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书戏 书籍设计之美——“世界最美的书”奖得主吕敬人专访(已发表)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A:吕老师您好!2009年发表您专访的时候,"书籍设计"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还比较陌生.现在,有共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吕敬人:"书籍设计"概念的

A:吕老师您好!2009年发表您专访的时候,“书籍设计”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还比较陌生。现在,有共识的人越来越多了。

吕敬人:“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时间是1996年。当时,我和宁成春等四位书籍设计师以一本书——《书籍设计四人说》、一个展——“书籍设计四人展”两个活动联动,从观念到实践,传递“书籍设计”概念,对当今“人靠衣装马靠鞍”的书籍装帧概念提出了质疑。“书籍设计”并非我的创造,日本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涉及,国内著名教育家余秉楠教授也早有著述提到,但并未被业内所重视。

A::您认为书籍设计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视觉化信息再设计的系统工程,传统的书籍装帧概念无法涵盖。

吕敬人:装帧这个词曾出现于民国,但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2010版《辞海》将其界定为“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几十年来,装帧概念仅满足于简单的封面、版式、插图的孤立运筹,其最大问题是设计与文本著作者、编辑、读者在综合运筹概念上的离散,这大大影响了信息时代书籍设计应有作用的发挥。

书籍设计离不开装帧,但绝不仅止于装帧。书籍设计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视觉化信息再设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图书信息整合的编辑过程,还是参与文本信息有趣、有益、有效传达的角色担当。

吕敬人曾在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多年,太熟悉传统的书籍装帧工作流程:编辑部给发稿单,美编室接单设计,出版部完成后期;美编基本不接触作者,与文本编辑很少沟通,也无需为终端市场效果操心负责。文本编辑不习惯与美编讨论设计的规律和审美特征,市场部当然也没有与美编交互的通道。

吕敬人说,他喜欢自己年轻时跟着开明书店的老编辑们骑着自行车跑这家那家,联络作家、画家、设计家……把书的温度带给大家的模式。他断言,如果作者、编辑、设计师都隔空发文件,决做不到这一点。

吕敬人向传统的书籍装帧观念发出挑战。首先,他挑战自己,因为,他不满足于设计停留在只做装帧的层面。

记者在北京吕敬人设计工作室采访,正遇见吕敬人与国内某出版社责任编辑共同商议面向儿童的系列绘本出版。旁听数言,内容涉及信息传播主题提炼、系统化归纳;针对特殊受众的风格选择;封面、封底、天地、切口、翻页甚至留白等各信息要素对受众的吸引、感染……这时候,吕敬人的角色不时在主编、责编、市场主管间切换;当然,令人敬佩,他更是全新概念的“美编”、综合素质极高的跨界资深书籍设计师。

A:您觉得书籍设计的哪些环节对传统书籍装帧工作者最具考验?

吕敬人:书籍设计,由外而内,包含“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三部分。“装帧”,大致是书籍的“包装设计”,通过封面等要素设计起到保护图书、宣传图书、美化图书的目的。“编排设计”,是书籍的二维版面设计。

在二维平面上,文字、图像、空间、色彩在此实现有机的视觉呈现,使书籍阅读流畅协调,具备审美性和阅读性。“编辑设计”,是书籍整个文本信息传递体系的视觉化构想。在这里,设计师有机会运用视觉语言优势弥补文本的形象信息表达不足,在不违背文本的前提下实现对既有文本表达的超越,从而增添文本阅读的附加值。

简言之,“编辑设计”要求设计者像导演一样分析文本,以自己对信息的分析为基础,组成一个整体的信息传达视觉化形态结构系统。正因为如此,“编辑设计”也就成为书籍设计师综合素质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A:比起书籍装帧,书籍设计对设计师来说新增了压力。

吕敬人:书籍设计对于设计者,已经不是能画,能写美术字,能设计封面或版式就足够了。书籍设计要求设计师懂文本,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虽然不是专业作者,非主导者,但书籍设计师也可以是编辑、编剧、导演,可提供虽属辅助,却有助于更好呈现书籍内容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为第一作者提升传播的能量和价值,这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责任,也是书籍设计师的必修课。

A:在您的实践中,“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的工作顺序大致是怎样的?

