响彻天际.蓝白相间的某型教练机在蔚蓝天空划过潇洒航迹;停机坪上,海军航空兵学院某团机务大队官兵紧张维护战机,进行下一批升空准备--这些肩扛蓝天的"蓝衣天使"们手拿解刀扳手,如赤诚的铆钉,铆在战位上,在辽阔的机场上战天斗地.用敢于牺牲的骨气.勇于担当的豪气.开拓创新的志气.追求卓越的锐气,忠诚践行"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飞机请放心"的无悔诺言,只为回报飞行员用生命相托的信任,托举起海军航空兵腾飞的梦

金秋清晨,太阳刚从连绵的王屋山背后探出头来,中原腹地某机场,战机的轰鸣已响彻天际。蓝白相间的某型教练机在蔚蓝天空划过潇洒航迹;停机坪上,海军航空兵学院某团机务大队官兵紧张维护战机,进行下一批升空准备……

这些肩扛蓝天的“蓝衣天使”们手拿解刀扳手,如赤诚的铆钉,铆在战位上,在辽阔的机场上战天斗地。用敢于牺牲的骨气、勇于担当的豪气、开拓创新的志气、追求卓越的锐气,忠诚践行“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飞机请放心”的无悔诺言,只为回报飞行员用生命相托的信任,托举起海军航空兵腾飞的梦想。

王爱辉:起飞线的等待

作为一名在机务一线工作了25年的老兵,他心里想的、念的是啥?问起他时,一级军士长王爱辉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安全”。

还记得那是2014年的一个秋天,开飞后不久天气突变,起了大雾,能见度不足2公里。此时,天上还有5架飞机。渐渐变浓的雾气,已经超出了训练的条件,着陆更是成了大问题。此时,整个机务大队官兵的心都悬着空,而最操心的就是飞机的负责人--机械师。

“任务取消,准备接收飞机。”广播传来了一道命令。顿时,所有人冲出休息室,站在了接机位上,眼睛盯着跑道那头飞机着陆的方向。在雾气中,一群机务兵昂首站立,神情紧张,眉头紧蹙,手中拎着准备接机的工具包。

“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吗?”王爱辉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妻子进了产房,我在产房外等待,心里一直祈祷“母子平安”,直到听到里面“哇”的一声哭喊,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那次,因为雾气太大,飞机着陆的状态千姿百态,有的着陆点靠前,有的速度太大……看着跑道上的飞机,在起飞线等待的每一个人心都吊到了嗓子眼。直到飞机稳稳着陆,停在了自己面前,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才踏实了。

王爱辉的战鹰是最后一个落地的,起飞线上也只剩下他们一个机组焦急等待的身影。机组的每一个人都沉默着,来回走动,直到浓雾中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声,出现一个模糊的影子,机组的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没有责任心干不了机务工作!”这是王爱辉一个机务老兵心底最真实的心声!

常中东:“她”若安好,便是晴天

研究生毕业的他本可以留校当教员,但他选择了到最艰苦的一线工作。2013年6月,他接到命令到新组建的团队任职机务中队中队长。面对新环境、新单位、新人员、新装备,如何让中队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如何带领中队尽快形成保障能力?

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每天加班加点开会研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计划,使中队的组建和装备的改装相结合,在改装中组建,在组建中改装。他带领中队骨干制定详细的理论学习计划,编排了各专业授课教案,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使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最终从接收第1架飞机至今,中队完成了近百余次以改装训练为中心的机务保障任务。

今年,飞行训练进入到夜航训练,飞行保障任务越加繁重。此时,他的妻子腹中的孩子也即将出世。大队领导了解情况后,主动在他的休假本上签了字,但是他毅然决然选择留在保障一线。

一天正午时分,在一轮飞行课目中飞行员反映:某飞机落地滑行中,刹车间歇性失效!他一下坐不住了,飞机一滑回到停机坪,他就带着机组人员扑向飞机,进行排故。酷暑难忍的7月,闷热的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在室外待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了,更别说穿着棉质长袖地勤服在毫无遮挡的停机坪工作的机务人了。

常中东的衣服已经湿了好几遍,深蓝色的衣服上布满了一道道白色的汗渍。他顾不上这些,心里琢磨的只有与故障相关的机件工作原理和可能导致故障现象的种种原因。而这样的一线排故几乎每组飞行日都会有。也有人问过他:酷暑寒冬的排故不苦吗?但他总是用玩笑的口吻回答,飞机就是我的小情人,“她”有个头疼脑热的我能不心急吗?“她”若安好,便是晴天。

杜国清:严字当头护战鹰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轻声细语,这是机务二中队副中队长杜国清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就一句话:“这个杜副真严厉!”

