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沫与明星白杨是亲姐妹 还同为“武林中人”

2018-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小说<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左)与她的妹妹著名电影演员白杨,粉碎四人帮后在北京重逢.摄于1978年"武林姐妹"杨沫.白杨提起杨沫在文学界.白杨在电影界的声名,那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可有谁知道她们也曾是武林中人呢!杨沫和白杨(原名杨成芳)是同胞姐妹.杨沫是大姐,白杨是三妹,祖籍湖南.他们的父亲杨老先生早年来到北京.杨老先生是个文人,有志于"教育救国".父亲的志向影响着儿女,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读书.杨沫虽是女孩子,却有一副男孩子性格,喜读武侠小说.她幻想将来

小说《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左)与她的妹妹著名电影演员白杨,粉碎四人帮后在北京重逢。摄于1978年

“武林姐妹”杨沫、白杨

提起杨沫在文学界、白杨在电影界的声名,那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可有谁知道她们也曾是武林中人呢!

杨沫和白杨(原名杨成芳)是同胞姐妹。杨沫是大姐,白杨是三妹,祖籍湖南。他们的父亲杨老先生早年来到北京。杨老先生是个文人,有志于“教育救国”。父亲的志向影响着儿女,孩子们从小就喜欢读书。

杨沫虽是女孩子,却有一副男孩子性格,喜读武侠小说。她幻想将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女侠,所以她不仅好读书,而且好运动,尤其喜好练武。

杨老先生是个开明人士,他支持女儿发展自己的爱好。在杨沫12岁那年,为她请了位武功老师。这位老师乃是四民武术社社长邓云峰。那时,杨家住在阜成门北福绥境东弓匠营,四民武术社设在鼓楼南火神庙内,相距十余里地。杨沫当时正在福绥境小学念书,每天下午放了学,就步行去四民武术社习武,从不间断。

四民武术社是个历史悠久的武术社,创建于1900年。社长邓云峰是“形意拳”大师耿继善的大弟子,尚云祥的师兄弟,本领高强。在他的亲授下,杨沫开始学习形意,以后又学习太极、器械、站桩,并且着重练习负重腾跳。最后邓老先生又将自己拿手的弹弓、弓箭也传授给她。

转眼间杨沫已是有数年功夫的大姑娘了。白杨这时还小,她每日见姐姐习武,感到非常有趣,经常吵着要姐姐教,杨沫只好把她带到武术社去。这样,5岁的白杨也就成了练武场上的“小把式”。白杨很好强,看到姐姐武术练得那么好,自己也就刻苦地练,不用师兄、师姐们催促,就主动抻筋踢腿打拳,从不怕苦怕累。很快她就能搬起“朝天蹬”了。

杨沫、白杨大哥的岳父杨德山是个有名的镖师,曾投师太极名家吴鉴泉。大嫂杨斌贞也有一身好武艺。自从大嫂过门后,就成了两姐妹的家庭武术指导。杨沫还直接向杨德山老先生请教刀术,并请他代购了一把好刀。这时,杨沫的功夫已非同小可,力气也大得很,七八个女同学和她一人拔河都拔不过她,大家都称她“大力士”。白杨的年龄虽然还小,功夫也不简单了,除了腰腿功的长进之外,还系统地学会了一趟双钩,演练起来,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俨然是位小小窦尔墩呢!

“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全国救亡热潮深深感染着杨沫、白杨两姐妹。杨沫参加了进步学生的活动,1936年,她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白杨呢?在姐姐的影响下投身到进步影剧事业中去了。练武培养出她不怯表演的素质,练出了她可塑性极强的形体。《十字街头》公映以后,她一下成为影坛明星。

抗战初期,敌强我弱,斗争是残酷的,条件是艰苦的。杨沫不幸传染上了黑热病,但她硬是挺过来了。1939年,她生下儿子马青柯。为了不让孩子拖累自己干革命,小青柯生下后便被送到了外婆家。杨沫产后未加调养就登上了路程,辗转数百里去找自己的队伍了。幼年习武练出的强健体魄,帮她渡过了一个个难关,身体终于没有垮下来。

从武中得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沫身体一度坏透了,先后动过3次大手术。她坚信要恢复健康必须锻炼,于是在疗养期间坚持散步,练气功,打太极,终于使身体复原。在疗养期间,她不顾身体虚弱,开始动笔写作《青春之歌》。开始每天只能写一两个小时,后来每天写七八个小时还不肯停笔,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以后她又发表了长篇小说《东方欲晓》和许多短篇。