吕敬人:从书籍设计的内涵而言,“编辑设计”最为核心;从工作顺序考查,也应该从编辑设计开始,以装帧设计结尾。当然,这三者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经常还要穿插调整。有的文学类、学术类的书只须做到装帧这一阶段的情况也有。

吕敬人向传统书籍装帧观念发出的挑战除了面向自己,当然也在业内激起波澜。观念上,就在书籍设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同行认同的同时,也曾遭少数舆论“无视中国‘装帧’传统”的误解;实践方面,随着书籍设计理念越来越取得业内共识,大批经由传统设计氛围培育出来的年轻设计师日益显现出基础素质后备的不足。

于是,除了在公开场合通过演讲、策展等方式推广书籍设计,吕敬人开设“敬人纸语”工作坊,举办“敬人书籍设计研究班”,希望通过国际国内的专业交流,带动年轻人共同承担起书籍设计的重任。

多年来,吕敬人先后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创意城市策划举办了“新造书运动展”“书筑展”“第六、七、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 ”“雅昌艺术馆书籍设计艺术展”等几十个展览,伴随着吕敬人等有志之士的辛勤付出,书籍设计的理念推广和实践成果已蔚为壮观。 

二、《剪纸的故事》

A:近年来,您已经连续两次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这应该是“书籍设计”理念最好的实践注脚。

吕敬人:《中国记忆》2009年获“世界最美的书”奖。从“书籍设计”理念出发,我首先将全书核心定位于东方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并将这种审美观整体导入书籍的编辑、编排、装帧设计全过程。内文以中国特有的包背装传统书籍形态,即使用柔软的书面页纸和筒子页结构组成中国式阅读语境。

编辑设计加入中英文文物历史年表记载,编排设计强化图文在大空间中的节奏表现,并运用M折的阅读手法充分展示信息的完整性。装帧方面,封面图形构成对应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空间对立概念,环封与内封、细节与空灵相互对比呼应。作为国礼的特装本从书匣的外封到图录的书衣,在视觉和触摸质感上层层体现出阳刚与阴柔的变化。

A:相比较《中国记忆》的辉煌典雅,《剪纸的故事》似乎更为恣意奔放。

吕敬人:《剪纸的故事》2012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银奖,这是我和敬人设计工作室年轻设计师共同完成的作品,我们确实做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设计尝试。

A:听说您直接参与此书的前期出版策划。

吕敬人:《剪纸的故事》集中呈现了剪纸艺术家赵希岗极具特点的原创。最初,赵希岗的计划是自己申请项目资金,集结出版一本介绍自己剪纸的小册子。因为我比较熟悉他的创作,他来找我商量出版计划时,我在出版策略、编辑定位、具体设计等诸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策划。

A:具体设计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吕敬人:出版策略方面,我们先推荐赵希岗剪纸以挂历形式出版,预检其作品的市场效果;待良好反馈出现,再向出版社推荐图书出版计划,这就一拍即合,顺理成章。编辑定位方面,我们与作者一起,重新整理并重新认识其原创剪纸的特征,解构传统出版分类的一般性规则,另辟蹊径,确定了指向明确的编辑设计方案。

赵希岗,画家,剪纸艺术家。赵希岗剪纸擅长以“向心剪”的剪迹勾画物象轮廓及微妙神情。对传统剪纸及现代视觉语言的研究使其创作既有民间剪纸的粗犷质朴,又有极细腻入微的生活情趣和当代视觉美的展示。吕敬人及其设计工作室敏锐捕捉赵希岗剪纸特征,确定了《剪纸的故事》的编辑设计基本原则:突出赵希岗剪纸源于民间又不同于民间的原创特点。

A:《剪纸的故事》进入具体设计阶段。

吕敬人:突出赵希岗剪纸源于民间又不同于民间的原创特点,我们首先将赵希岗题材涉猎极广、用工程度悬殊的剪纸作品分类后重组,在内容上形成扎根民间又瞭望当代的专题阵列,比如“草船借剑、老鼠嫁女”,又比如“动、静、乐、和”、“冬藏、秋意、生灵、家园”等等,为整书的后续设计奠定了独具一格的内容基础。

围绕编辑思想,我们确立了本书的色彩设计主旨:以大胆的色彩对比趋近民间,以适当的灰度呈现作者立足于当代,立足于艺术设计考量的大雅追求。

开卷,我们精心设计,以饱和度不同的三原色调配出有一定灰度的红、黄、绿,并几乎以满页的形式向受众扑面送出饱满的色彩主调;随阅程深入,我们以不同组别的复色对比实现色彩的变奏:它们或者以两色对页,或者以开刀后四色对页为单位,不同程度对全书色彩主调作出响应;再加上其他回望主调的细节处理,可以这样说,我们以对比色乃至“撞色”并置的大胆,以复合色控制营造的灰度层次,建构起基础于泥土气息的色谱,实现了既富视觉吸引力、又紧紧围绕编辑设计原则的色彩传播。

