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是丁汝昌妻子魏夫人的棺材 令丁家人没想到的是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记者随丁氏后裔三代人前往丁汝昌墓祭祀,记录难忘的家族记忆--处于清朝封建腐朽帝制的大背景下,丁汝昌战败的悲剧命运似乎在甲午海战之前便已注定.120年风云,今朝再次际会,从丁汝昌后代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关于那场战争前后更多的家族记忆.丁家三代人和本报记者前往丁汝昌墓墓地被炸:开棺后丁汝昌仍"面目如生"打开棺木后,魏夫人的遗体已经腐烂,但丁汝昌的遗体完好无损,眉毛胡子清晰可见,当时开棺材的人都吓了一跳.丁汝昌口中还含着一颗珠子,他们把口珠抠走后,丁汝昌的遗体也变黑."在那个封建

本报记者随丁氏后裔三代人前往丁汝昌墓祭祀,记录难忘的家族记忆——

处于清朝封建腐朽帝制的大背景下,丁汝昌战败的悲剧命运似乎在甲午海战之前便已注定。120年风云,今朝再次际会,从丁汝昌后代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关于那场战争前后更多的家族记忆。

丁家三代人和本报记者前往丁汝昌墓

墓地被炸:开棺后丁汝昌仍“面目如生”

打开棺木后,魏夫人的遗体已经腐烂,但丁汝昌的遗体完好无损,眉毛胡子清晰可见,当时开棺材的人都吓了一跳。丁汝昌口中还含着一颗珠子,他们把口珠抠走后,丁汝昌的遗体也变黑。

“在那个封建年代,丁汝昌无法左右战争胜败和历史走向。

”丁萍、丁杰和丁爱华讨论着。他们是丁汝昌第五代孙子女,住在安徽省巢湖。

5月16日一大早,丁萍带着父亲、丁汝昌第四代孙丁荣涛和母亲宋德兰、女儿刘玥焜、弟弟丁杰、堂兄丁爱华,前往无为县严桥镇小鸡山的丁汝昌墓地祭祀。

车子在坑洼的乡间小路上颠簸了许久才到达。

墓地被高大的树木环绕着,由青石筑起了高台,台阶下可看到树立的墓碑,上书“清海军提督丁公汝昌之墓”,原有的黑色涂料已几乎褪尽。高台之上是青石铺地,正中的圆形墓被两排竖起的青石环绕着。

丁汝昌殉国后,清政府下令给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也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铜箍捆锁,意为腰斩三截,以示戴罪,在原籍村口用砖砌了一个小房子,将棺木放置在内,不得下葬。

恢复原职后才重新下葬。

令丁家人没想到的是,丁汝昌以身殉国后64年,墓葬被盗,尸骨遭焚。

1959年下半年,乡村刮起了“开荒大生产”之风,盗墓之风也开始盛行。

丁汝昌第五代外孙赵怀民介绍,1960年前后,大队干部带领十多名青壮年,深更半夜带着工具前去盗掘丁汝昌墓。

坟墓十分坚固,是用糯米搅拌石灰砌成,很难挖开,后来他们用上了农用炸药,才把坟墓炸开,露出一红一黑两口棺材,黑的是丁汝昌的棺材,为一截圆木,劈开为两半,外涂黑漆。红色的是丁汝昌妻子魏夫人的棺材。丁汝昌服毒自尽之后,魏夫人也随后自尽。打开棺木后,魏夫人的遗体已经腐烂,但丁汝昌的遗体完好无损,眉毛胡子清晰可见,当时开棺材的人都吓了一跳。丁汝昌口中还含着一颗珠子,他们把口珠抠走后,丁汝昌的遗体也变黑。

丁汝昌第五代孙女丁萍称,炸开墓地的人没想到,丁汝昌棺材中并没有太多宝物,除了魏夫人身上有些随葬品,如口含一个金环,手戴戒指,胸前挂两颗绿珠等物外,别无它物。挖坟的人一怒之下焚烧了丁汝昌的遗体。第二天一大早,掘墓之人将两具棺材用中药雄黄烟熏后,送到木业社改成8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所盗的文物换了一辆自行车。赵怀民说,参与盗墓的村民还一人得了一斤大米,“他们满足了。”

