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方和谦经验良方赏析》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威机构授予当代30名著名中医师"国医大师"光荣称号.<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编入的邓铁涛.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几十位中医临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医大师.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大师方和谦先生38种常用的临床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方和谦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了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

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威机构授予当代30名著名中医师“国医大师”光荣称号。《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编入的邓铁涛、路志正、何任、周仲瑛等几十位中医临床大家,都是享有盛誉的国医大师。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大师方和谦先生38种常用的临床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方和谦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了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本书是对珍贵中医资料整理、研究的结晶,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作者简介】方和谦,男,汉族,原籍山东烟台,1923年12月出生,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生自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有六十余年,是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创制了许多效方,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先生出生在中医家庭,自幼随父习医。19岁考取医师资格,开诊所行医。1968年到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任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职务。1993年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至2004年先后担任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从1978年起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方先生勤于实践,善于思考,认为中医学为哲理医学,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形成“燮调阴阳,以平为期”的中医学思想;治疗上遵循治病求本,强调正气为本,扶正祛邪的治疗观;熟读精研《伤寒论》,深刻理解仲景学说,不仅掌握其基本要领,而且学以致用,有所发挥,重视先后天之本的理论,长于运用补法,尤其善于调理脾胃。方先生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独到见解,拓宽了和解法的应用范围。先生受哲理医学的影响,对阴阳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认为阴阳既是天地变化的共同规律,也是人体内在的基本规律。认为治病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促成“阴平阳秘”,以恢复和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方先生在临证施治中,特别注重用“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指导临床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治疗思想。

提出和解法,即“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观点,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方先生创制的“和肝汤”“滋补汤”等经验方,均是在《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思想指导下,重在调整阴阳形成的有效方剂。方先生认为邪正斗争是影响阴阳平衡的关键,故临床辨证立法,以邪正斗争为中心,着眼于扶正以祛邪,以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形成了正气为本,扶正祛邪的治疗观。在邪正斗争方面,强调应以正气为本,而尤为重视脾肾在脏腑活动中作为先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方先生善于应用“扶正培本”法顾护人体正气,方先生指出:“治病之关键在于扶正培本,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气血阴阳;培本就是培补脾肾,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方先生应用扶正培本法治疗疾病要点有三,即益气血重在补脾胃、补阴阳应当益肾、补脏腑注意五行相生。认为补益气血,必须从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入手,故临证总以“调补脾胃之气”为准则,达到补益气血,扶助正气的目的。方先生研究伤寒之治,其制方用药概括起来其特点是“保胃气,存津液”。因此,先生治病用药极为重视“顾护胃气”,提出“大病体虚,重在培中”,“大病必顾脾胃”的观点。

在方先生治病的方剂中经常见有炒谷芽、香稻芽、焦神曲、炒莱菔子、砂仁、鸡内金、百合、麦冬、玉竹、石斛、大枣、甘草等和中养阴益气之品。对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感受外邪的治疗,方先生更强调“虚人病表建其中”,顾护胃气即可扶正祛邪。但用药需循序渐进,药性平和,用量宜轻,不温不燥,不滞不腻,不攻不泻。认为通过保胃气,可使脾胃健运,肺气调畅,肝气和解,肾气充盈,五脏安康。先生治热病,遵吴氏“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思想,视养阴保津为其重要原则。提出“治伤寒注意存津,治温病重在养阴”,在解表透热或清热解毒剂中,常加入花粉、玉竹、麦冬、百合、石斛等药以顾护津液,皆是重视脾胃的具体体现。治疗阴阳虚衰之证,先生认为应当注意益肾。凡阳虚之证,无论卫阳、心阳、脾阳,均与肾阳有关,治疗均应适当温肾之阳;凡阴虚之证,无论心、肺、肝、胃之阴,均易涉及肾阴,治疗中当滋肾之阴。且应注意阴阳互根的关系,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泉源不竭”。在各脏腑的相互滋生中,先生认为最重要莫过于先后天之本的作用。脏腑之生机在肾,补养在脾。先生临证诊病,必先察脾胃是否健旺,继思气化是否正常。脾胃不和则先调脾胃,方能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在后期则多考虑益肾。

一般脏腑失调,脾肾俱虚时,先生先补脾以资化源,后益肾以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