A: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还能强烈感受到编排设计对剪纸作品主题的烘托和强化。

吕敬人:这是应该的。从书籍设计的理念看,编排设计也由“编辑设计”统领,我们有责任运用视觉语言优势为文本信息传播增加附加值。

《剪纸的故事》的排版真可谓用心。打开书页,当你读到不同的剪纸专题,一定能同时感受到精湛编排对专题传播的推动。“歌”,不仅是剪纸主角的引吭,更有编排为“高歌”放送渲染出的萦绕空间;“乐”,不仅是剪纸主角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有编排律动轨迹的副线喝彩;“和”,不仅是剪纸主角的相互扶持,更有编排设计对书籍中线的精彩利用:在一处被温暖大地色关照的对页,主角们两两成双,分立在中脊线两端探望问候,这一份温情和谐,因为中脊线的“隔”而倍显珍贵……

A:图书的封面设计令读者分外惊喜。

吕敬人:这是我们从编辑原则出发对装帧设计的探索。

我们设计了一张50厘米×72厘米有透度的轻质纸作为可以脱离原书取下的封面封底材质。将原纸横向对折,二分之一朝外面以凸印工艺印制书名和奔腾跳跃的小型剪纸动物;另二分之一朝内面印制四幅赵希岗经典剪纸。整纸横向对折并连续纵向四折后,形成双层包裹纸本的真正概念的“书衣”。这件“书衣”可以“穿上”、“脱下”;打开可见四件精彩剪纸;上书,是一件能提供多重视觉体验的装帧。

《剪纸的故事》的封面,因此似乎有了景深:纸面,那些精选过的飞鸟、小猴、山猫欢快轻盈地跃过;因为纸张的透度,下层剪纸影影绰绰的图底反印出来,恰似为动物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丛林草地——时间和空间,因了这样的赏读环境拓展。读者诧异于封面如此灵动,这在吕敬人看来,正是书籍设计的厚积薄发。

A:剪纸的故事》还有不少印装工艺方面的创新。

吕敬人:同样基于“编辑设计”原则,我们大胆探索印装工艺突破的可能性。我们设计了大量“向心”剪开的书页展示方式,将赵希岗剪纸“向心剪”的技艺特征经由新颖的印装工艺表达出来。

我们设计了31厘米×47厘米大幅剪纸四折后收入书页的表现方式,如“西游之水帘洞”;也将那些微缩后不足盈寸的单体插现于文本间。赵希岗剪纸作品大到5米,小如邮票;弥补书籍无法等比表现的遗憾,我们设法通过设计,将赵希岗剪纸的尺度自由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设计了与硬精装相对的裸背装,用五彩丝线装订并裸背呈现;以十几种柔软有透度的纸张构成整书,令纸本前所未有地尽情打开……剪纸是民间艺术,通过印装工艺创新,我们又将民间艺术的洒脱随意通过丝线的色彩、裸背装的淳朴以及亲切的阅读方式传递了出来。

A:听说图书印装时您几乎整天待在印厂。

吕敬人:印厂非常支持我们的印装工艺尝试,我们在印厂与工艺师傅共同商量设计实现的可能性,有时候甚至忘了时间。比如向心开刀,就是我们共同研制出限制剪力的“止口”才保证了设计的最后实现。

书籍设计可以怎样潜心?吕敬人团队注意到,不仅是赵希岗剪纸作品,支持其原创的剪纸行为亦有机会作为阅读的延伸揽入纸本。他们将工厂印制裁切过程中扔弃的五彩纸屑收集起来,夹进书套,再随读者的阅读纷纷撒落,就好似剪纸行为相伴阅读发生……

书籍设计还须怎样贯彻创意?因为纸张选择近乎苛刻,某些印装工艺要求前所未有,所以,《剪纸的故事》首次核价在百元以上。考虑到更广大人群的购买体验,吕敬人团队最后舍掉几种纸,变化了几种纸,最终将定价降了下来……