为了守护丁汝昌的坟墓,丁家从当地找了一位守墓人,山上的荒地由他来耕种,不收他的租金,还给他钱。守墓人和丁家的关系一直很不错,没想到后来竟然是守墓人参加了盗墓突击队。

丁汝昌的后代丁昌明和赵怀民曾分别找到盗墓者,并都详细询问了当年盗墓的情况。

赵怀民告诉记者,1988年10月2日,他和当教师的大哥赵益民两人走了几十里的路,找到盗墓者沈氏兄弟。沈家兄弟的父亲原来给丁汝昌看墓,后来病故,沈家兄弟俩于是共同看守丁汝昌墓。“他们却跟大队书记深更半夜去盗墓了。”赵怀民说。

沈某一开始并不敢讲,怕丁家人找他算账,在中国传统中,挖人家祖坟是大逆之事。赵怀民告诉他:“我和我哥不会找你的麻烦,不会找你家要一样东西。但你必须把当时的情况给我们讲清楚,否则以后这段历史永远是个谜。”赵怀民带了一个小录音机录下了当时的谈话,磁带至今还保存完好。

听了这些话,沈某介绍,墓中所有财宝均被大队干部拿走。

沈氏兄弟看到赵怀民提供的丁汝昌照片时,吓了一跳,说:“盗墓的时候,丁汝昌在棺材里的样子就和照片上一模一样,穿的衣服也差不多,就像睡着了一样,一点也没腐烂。”兄弟俩告诉赵怀民,棺材里没有什么贵重东西。

在征得沈家兄弟同意后,赵怀民分别给两家人照了相,那几张黑白照片现在也开始发黄了。

除了墓地,丁家在庐江的祠堂也在运动中未能幸免,石料被人拆走,雕刻精美的石鼓和长条石在水塘边做成了洗衣板和搭桥石,每天都有人从石鼓和桥石上面走过。看到这些,丁家后代心里都特别难过。

追寻真相:“墓中珍宝被大队干部拿走”

守墓人和丁家的关系一直很不错,没想到后来竟然是守墓人参加了“盗墓突击队”。

捐献遗物:丁汝昌的甲胄曾两次复制

丁汝昌的甲胄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这套甲胄非常珍贵,原本有两件。护心镜是用黄金打造,帽子有30多斤重,衣服扣子是金的,还有图案。

赵怀民是江苏省首届十佳青年诗人,现兼任江苏省诗词协会春华诗社执行社长,平时比较注重研究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史,他在父母的影响下,从1978年起就注意收集相关诗文史料、书籍和图片。近日他们的诗词组织还在南京明辉建设集团支持下组织了“明辉杯”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

本报记者在丁汝昌墓地看到,碑文介绍墓地于1986年被无为县政府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0年10月由无为县重修,丁家后人称,周围的树木也是那时所栽种。

重修丁汝昌墓地是丁家后人努力的结果。

1998年,丁昌明成为安徽省政协委员,不断写提案要求保护丁汝昌墓地,一写就是三年。丁家后裔呼吁尽快在小鸡山墓址修复丁公汝昌之陵墓;追查盗墓者盗走的文物,其中包括被丁家视为传家之宝的一双七星雌雄配身宝剑,为光绪皇帝所赐。

除了传家之宝七星雌雄剑,丁汝昌的其他珍贵遗物有的在战火中被日军抢走;有的被人为损坏;有的被丁家人变卖以资助生活;有的改革开放之后捐献给了国家。

丁家人曾有一红木大床,床外有雕梁画栋的框架,一侧放马桶,一侧放柜子。丁荣涛年轻时为攒够参军的路费,以两担米的价格卖给别人。数十年后,这张床被捐献给了国家。一套丁汝昌的大理石家具也被捐献,在不同灯光下,家具会反射出不同颜色。

丁汝昌的甲胄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这套甲胄非常珍贵,原本有两件。护心镜是用黄金打造,帽子有30多斤重,衣服扣子是金的,还有图案。另外一件在文革中毁损,红卫兵来抄家破四旧,不允许丁亚芳保存这件衣服,丁亚芳含着眼泪把衣服剪了,后来舍不得扔,改成一件小衣服,给孩子穿,扣子目前保存在儿子赵怀民手中,赵怀民称,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将扣子捐献给国家。目前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了两件甲胄,价值都超过10万元,每件复制品需要铜铆钉1500个,面料98%由金丝穿起,上衣纽扣为5个铜质纽扣。

