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的孩子 真的英雄 犹如军中杨成武 堪比当年赵子龙!

2017-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立宜:那些我在华星光电的日子 功过留待后人说 在面板产业中,大陆面板厂华星光电前执行副总陈立宜是号响叮当的人物.才刚过40岁不久,但投身面板产业已超过14年的时间.他拿的是台湾交大光电博士,在华星光电任职期间,是台湾人在大陆面板业中的头号人物.只不过,人红是非也多,陈立宜因为游走两岸面板业,而招致官司缠身的困扰. 如今,陈立宜已确定离开华星光电,对于两岸面板产业的未来发展,他的近身观察有何独特之处?陈立宜2000年投身面板业,先在彩晶待了半年,同年进入奇美电(现已更名为群创),一路从高级工程师

陈立宜:那些我在华星光电的日子 功过留待后人说 在面板产业中,大陆面板厂华星光电前执行副总陈立宜是号响叮当的人物。才刚过40岁不久,但投身面板产业已超过14年的时间。他拿的是台湾交大光电博士,在华星光电任职期间,是台湾人在大陆面板业中的头号人物。

只不过,人红是非也多,陈立宜因为游走两岸面板业,而招致官司缠身的困扰。 如今,陈立宜已确定离开华星光电,对于两岸面板产业的未来发展,他的近身观察有何独特之处?陈立宜2000年投身面板业,先在彩晶待了半年,同年进入奇美电(现已更名为群创),一路从高级工程师做起,短短的几年间,就当上了奇美电电视面板事业总部事业部总经理。

陈立宜的能力有目共睹,过去,他为奇美电开疆辟土,让奇美电一跃成为大陆最大电视面板供货商,纵使后来奇美电被合并了,但直至现在,群创能持续雄踞大陆电视面板市场一霸的角色,依旧是奠基在过往陈立宜与团队打下的汗马基础上。

2009年底,陈立宜跳槽到大陆与TCL集团共同创办华星光电,并担任执行副总职务,后来他又担任了TCL集团副总裁,甚至一度代理华星光电的CEO位子。

他登上了台湾人在大陆面板厂的最高职位,但也引爆了一连串的风波。陈立宜到大陆后,和团队一手打造华星光电的8.

5代面板厂,让华星光电在这波面板景气复苏中,跃上全球面板厂EBITDA获利王的宝座;但陈立宜也因为挖角台湾近200位友达与群创的面板人才至对岸工作,不但掀起两岸人才抢夺战的巨大波澜,同时也使得大陆得以跨越面板新世代生产线的进入门坎。

陈立宜,扮演的正是这样关键的角色!也因此,业界对陈立宜的评价毁誉参半。 他是业界人士口中台湾面板业的「叛将」,但也有部分台湾面板上游零组件厂商视他为「救星」;而他自己本身则遭到台湾检调单位的调查,涉入司法官司中。

从台湾到大陆,这是陈立宜有风光也有遭人非议的人生岁月。 2014年2月28日,陈立宜辞任执行副总职务,离开华星光电。 陈立宜为何要离开华星光电?在大陆面板业正大步朝「超韩赶日」的方向前进时,陈立宜要去哪里?他对于两岸面板业的未来前景看法又是如何?媒体采访记录如下: 问:请问您决定辞职的原因是什么?答:个人觉得我在华星光电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与目标,台籍员工们安居乐业,新旧股东们托付建设好华星光电的责任已经完成。

人生这时候更换跑道,接受不同的挑战,我觉得符合自己的规划。 问:在您决定离开华星光电后,留在华星光电的台籍员工后续状况会受到影响吗?他们知道您要离开后,目前的工作情况与状态如何?会有离职潮出现吗?答:华星光电有部分员工是台湾人,有部分来自南韩,但大多数都是大陆人。

大家从零开始,建立了一家绩效不错的面板公司。在这段时间的合作,大家相处融洽,也建立了感情。

对于我的离开,当然有部分的人感到不舍,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以后不用再接受我给的压力,有同事私底下称我是「重型机车」。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台湾人目前在华星光电安居乐业,工作状况良好。

我想,我的离开,不会对团队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有离职潮出现。我的离开,是我个人规划,不会影响团队。问:在离开华星光电后,您有什么打算?未来新的职场生涯规划如何?答:先去确保后面的机会再辞职,是稳扎稳打的想法,这一点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是安全的选择。

不过这次反过来尝试看看吧,说不定会碰撞出更多精采的火花!所以我并没有去规划未来要做什么,就先休息一段时间,趁这个机会寻找更多有趣的技术。

问:外界一度称呼您为「叛将」,您的看法如何?您离开华星光电后,会对您涉入的官司造成影响吗?答:每个人心中各有一把尺,每个人的尺也都不同。或许同业之中有人认为我不好,但同样的,我相信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我是很支持台湾面板上游零组件供应链的。

以客观的数据来说,华星光电自成立以来,累积已从台湾面板上游材料与零组件供应链采购近人民币100亿元。事实上,台湾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供应链,从华星光电得到的支持相当多,因此也有业内人士对我是很支持、很肯定的。

华星光电从2010年~2013年这段期间,总共向台湾平面显示产业链采购超过新台币400亿元的金额,华星光电向台湾LCD产业链采购的材料占比高达76%,光是华星光电2013年向台采购的零组件与材料金额就超过200亿元。

华星光电对台采购的材料包含偏光片、驱动IC、电路板、光阻材料和背光材料等,供货商中甚至不乏台湾面板厂直接投资的公司,显见华星光电的台湾团队对故乡产业链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对台湾的经济成长与台湾的面板零组件供应链发展都有帮助。