吕敬人曾在不同场合强调当代书籍的形态特征。他认为,今天的书籍设计师必须把握如下当代书籍形态特征:可视性,为读者提供一目了然的视觉要素;可读性,提供读者阅读的内文结构和逻辑性关系;时间性,要掌握信息传达整体演化的节奏层次和时间延展性;主题性,掌握信息的纯粹化,让读者准确感受核心主题;感官性,掌握信息在书中的视、听、触、嗅、味五感表达。

总之,当代书籍形态设计的共同之处是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法构筑成完美周密的并使读者为之动心的信息传达系统工程——这与“书籍设计”理论实践在逻辑上十分契合。

一片冰心在玉壶。

由此,《剪纸的故事》不仅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银奖,也很快走进大众视野,并在短时间内加印了第二版。 

三、中国最美的书

A:“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已经开展多年,您不仅是积极参与者,还是历届评选活动的重要评委。

吕敬人:由上海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让书籍设计进入中国大众视野,构筑了中国书籍设计的推动平台,帮助中国书籍设计走向世界,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我能参与其中,为更多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的诞生助力,自觉非常幸运。

吕敬人:“书艺问道”就是永不满足,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同时尝试为中国的美书设计推进做一点事。除了通过自己做书实践,用作品说话,让书籍设计的观点有更充足的说服力,其次就是推广设计教育,期望更多志同道合者参与到中国书籍设计的探索中来。我谈几件最近做的有意义的事。

第一件事关于“书·筑”展。

20多年前,韩国书籍出版人李启雄等在韩国三八线与首尔交界处的坡州创建了“BOOKCITY”。第一阶段,几百家出版社加入,出版、印刷、 手工工坊、流通中心、国际会议展示中心聚集于书城。第二阶段,影视与IT业进入。第三阶段,打造与农业绿色环境相结合的出版业。

A:“与环境结合的出版业”的主要诉求在哪里?

吕敬人:BOOKCITY(书城)将散落在农田中,一家一家出版社星罗棋布,不浪费城市用地;绿色作为未来图书纸媒出版意识,尝试精神粮食从文化大地中产出。

A:“BOOKCITY”崛起的大致背景是怎样的?

吕敬人:书城创始人李启雄出身于贵族,世代办出版施教与人,李先生子承父业,常年从事图书出版。他认为:朝鲜半岛统一不靠战争,应该靠“同根、同种、同文”的互通,出版最能以文化连接民族认同。他亲自找到韩国总统,要求在朝韩敏感地带建设书城 。

结果,政府支持,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出版社投资建筑,出版人还纷纷请世界著名建筑师为出版社设计建造不同风格理念的建筑,一时间,“BOOKCITY”如追求同一个理想的出版公社,壮观崛起。

A:“BOOKCITY”目前的软运作怎样?

吕敬人:“BOOKCITY”建成后,不仅着力于出版运营,还成为每年东亚书籍艺术与出版研讨交流的场所。书城建起亚洲书籍艺术信息中心,开办了创意设计的学校,迎接世界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潮。“中国最美的书”也有销售,“BOOKCITY”已经成为亚洲书文化的集散地。

A:我们可以从“BOOKCITY”学到什么?怎样借力推动中国的美书设计?

吕敬人:可能是“BOOKCITY”概念的延展,由日本建筑家槙文彦、韩国出版人李启雄创意,集合中日韩三国建筑师和书籍设计师,正在运作一个以人居空间和“语言空间”为主题的展览,我是中方代表。

我觉得建筑和书籍的功能互通。我愿意把书籍看做语言的建筑,把建筑看成空间的语言。展览原名叫“LOCUS”,我向展览发起人建议用“书·筑”这个称谓,它包含着“书籍是信息诗意栖息的建筑”的含义,大家一致认同。

2012年11月,中日韩三国的建筑师和书籍设计师围绕“书·筑”主题,拿出十二个组合的“书·筑”作品,在东京代官山举办了“书·筑”首展,创造性地开拓了未来书籍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获得非常好的反响。这个展还将在韩国、中国巡展,它印证了东亚诸国在开拓书籍固有设计理念方面的努力,是一个中日韩东亚三国文化交流、借鉴的崭新平台。

A:从“BOOKCITY”引出“书·筑”,中国的书籍设计直接受惠了。

吕敬人:第二件事是作为2014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国际评委,我有幸全程参与这一届的评选,其评价流程的严格规范,评价原则的学术标准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每年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评图书近800本。7个国际评委,一天要看7小时书;每人手里有14张票,可以投给你认为好的图书。投票时,评委必须阐述投票理由;经历四五次反复交流甚至争论,投票完毕通过专业统计,最后推出当年14本获奖图书。获奖率约为2.5%。

A:莱比锡的评价标准有什么特点?