丁爱华还对家中原有的两道圣旨记忆犹新:“圣旨是织出来的,宽度不到20厘米,长度近20米,两侧织的是龙,中间只有巴掌大的地方是写字的,底纹为朱红色。”两道圣旨装在红木所制的圣旨箱内。丁家孩子小的时候,玩闹中把两道圣旨剪成几条,不知所踪。

丁家的财宝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军队抢走不少,令丁家人记忆深刻的有两样东西,一幅是名家所绘制的百马图,如果用铜钱覆盖住画上马匹的话,正好用100枚,此图也是由此得名。“如果人站得远一点,长时间盯着这幅画看,会感到马匹都动了起来。”丁爱华说,这也许是因为人眼的错觉。另一样东西是一座一米多高的花瓶,花瓶雕工奇巧,瓶体上镂雕着九条龙,其镂空技术精湛到每条龙的鳞片都有细微的小孔,如果将花瓶添满水,水雾会从龙鳞空隙中慢慢飘散出来,整个花瓶此时已不见瓶身,只见一团水雾和九条龙。

丁家后代:

听甲午海战

幸存老兵的故事长大

老兵们告诉村里的孩子:日本炮弹飞过来,把中国舰船上的指挥台炸倒了,中国军舰的炮弹打得很准,但是爆炸力却不如日本炮弹。

丁汝昌本是庐江县石头镇人,发达之后找风水先生,看好了巢县汪郎中村,搬迁至此。

丁爱华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丁家已经没有太多钱财,丁汝昌殉国后,丁家靠土地租金度日,丁家在无为县有60多亩地,汪郎中村有几十亩地,每逢水灾、旱灾、虫灾的时候便不收租金,还经常施舍穷人,丁家人的善良慷慨、低调厚道,在当地被称为“丁善人”。

丁爱华告诉记者,丁家后来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女性则为别人缝洗衣裳来养活孩子。

丁爱华小时候在老家常听甲午战争幸存老兵讲故事,当年有两三名七八十岁的老兵,是凫水幸存的。很多关于丁汝昌的消息,都是这些老兵们回到家乡讲述的。

老兵们告诉村里的孩子:日本炮弹飞过来,把中国舰船上的指挥台炸倒了,中国军舰的炮弹打得很准,但是爆炸力却不如日本炮弹。

赵怀民有随时记录的习惯,据他记载,1988年10月2日下午12点25分,他和哥哥赵益民寻访到汪郎中村开代销店的村民汪求荣,男,时年61岁。

汪求荣告诉赵怀民兄弟,其祖父当年就在丁汝昌手下当兵,在同日本作战时,战船被打沉,他的祖父和其他一些水兵抱着碎船板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才被清政府救上岸。丁汝昌殉国后,他的祖父就回汪郎中村种田了。他回来后,经常讲丁汝昌严格训练水师、善待部下、英勇作战的事,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也特别喜欢听他讲。

最大愿望:

去刘公岛看看

丁萍告诉本报记者,她的愿望就是去丁汝昌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刘公岛看看,由于身体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在汪郎中村长大的丁汝昌第四代孙丁荣涛,小时候对祖上没有太多概念,“我只知道是大官,但知道以后也没觉得骄傲,只觉得跟着倒霉了。”丁荣涛是家中的小儿子,出生后不久,父亲丁发聪就去世了,家里人对丁荣涛的母亲比较排斥,母亲离开后,年幼的丁荣涛由二嫂带大。

小时候的丁荣涛在家里待不住,总是想去当兵。15岁的时候,丁荣涛跟随巢湖的一位老革命参加了解放军。作为卫生兵的他,在巢湖南部打过一些战役。转业之后,有医药经验的丁荣涛进入血防站工作,后来又转到医药公司工作。

丁荣涛的女儿丁萍,1958年出生,1976年被下放到槐林镇,两年之后也来到父亲的单位工作,弟弟丁杰也在这个单位,但医药公司改制之后,姐弟俩都已下岗。丁汝昌第五代孙丁爱华,如今已经75岁,尽管只有小学毕业,但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丁萍告诉本报记者,她的愿望就是去丁汝昌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刘公岛看看,由于身体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