从一名安全保障飞行荣立个人二等功的老机械师成为一名机务副中队长,从对飞机一无所知的大学生成长为精通飞机各大系统的“多面手”,杜国清军旅生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出彩,“严厉”是他的特点。

初春的王屋山上已经有了些许绿色,但突如其来的寒流却使气温骤降。今年3月底,正值该团昼夜同训时期,气候环境恶劣、保障压力大。“杜副,这组飞完了,下组飞行要到下一周,现在天冷风又大,咱们明天再来排故吧。”机械师韩飞提出建议。

“不行!故障不能过夜,放那儿我不放心。”杜副斩钉截铁地说道,这句话夹杂在风中,断断续续地传进笔者的耳朵。循着声音,那个瘦小的身影逐渐清晰,黝黑的脸庞上,一双眯起的眼睛却透射出严谨的目光。

那天,正值机械日准备,杜副开始对飞机进行检查。前起落架、机翼、发动机……只见他收起手套,用满是冻疮的手一一排查。检查下来,手上又刮开了两道新口子。机械员周涛看着这双已经冻得伸不直的手,不禁问他:“杜副,这么冷的天为啥不戴手套检查呢?”杜副只是嘿嘿一笑:“习惯了。”

后来周涛才知道,杜副为了能更细致地检查飞机,养成了不戴手套工作的习惯。用杜国清的话说:戴了手套就感觉不到飞机哪里漏气,手套脏了就看不到哪里漏油,冬季故障易发多发,越冷越要仔细检查。

杜副的严谨,被中队的战友们笑称为“机管严”。今年冬转夏换季时,中队对抹布和工作服进行缝号,“你看你缝得歪歪扭扭,一眼能认出来吗?”

机械员徐进本想在杜副面前炫耀一下他缝号的速度,没想到被一句话憋了个大红脸。“抹布也是工具!用的时间长了会沾满油污,而且会磨损,所以抹布打码线条一定要粗,要工整,千万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环节。”

严字当头卫战鹰,精益求精保打赢。从事机务工作十多年,杜国清无论是当机械师还是副中队长都高标准严要求,累计安全保障1200多小时,从未发生人为差错,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

李振江:心细如发护战鹰

隆冬的华北大地寒风瑟瑟,随着王屋山顶的最后一缕夕阳散去,机场上空轰鸣声四起,架架战鹰窜地而起,一场夜航飞行训练拉开帷幕。

“汉青,等我再查一遍,这样我才放心。”机务交班时,机械师李振江看到前来接班的赵汉青,并没有马上退场,而是对着战鹰细致检查一番后,才安心离开。

李振江说,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每次退场前一定要复查一遍。如果不回头看看飞机,心里总会不安。而正是他这种心细如发的习惯,才让战鹰一次次安全地起飞远航。

记得那年元旦,新年度开飞的第一天,李振江刚机械师放单不久。一个飞行架次刚刚结束,李振江机组像往常一样,各自来回忙碌着,对飞机进行检查维护,准备下一个批次任务的起飞。或许是连日的高强度飞行,或许是天气的严寒,大家似乎有些疲惫不堪。

“汉青,飞机感觉有些不对。”正当飞机检查完毕,飞行员准备上飞机,开始下个批次飞行时,李振江突然对机械员赵汉青喊道,并向机务值班员叫停。

“什么情况?哪里不对?”赵汉青有些谨慎地问道。

“你听,这里总发出‘吱吱’声,是不是刹车出了问题?”李振江指着轮胎位置说。

“这好像是轮胎摩擦的声音,你有些紧张了吧。”赵汉青看着李振江,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可是,李振江却一再认为那里出了问题,坚持让飞机停下来检修。

飞机刚刚停稳,李振江便钻进座舱开始了仔细地检查。当他轻碰拉杆上的刹车时,心中一惊!压力不足!为了验证是否确实是刹车出了问题,李振江又捏了一下刹车,放开后他观察着。