吕敬人:第一,设计和文本内容完美结合;第二,有独创性,富有个性,绝不容许抄袭;第三,在印制方面精致独到,提供读者阅读享受;第四,作品体现自身民族的文化审美价值,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和喜爱。

中国现在有关书籍设计的评比有全国性的书籍设计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等,从中国的书籍设计推动而言,我觉得莱比锡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A:最近您翻译、设计了《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作者:臼田捷治,翻译:吕立人、吕敬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详尽描述现代书籍设计实验的创始人,视觉信息设计的建筑师,亚洲图形研究学者,被誉为日本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舆论评价,杉浦康平的成就,担当起现代世界设计史上东方艺术流派中的重要一翼。 

吕敬人:翻译、设计此书更像是我在人生特定阶段对老师教诲的重温。

我有几位难忘的恩师。一位当然是我的父亲,他的训诫“敬事以信,敬业以诚,敬学以新,敬民以亲”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另一位是教育家、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老师,他是我专注书籍艺术的引领者;还有一位就是杉浦康平先生,他教我“书籍设计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开始”,“书籍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是影响周边环境的生命体”。

前辈关于做人、行事、作学问的指点,我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回顾、反省,他们对我的教益是终身的。

上世纪80年代,吕敬人两次东渡日本,拜杉浦康平为师,研习书籍设计;回国后,师生仍保持密切的专业联系。吕敬人不仅深刻体会、积极传播,并创造性地拓展杉浦康平富于哲思的书籍设计思想,还不遗余力地收藏杉浦康平的相关文献。在杉浦康平将自己所有藏书和设计资料捐献武藏野美术大学后,吕敬人成为国内收藏杉浦康平设计文献第一人。

基于这样的透彻理解,吕敬人决定重新设计日原版书的整体面貌。

吕敬人:臼田捷治《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已在日本出版。原书文字为主,少有视觉作品呈现,不利于读者对杉浦老师设计理念的了解。作为中国的引进版,我觉得应该通过书籍设计的概念,在文本的叙述线索中寻找更完整的视觉图像信息。

我增加了70%的图片资料,比较全面地传递杉浦先生的设计思想,也让读者有一个更好的阅读享受。全书编辑有机贯穿了杉浦先生的视觉设计主旨——“噪声”, 专门设计了表达杉浦先生东方混沌哲学观的图形作为封面之用,我还给书取了新的题名:“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A:为什么要定正题名为“旋”?

吕敬人:“旋”体现该书的主题精神。杉浦先生提出“二即一,一即二”的设计哲学,他认为宇宙生命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万事万物都有主语,一个事物连着一个事物,盘根错节,互为纽带,连成一个网。它们每一个生命经过轮回转生达到与其他事物的和谐共生。

我理解,杉浦先生所指即是与中国道家相近的阴阳旋转的“圆”的概念。设计应该有充满生机的森罗万象的宇宙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混沌还是秩序,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和转换的必然性,动是永恒的。我希望全书构成设计、色彩设计、图文设计能浓缩杉浦康平对亚洲美学及东方宇宙观的思考,引领读者进入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让读者开启书本,就进入一个诗意阅读的“旋”的世界。

“书艺问道”,永不满足。

在专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吕敬人略显深思地说,今天的图书竞争已经不纯粹是文本的竞争、外在封皮的竞争,它还是文本阅读诗意化的竞争。

吕敬人设计工作室窗外,茂密的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生机地绿进室内。包括吕敬人公子吕旻在内的一群年轻设计师正在外室为新书的出版忙碌。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书籍设计之美,一切的一切,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吕敬人

书籍设计家、插图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协书籍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书籍设计》杂志主编。 

曾被评为对中国书籍装帧50年产生影响的十位设计家之一、亚洲十大设计师之一、对新中国书籍60年有杰出贡献的六十位编辑之一,获首届华人艺术成就大奖、中国设计事业功勋奖等。

作品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二度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金奖、三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书籍设计奖)、十三度获“中国最美的书”奖;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多个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收藏。2012年在德国奥芬巴赫的克林斯波书籍艺术博物馆举办“ 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个展,2014年担任 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

编著出版《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书籍设计基础》等,策划组织多项国际、国内大赛并担任评委,在欧亚多国及地区进行演讲和设计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