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强和汪俊 冯国强和他的“星儿”们
昨日一早,阿苗(化名)背起小书包准备在妈妈的陪同下去上学,来到学校,他乖乖的和同学们打着招呼。
目送着儿子进入学校,阿苗的妈妈忍不住抹了抹含泪的双眼。自从得知儿子患有自闭症后,这个家庭一直被阴霾笼罩。几年来,一家人去过广州等大城市寻求治疗的机会,孩子的病虽有起色,但经济的压力,让他们只能选择回到顺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阿苗的家人得知容桂星愿自闭症康复中心成立,于是将孩子送到了这里,经过2年的治疗,阿苗奇迹般的达到了入读小学的标准。
今年,阿苗和其他4名自闭症孩子达到了“毕业”的要求,顺利入读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就读。而从2011年建立至今,作为顺德首家自闭症康复中心,非盈利性质的容桂星愿已经有36名自闭症儿童达到入读幼儿园及小学的标准。
随着加入中心的孩子一年年的长大,星愿开始考虑进一步扩大,建设幼小衔接班和生活自理班,但苦于无处可去,星愿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星愿仍然在不断探索当中,希望社会继续给予呵护及支持。”该中心理事长冯国强说。
●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
因亲人患病而成立中心
昨日,记者在星愿看到,中心教学面积占地800多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40多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100多平方米的露天游乐场、200多平方米的感统训练大厅、8间一对一个训教室,ABA、社交融合、感觉统合,让人感觉恍如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儿童世界。孩子在中心内自由的玩耍,如果不是早已知道这是自闭症的康复中心,你会以来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幼儿园。
中心的理事长冯国强在当地开了一家装饰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家境很是殷实,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只是有一件事让全家人心事重重:儿子自小患有自闭症。
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疗,一家人将儿子送到了广州,并特地租了一套房,请了两个保姆全程监护儿子的治疗。“当时是2007年,治疗费用是3500元,2个保姆的费用是3000元,租房费用1000元左右。”冯国强说,一个月下来超过7000元的费用,让家境殷实的他们也吃不消。
据粗略统计,仅顺德就有近200名自闭症儿童,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像正常小孩一样上学,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建立星愿自闭症康复中心,是想为其他深受其苦的家长一条出路的同时,通过中心的研究给儿子的治疗想更多办法。”冯国强坦言。
刚好此时容桂政府对NGO组织大力培育和扶持,冯国强经过深思熟虑,做好了自办一家非盈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打算。于是,冯国强一家人紧锣密鼓地启动了找场地、装修、添置设备、觅师资、申请办学资格证等办园程序,把这所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取名为“容桂星愿自闭症康复中心”。
中心不仅非盈利还给补贴
“星愿收费是每个月2700多元,到广州等地治疗收费要翻一倍。”家长阿玲告诉记者。自中心启动,冯国强就抱着不多收一分钱的宗旨运营中心。从刚开始的每月2500元,到现在的2700多元,这笔看似已经很高昂的费用其实在整个自闭症康复治疗机构当中属于最低。
记者在一份星愿2012年收入来源及支出情况表上看到,2012年,中心总收入90余万元,总支出则超过100万元。“在保证收支平衡的情况下,绝对不多收一分钱。”冯国强说,今年,中心终于首度做到了收支平衡。
但其他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心建设伊始,冯国强已经投入了超过100万。“是为了儿子治疗研究的费用。”冯国强强调,不会从中心拿走一分钱。
为了让中心能更好地运作,冯国强和50名自闭症孩子家长一起成立了容桂星愿自闭症关爱者协会。去年12月25日,容桂星愿自闭症关爱协会正式成立,协会在内部设立一个基金,冯国强夫妇出资10万元,政府赞助10万元,社会人士捐助11.
4万元,总金额31.4万元。该协会与星愿自闭症康复中心相对独立,其作用是对困难及低收入家庭提供助学、帮扶,此外对为自闭症有突出贡献的人奖励,还可对教职人员及家长提供培训。
“给容桂户籍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内的,每月补贴800元;在容桂打工的外地人,顺德户籍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内的,每月补贴400元;非顺德地区的患者家庭,月收入在6000元以内的,每月补贴200元。”冯国强告诉记者,每年的收入都不会经自己的手,都由协会来操作,保证每分钱用到实处,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化课程
目前,星愿共有学生42名。“已经满负荷运作。”冯国强说,22名教职工,基本上达到1:2的比例进行教学。
上午9点,阿英(化名)和老师进入个训室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冯国强说,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中心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课程。
阿英的妈妈紧张地在教室外的窗户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为了让治疗效果保持延续性,星愿要求,每个加入中心的儿童家长,必须有一人陪同。“一方面他们在看到如何治疗后,回到家可以进行延展性治疗;另一方面,因为收费少,中心并不能请太多人手,家长可以一对一的保障孩子的安全。”冯国强说。
阿英的妈妈说,3岁时,阿英被发现患了自闭症,“从不张口说话,有时一整天坐着,一动不动”。
他的妈妈为此辞职,带他去专业的特教机构治疗。几年来,风里来雨里去,去过青岛、广州等大城市,耗资无数,孩子已有好转。听说家门口也有专业治疗机构,一家人决定试一试,没想到效果不错。
“这里挺好的”,昨天上午,阿英的妈妈说,儿子刚来这里不到一个月,就适应了。过去在其他机构,几个月都适应不过来,经常坐卧不安。
“现在阿英已经很有起色,估计明年可以正常入读小学。”对于这几年花费的时间和汗水,阿英的妈妈感觉没有浪费。
场地限制中心新的发展
如今,中心已经有11名儿童入读正常的小学,25名儿童回归到正规幼儿园。但部分儿童由于程度所限,不能入读小学及幼儿园。
此前,中心已经连续两年进行了幼小衔接班试点。“开始第一批的时候,要给一些幼儿园资金,他们才愿意与我们合作。”冯国强说,现在第二批都是来中心服务的志愿者的子女。他们也算是“小义工”。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中心在容桂南环小学举行了第二批幼小衔接班,12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与14名正常儿童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
幼小衔接班课程与正常小学上课一样,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中心希望通过幼小衔接班,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哪方面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幼小衔接班就像一座桥梁,能让基本康复的小朋友提前感受、适应正常的小学生活。
”据冯国强介绍,去年已经有两名自闭症儿童在上完幼小衔接班后,成功入读小学。今年的班结束后,又有5人成功进入普通学校。
“现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都基本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为此幼小衔接班将会继续办下去。此外,还希望开办生活自理班,让孩子们全面达到与社会接触的水平。”冯国强说。
但目前中心的场地有限。“我们正在找地方,希望能找一个类似厂房的地方,在内部建设与学校及卧室等一样的环境,进行实景训练。”冯国强说,现在中心资金有限,要找一个租金低廉的场地并不容易。现在中心已经向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给予帮助。他说,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寻找。
而更让冯国强担心的是,随着“小义工”们年纪渐长,他们将不能再陪伴星星的孩子们。“重新找一批愿意参与的孩子也将是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