7.5、6.0、4.0……只见压力表上的指针一点一点地降着,直至报警线以下,而李振江的心也慢慢地沉了下去。李振江立即带着几个人拆卸刹车系统进行检修,整个机组都全身心投入到排故当中。

“快看,刹车钢索居然断了这么多。”李振江刚刚分解完刹车机件,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总共7根刹车钢索,竟然断了6根!看着李振江一根一根地把断掉的钢索取出,大家后背无不惊出了一身冷汗。所有人心里都暗暗庆幸,要不是李振江一再坚持检修,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甘作天梯扶骄子,心细如发护战鹰。正是因为发现和排除这次重大安全隐患,刚放单飞的李振江成了同年兵中第一个三等功获得者,而他认真负责的故事,也在机务官兵中间流传开来。

谢飞:勇于“拉重车”,敢啃“硬骨头”

“当兵不仅要当好兵,更要当排头兵。” 从军16年来,谢飞始终保持着这种不服输、肯吃苦、敢争先的劲头。

2013年7月,因工作需要,谢飞从工作了9年的老单位调入新组建某团,飞机型号完全陌生,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和抵触情绪。在长年的机务工作中,他始终保持认真细致、尽职尽责工作作风,无论是外场的维护排故工作还是内场的内务卫生、公差勤务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2014年5月一次飞行后,飞行员反映飞机前后舱气缸头温度相差值与规定值不符。当时,这个故障困扰了中队近一年,他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排除这个故障。那段时间,谢飞总是熬夜加班,查阅相关资料,研究设备电路图,严密分析、大胆设想。最后黄天不负有心人,故障终于在他面前“低了头”。他教育徒弟时总是说道:“干机务的,机场就是战场,保障就是战役,只有勤奋务实、高度负责,才能为安全飞行保驾护航。”

刚参军入伍时,谢飞也曾拥有一张年轻帅气的面孔。可自从干上机务,每天风吹日晒,大强度、超负荷机务工作,使得他的面庞越来越老练。因为他的年龄还有一件趣事,一次中队长问谢飞所带的一名学生:“你猜谢飞今年多大岁数了?”学生看了老师一眼自信的说:“我师父最多也就40多岁吧。

”熟不知,只有34岁的谢飞,从事机务工作后,肤色越来越黑,皱纹越来越多,变成别人嘴里的老谢。但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从未后悔过,始终用忠诚和奉献谱写着一名老兵的传奇。

他有梦,更知肩上责任比天大;他有家,更知身上的使命比山重。他守护的是国家财产,托起的是战友生命,他将自己的赤诚和抱负融入建设海军航空兵的伟大事业,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和人民,献给岗位和战鹰,只为实现一名机务人的价值。

沈红光:重度强迫症患者

12月中旬,凌晨4点半,机务人员正在进行起飞前的最后准备。

在新带学员马许刚保障的战鹰前,沈红光耐心地问到:“冬季进入座舱检查,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当所有问题问完,并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才放心地点了点头。

“保险丝头要放在油盒里、上飞机要穿软底鞋、排故时工具摆放整齐……”日常维护保障和业务带教时,任何工作细节,沈红光都精益求精。

同样一个细节,关注一次容易,关注成千上万次则不简单。每次战鹰准备出动,沈红光总是会用抹布把舱盖擦得没有一个虫点,这一坚持就是12年。

“每天收班把舱盖擦干净就行,他这完全没必要。”对于他这个习惯,大家刚开始都不理解。“机务保障细节决定成败!”沈红光说,“如果座舱舱盖不能及时擦干净,上面肯定全是虫点,一定会影响到飞行员在空中的视线。”

沈红光似乎得了重度强迫症。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炙热的骄阳把机场地面烤得发烫,不断升腾着滚滚热浪。在飞机再次出动前的检查中,部分人略去了擦舱盖环节。沈红光又娴熟地把他所保障的飞机舱盖擦了一遍,看见隔壁机组保障的飞机舱盖没清理干净,又拿出自己的抹布,帮着他们完成清洁工作。

在沈红光的眼中,不管什么事情,哪怕再小、再不起眼,也要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做好。“不是强迫症,只是要坚守自己的工作标准。”沈红光言之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