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霖艺术 山水画家张天霖的“异·类学”与“艺术观”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天霖的异·类学说,可谓旷古未闻的"知道"之"道",几乎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创造,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他"以道入艺"的天才思辨,冲决一切羁绊,抒发时代精神,创立了山水画大法;他"以心化迹"的大好河山,笔立千仞,斧劈万重.尤其是他挑战千年来画水藩篱而独创"色水"系列的山水画,开拓了山水画的艺术空间和审美新语境.一幅幅烟波淼淼.大气磅礴的雄伟画卷撼人心魄,在画坛颇受瞩目.横空出世的&q

张天霖的异·类学说,可谓旷古未闻的"知道"之"道",几乎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创造,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他"以道入艺"的天才思辨,冲决一切羁绊,抒发时代精神,创立了山水画大法;他"以心化迹"的大好河山,笔立千仞,斧劈万重。

尤其是他挑战千年来画水藩篱而独创"色水"系列的山水画,开拓了山水画的艺术空间和审美新语境。一幅幅烟波淼淼、大气磅礴的雄伟画卷撼人心魄,在画坛颇受瞩目。

横空出世的"异·类学"

张天霖195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生于书画之邦,自然受湖州文化的熏陶。还在年少时,他的灵性天赋就已露出端倪。22岁参军,很快就成了部队画家。 1985年4月张天霖进入江苏省国画院进修班深造,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宋玉麟,学习山水画。

仅一年努力,他即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87年7月,他创作的《空谷回声》作品入选纪念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1990年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3年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燕子矶》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解放军画报》曾整版介绍他的艺术成就,北京某知名画廊拟对他进行艺术包装……正值艺术上的收获时节,张天霖却突然停笔不画了。

一张白纸出形、出景、出空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艺术的真谛何在?中国画的本体特征是什么?"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之间有哪些联系?山水画的创作之道是什么?他在思考,他在求索,他要脱胎换骨,独创风貌;他要建立自己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并试图打造一条完全属于自我的艺术之路。这正是:"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此,他闭关封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寂寞的心态,抱着必胜的信念,开始系统地研读中外美术史和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以及传统绘画美学等领域的著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他陷入困境而犹豫彷徨时,终于有一天突然顿悟,脑海中灵光一闪而锁定了"异·类"。

异·类这两个字,被他从浩瀚的华夏字库里发掘出来。他发现:异·类不仅是仅次于老子"道"的概念,还是一对最大的对偶关系。就像蔬菜的概念可以涵盖白菜、菠菜、芹菜那样,异·类概念足以统摄黑白、疏密、高低、大小、浓淡、干湿等各种绘画关系。

他欣喜若狂,即刻以异·类关系与绘画关系进行了比对论证。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反复过程后,他确认异·类二字涵盖了所有绘画关系,并渗透于绘画作品的每一个细胞。

"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 "异·类学说以其无可比拟的活力和魅力让他的艺术境界得到了升华而涅槃重生;鲜明的思想个性,为他"以道入艺,以心化迹"的大千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1994年,他以"异·类"的理念创作的作品《磐石》,入选全国全军画展并获奖。

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成为他绘画生命历程的一个拐点。从此,他不断超越自我,日新月异,佳作如潮。 2012年,他全面阐释异·类学说的论文《以道入艺以心化迹》横空出世。是说一出,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连获三项大奖。

领异标新的艺术观

前不久,天霖君又把新近扩展版《以道入艺以心化迹——以异·类的名义透视艺术之道》发给了我。纵览全文洋洋洒洒万余言,妙理连篇,蔚为大观。我一口气看完,不禁拍案叫绝。他以哲学的理念对其独特的异·类学说,以及艺术之道、绘画之道、山水画之道和创作规律、结构原则、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新变革和系统诠释,正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所谓异,即不同,差异也;所谓类,即相同,类似也。异的延续、重复即为类;类的变异、转化即形成了又一个异。异与类相比较而存在,相互动而转换,相生发而发展。没有异也就无所谓类。

以异·类的名义来研究艺术之道,张天霖先生寻找艺术真谛。艺术是什么?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艺者,道之形也。"也就是说,艺术是表象,是"道"的外在形迹而已,其本质即为"载道"。张天霖先生据此论述了绘画中"艺"、"道"、"形"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和辩证关系,并发展了"以道入艺,以艺而形,以形修道,当为一切艺术行为的思想基础"这一极具创造性的艺术理念。

他放胆直言"风格即我,我即艺术",并根据自身"异"的个性化特点,即自己的兴趣点、敏感点,在山水画艺术中寻找、探索而确立适合于表达自我情性的契合点。

完成了艺术之道后,他又把绘画之道装进了异·类这个"空袋子",用异·类学说这把所向披靡的"解剖刀"来分析绘画关系。他认为,绘画就是画关系,而他独到的"异·类学",让他找到了处理各种绘画关系的金钥匙,创造了以异出形、以类成面,以面托点、以类托异的出形、出景、出空间的基本原理。同时,他还发现了异·类关系互相转换的特异性而用于绘画实践。