杨沫回到北京后,立即去拜望四民武术社长、她的大师兄吴子珍,还把儿子马青柯送到吴子珍那里学习武术。她希望下一代很好地继承武术这一中华文化遗产。马青柯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经过吴子珍、吴斌楼、戴玉斌几位名拳师的指点,他已掌握了“形意”“六合”“翻子”等几门拳术。他在工作之余,还担任业余教练。杨沫自己也一直不懈地锻炼,所以身体非常好。古稀之年,仍满面红光,很少皱纹,步履轻款,声音洪亮,看上去比60岁的人还年轻。

白杨由于演出辛苦,积劳成疾,影响了心脏,多亏从小习武,为身体打下了较好的根底。可是累狠了还是会出现胸闷、心慌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白杨的社会活动多了,她为了适应紧张的工作,宁可压缩睡眠时间,也要保证锻炼。所以,白杨年逾花甲时,仍然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语音琅琅,风度翩翩。她能使青春永驻,不是靠化妆品完成的,而是与长期锻炼、长期“滋润”有关。

杨沫、白杨两姐妹是名人,同时也是忙人。她们能应付自如,都是从武中得益。

武人从艺和艺人习武

关于传统武术的起源,学界历来有不同见解,或说起源于狩猎,或说起源于战争,或说起源于角抵,或说起源于武舞。笔者以为,不管武术起源于什么,只说武术和表演艺术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有不少的武人凭武艺街头卖艺(内中不乏花架子,但也有相当的真功夫充斥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武人干脆下海做了艺人。

京剧史上有名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就出生在武术世家。他的祖父杨二喜(一说杨双喜)就是位武术高手,长于拳术,善用大刀,人送外号“大刀杨二喜”。当年杨二喜为穷所困,以卖艺为生。他推着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是童年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爷俩在天桥市场撂地卖艺,恰被当时名老生“老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发现。张二奎对杨二喜的武功技艺惊异不止,遂聘杨为忠恕堂科班的武术教师。后来杨二喜成为老徽班的武旦演员。舞台上耍的流星锤即为杨二喜所创。

他的儿子杨月楼得武术家传。在杨二喜就任忠恕堂武术教师之后,便也入科学戏。杨月楼习武生,长靠短打皆能。其演《安天会》的孙悟空,出台能翻108个筋斗,成名后,人送外号“杨猴子”。

杨小楼的技艺更不必说,人称“武生泰斗”,与余叔岩、梅兰芳并称“三大贤”。他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精通六合拳和通臂拳。

那些出身梨园世家的演员在求艺过程中往往也要学习武术,甚至在大红大紫之后,还要从武术中汲取营养。这不单单是武行演员,文戏演员也不乏学武者。

最著名的是谭鑫培。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是个唱老旦的演员。谭鑫培从小学习武生、老生。19岁时在京东遵化马兰峪搭入吴阎王的“粥班”(赶场多、挣钱少),日子过得非常苦。更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嗓子便“倒仓”了。嗓子一坏,便不能上台。有镖行的朋友建议他去给大户人家护院。当时谭鑫培还有些犹豫,担心一个唱戏的,干不了护院的差使。可是那位朋友认为他是唱武生的,有武功,护院正合适。因为护院差使不重,还有空闲时间可以练功吊嗓。镖行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丰润县姓史的大户(另一种说法是通州徐家)。

谭鑫培在史家护院一年多期间,拜能人为师,学会了少林拳脚、棍棒、刀法及蹿房越脊的功夫,还开始练习内功。他守夜时,往往是挎一口单刀,背着紧背低头花装弩和一袋飞蝗石子,于是江湖人称“单刀小叫天”。“小叫天”是他做艺人时的艺名。后来他嗓子恢复,又回到戏班,逐渐成为伶界大王,菊坛领袖,这“单刀小叫天”的雅号仍不时被人提起。

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学习武术,将武术技艺运用到京剧表演中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了。其版本也有多种,一说梅兰芳的剑术、尚小云的猴拳是向会友镖局的镖师李尧臣学的,一说梅兰芳向形意名家傅剑秋学习武术,一说高紫云向梅兰芳传授了龙形太极和太极剑,一说李式(李瑞东)太极名家高瑞周曾任梅兰芳的武术教习,梅兰芳常练的剑术即李式太极十三剑。笔者还听说梅兰芳向上海米姓拳师学过武术,特别是双剑。看来梅先生喜好武术、学习武术,广为人知,曾向多位武术名家请教也不无可能。

摘自《武林掌故》,张大为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