对台湾产业正面的影响是要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假以时日,大家就会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对台湾有没有贡献。 至于我个人的案件部分,目前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因此我无法对外说明太多。

但法律上需要提供的证明,我会全力配合、完整提供。我个人的官司与华星光电这家公司没有关连,所以我的离职,不至于对个人案件有所影响。问:您2009年底离开前奇美电到大陆华星光电发展,就您的观察,在这4年多的期间内,大陆面板业有什么样的变化?与过去有何不同?答:大陆面板业这几年来已经逐步在大陆市场站稳脚跟,立足大陆、放眼世界的观念也更加清晰,从原先的落后追随者到与国际大厂平起平坐的态势也更明显,全球面板业、系统厂甚至品牌厂,千万不能轻忽大陆业者对世界的影响力。

至于面板显示新技术的投入,大陆面板厂也多以达到世界水平为目标,脱离了以往「喊口号」的阶段,这是一股不能忽视的思维与内部力量的改变。

除此之外,大陆面板厂以往多依赖政府政策补贴的想法也已转变过来,现在的大陆面板厂,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主要核心,迅速往高阶技术如4Kx2K、Oxide TFT、AMOLED面板等方向布局,这也是大陆面板经营阶层的重大思维转变。

简单来说,大陆面板厂想要追求世界级的技术和经营实力,从过去的口号已经落实到行动中。大陆面板业的雄心,彷佛是10年前的台湾。但我个人觉得更胜一筹的是,对于新技术投入的决心和行动,不像台湾以速度快的追随者为主要方向,而是以成为世界的技术领先群为目标。

问:这几年来,大陆品牌在全世界崭露头角,就您与大陆品牌厂接触的过程中,您察觉他们的思维与以往有何不同之处?答:以往大陆品牌厂面对国际竞争,常觉得质量技术不如国际大厂,但现在大陆品牌厂家经过几年的竞争后,自信心提高许多,也将更多的心力放在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上,不再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而已。

至于在增加顾客产品价值上所花费的心力,有部分的大陆品牌厂实际上做得很不错,更多的厂家其实是更努力的默默耕耘,这一点,我们从大陆一些品牌厂的电视和手机的产品上,已经可以看到他们在硬件质量规格及软件服务整合上的用心。

问:就您长期在大陆的经验进行分析与观察,您认为台湾面板业的优势还剩多久?该怎么做才有反转的机会?答:台湾面板业现在如果能够各自放下己见、融合能量,那现在这个时机点,或许还能为台湾面板业带来新的契机。

但倘若仍是各自坚持自身的利益,丧失融合的机会,那就很可能错失良机。问:大陆面板厂持续扩产,后续将引发全球面板业什么样的走势?厂商之间会发生整并潮或倒闭潮吗?如果会发生的话,有可能发生在哪里? 答:延续上一个话题,如果是不再寻找新生力量的厂家,让我借用麦帅(Douglas MacArthur)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面板投资金额太高了,我认为,面板厂倒闭的机会比较低,凋零(Fade away)是比较常见走下舞台的方式。

我没有能力去预期未来的走势。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扩厂只是简单的手段,公司若没有新生的力量,单靠扩厂,对于强化竞争力应该只有很短期的效果。换句话说,要让竞争力变强的因素中,产能只是其中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华星光电刚开始时,一般业界认为只有1座8.5代厂很难存活,要具有规模经济才会具有竞争力。但是,当华星光电营运的EBITA获利率名列前茅,跌破大家眼镜的时候,又有人认为,是因为华星光电只有1座厂,容易管理,获利率才能够做得这么好。

这前后其实是有矛盾的地方的。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扩大面板产能,只是面板厂营运的助力之一,不是主要的因素。我认为,产业够大、够重要,那经营者需要肩负起大部分责任,不能用「大到不能倒」这个观点来夺取社会资源。

像引起金融海啸的美国金融业经理人,到最后逼美国政府取用社会资源去避免更大的灾难,甚至推给全世界来承受,最后受伤的还是民众。经理人要负起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基金会或是其它的公益活动,都是锦上添花。

问:就您的观察,台湾与大陆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是最有可能发生的?除了两岸外,台湾与日本或其它国家的合作模式是否存在?大陆是否也正在积极寻求与其它国家厂商合作的机会?答:依照目前的现况来观察,我认为小的合作会发生,大范围的合作比较困难,最主要是各方的成见多、立场不同。

现在双方还缺乏一个可以统合立场的方案,因此只有小规模的合作会发生。

但是未来要是台湾法令修改,两岸面板业的整并也不一定不可行。 问:2015年大陆8.5代厂新产能密集开出后,您觉得将为全球面板业缔造什么样新的竞合局面?能够度过阵痛期的厂商,接下来该往什么样的方向走? 答:面板业目前想走向类似DRAM苦尽甘来的时间要比较久。

PC、NB、TV的市场饱和或是微幅衰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了,大世代生产线加入中小尺寸面板的竞争是未来趋势。但是过去大世代产线建厂时,大部分是以生产大尺寸面板作为市场目标,要将大世代生产线转型做中小尺寸面板,需要提升制造的精度与设备性能。

至于小世代的生产线,除了最近新建的厂之外,原有6代以下的机台比较老旧,一样达不到高阶中小尺寸面板所需的精度。所以,在全球面板产能往高分辨率转移的时期,由于技术的要求不同,生产线亦需要进行改造调整,或是重建新的生产线,在这个阶段,应该会再有一次洗牌的机会。有那一家厂家取得先机,那就有机会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