采访中为了让我明白,他随手即在桌子上摆出七支香烟,把其中的一支斜放,我的视线即被锁定到这一支上。他说这支斜放的就是"异",异则显,其他正放的六支烟则是"类",类则隐。随后,他又将六根都斜放,我的目光随即转移那支正放着的烟。

他说,现在斜放的变成了"类",而正放的变成了"异"。他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这种异·类的互相转换,不仅反映了审美视觉心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的基本特点,亦具有出形、开景、造境的实际意义——绘画出形、出景、出空间的基本原理:

异则显,显则分——成点、成线,突兀了然;出形、出景、出空间,凸显画眼。类则隐,隐则合——积点、积线,若即若离;成块、成面、成整体,彰显张力。

推陈出新的山水画论

致力于写意山水画革新的天霖君信心满满,他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山水画时,发现明清以来中国画最大的问题是因袭旧法,固步自封,千篇一律。若从异·类学说的观点来评价,因循守旧为类,类则隐,则陷入停滞困境;创新为异,异则显,则开拓进取。中国山水画极需化类为异而开拓创新。

张天霖站在历史的高度,锐意进取,以其独特的异·类学说、认知之道、艺术之道、绘画之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史以来的造型原理、绘画观念、技法要素等进行了全面反思。他运用异·类理念创造性地刷新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理论:阐释了"体用笔墨、优化传统"的本质精髓,以及笔墨、笔迹、笔法、笔触、墨韵等笔墨技法的系统解读;论述了国画造型"计白当黑、以黑画白"的本体特征;解读了写意山水画"气韵生动、浑化无迹"的审美特质。

并用自己全新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地创立了全面而系统的写意山水画的造境学说:即,1、山水画的意境之道——空间学;2、山水画的构图之道——形态学;3、山水画的构成之道——结构学;4、山水画的学习之道——应用学;5、山水画的皴法之道——本体论;6、山水画的创作之道——叛逆治艺的座右铭。

他崭新的艺术理念跳出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枷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富于开创精神的独特魅力,革故鼎新,提出了全新而系统的山水画"艺术观"和方法论。其立论精彩,妙论如珠,令人耳目一新。

震撼心灵的山水绝唱

张天霖以批判的目光,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观类察异"中发现,古往今来,山水画家均重山轻水。表现山石的艺术手法很多,仅皴法就有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乱柴皴等几十种。如果说,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石技法走向成熟,那么,画水技法则还停留在五代荆浩以前"空勾无皴"的原始状态中。

这实际上是因为,山是定形的,好画;而"水乃活物",形态变化太大而捉摸不定,太难画,难怪古代山水画家"靠山不靠水"了。 1990年代,张天霖发现了这一历史空白,竟像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从而找到了山水画变法的突破口,他要画水了!

异·类学说中叛逆治艺的座右铭成了他实践创造的理论基础,他要"颠倒黑白"反其道而行之。古人留白,他就着色,随类赋彩;古人勾线,他就以色代墨而皴擦渲染,应物象形。家乡的绿水赋予了他的灵性,而白居易"太湖烟水绿沉沉"和赵孟頫"只疑家在青玻璃"以及刘禹锡的"水碧山青知好处"的诗句,使他找到了"青"、 "绿"、"碧"的灵感而坚定了"变法"的信念。

他目识心记,大胆尝试以色代墨,并从中悟出"始于比,得于法,成于度"的"道"之规律而全身心与湖水对话。在成功画出绿色湖水的基础上,他又开始研究画海。

2006年,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创作班上,又创作了一幅极不寻常的雪景山水画《生路》。他参照画水画浪的方法尝试着画雪景。经过反复试纸,一座气韵生动的雪山终于矗立在他笔下。这幅反映红军过雪山的力作,在当年8月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

总之,神奇的异·类学说,激活了蕴藏在天霖君心中的绘画潜能,让他熔铸出了山水画崭新的绘画技巧,让他的天赋才思喷涌而出,让他不羁的才华在山水画坛自由驰骋,让他的画作携着其内心情感、兴趣、感受、想象接连问世。如此,正充分显示了他所缔造的异·类学说之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只顾攀登不问高,就为山顶的太阳。 "张天霖以其淡定的人生心态和执着的殉道精神而追逐着艺术的太阳。我相信,"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天霖君,在其异·类学说的引导下,定将迎来更加清新、绚丽的"艺术天空"。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原城市经济年鉴编审、香港远帆出版社副总编,本文刊登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