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臣楷书 杨明臣:呼唤楷书的春天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楷书的发展问题,经过两次学术会议的讨论,比原来的认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刚才听了几位委员的发言,给了我许多启发.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很粗浅的,不系统.不连贯的,只能叫做关于楷书的一些断想.一.关于对"今楷"的理解."今楷"这个概念,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旭宇先生在去年的楷书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坦率地说,这个概念书法界的朋友至今是不认可或不完全认可的,即使是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的同志,包括我本人在内,认识上也是比较模糊的,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完整

关于楷书的发展问题,经过两次学术会议的讨论,比原来的认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刚才听了几位委员的发言,给了我许多启发。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很粗浅的,不系统、不连贯的,只能叫做关于楷书的一些断想。

一、关于对“今楷”的理解。“今楷”这个概念,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旭宇先生在去年的楷书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坦率地说,这个概念书法界的朋友至今是不认可或不完全认可的,即使是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的同志,包括我本人在内,认识上也是比较模糊的,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完整的阐释。

比如,“今楷”和传统楷书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如果有,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今楷”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和主要属性?有哪些标志性作品堪称“今楷”或具备了“今楷”的特征?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今天任何一个人也是无法做到的。那么,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今天楷书的发展有没有意义呢?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呢?窃以为,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当今楷书的发展是有历史意义的。

首先,它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本身是开放的、创新的,它其中包含了现代楷书应与传统楷书有所区别的意义,现代楷书应具有时代气息的内涵,这就必然会引起楷书界乃至整个书法界广泛的学术争鸣。

这种理论上的争鸣,观念上的进步,必将推动楷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次,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本意决不是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书体。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也不可能在朝夕之内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

整个书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书体的诞生,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探索实践,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嬗变,再由大智慧之人整合而成。这几乎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提出这个概念的主旨在于,启发楷书界的朋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当代楷书色彩纷呈、风格多样、功力扎实、个性鲜明的整体气象。

这种气象就是“今楷”,“今楷”不是指哪一个人的字,哪一种字,而是一种风貌,一种大的气象,这种气象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是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

二、关于楷书在当代书法中的地位。从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展览来看,楷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行草书相比,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这一方面是,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乐于书写和欣赏那些具有更强的抒情性、自由性的书法作品;另一方面,和一些人对楷书的认识误区和片面性有一定的关系。

甚至认为,楷书只是打基础的书体,是行草书的“垫脚石”,是书法艺术的“小儿科”,不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这种看法是幼稚无知的。其一,在中国书法诸书体中,楷书是较晚形成和定型的书体,曾经在数百年间居统治地位,在此之前,篆、隶、草、行都曾经走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因此,“基础“说是站不住的。

其二,楷书有其独立的审美标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就审美标准来讨论,窍以为,应具有端严之风、正大之象、庙堂之气。其大字宜雄浑厚朴,刚健磅礴,巍然照人;其小字宜沉静高古,潇致简远,飘然灵动。一件楷书的上乘之作,是可以摄人眼球,撼人心魄的。

楷书是整个书法艺林苑林中一个优秀的品种,成就一位高水平的楷书书法家,打造一幅高品格的楷书作品极尽其功、极尽其难也。其三,楷书的用笔极为丰富,不是死板呆滞的,是可以表情达意的。

创作时,只有结构尽其巧,点画尽其姿,妥善处理工稳与变化、端严与灵动、厚重与峻拔诸方面的关系,才能有上品之作出现,这对作者的心性、灵性、悟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焉可以“小儿科”视之也。固然,现在一些少儿初学写字,一些老同志退休后练习毛笔字,都是先从一笔一画学起的,但这仅能熟悉毛笔的性能和汉字的一般结字方法,充其量“写字”而已,和艺术层面上的楷书完全不是一码事。

三、关于楷书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所共有的矛盾和规律。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传承性。如果离开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笔墨技法,书法也就失去了灵魂,不可能成为今天众多人参与的一门艺术。

传承之中,书法风格的变化是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书写的工具、功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明显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种烙印无论是有意或无意而为,其实都是发展和创新。

楷书发展到今天,功用性尚未完全消失,但艺术性已经提到了首要的位置,而两个方面共同的缺憾,不是创新不够,而是继承不够,当前重要的是应把继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纵观中国书法史,魏晋楷书,北碑墓誌,唐楷诸大家,都把楷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

而我们今天能把楷书写到接近古人经典的又有几人呢,更莫说超越古人了。多少年来,人们把唐楷作为进入书法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成就了不少书法巨子。

而今天在一些书法展赛中,有的人都视唐楷如敝履,不屑一顾。这其中不排除一些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古人;一些人故作姿态,以蔑视唐楷来标榜自己“新派”,眼光高明。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楷书水平比唐楷下降了许多。

比如习欧者,大多点画雕琢,状如算子,完全失去了欧字的神采;习颜字的,大多用笔迟滞,姿态臃肿,拖沓无神,呆若木鸡,完全没有了颜鲁公刚正雄强、雍容大度的庙堂气象。这种楷书当然是没有生命的。

因此,振兴楷书的根本所在,是大力提倡研究经典,慕写经典,追求经典,整合经典。谁在经典上用功勤,追求深,谁就能在楷书的舞台上站得稳。这是不是否认创新了呢?非也。任何人不可能和古人写得毫厘不差,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自觉不自觉的融进自己的精神技法,也就自然不自然的出现了个性风格和时代特点。如果离开经典,一味刻意求新求变,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关于楷书委员会的任务与使命。这一届书协领导班子,设立各专业委员会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书法传统艺术,推动各书体协调发展、共同前进将起到历史性的作用。楷书专业委员会无疑对楷书的发展进步负有责任。

根据楷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助推。楷书专业委员会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更新理念,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这是前提,要把我们的认识变成书法界的认识,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让书法界共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活动促进。可以组织全国性的楷书展览,支持地域性、行业性的楷书沙龙,联系专场楷书拍卖,协调有关政府、商家、园林、场馆定向主题创作等等,吸引更多的人爱楷书,写楷书,懂楷书。

二是通过舆论引导。在相关专业性、学术性的会议、刊物、网站,要经常能够看到有关楷书的文字,听到楷书的声音。亦可开辟楷书专版、专栏,设立楷书大讲堂,楷书赏析群言堂,楷书经典名家谈等。除了造成一种氛围外,还要重视对创作方向的引导。

当前楷书创作,由于一些人认识上的偏颇和技法上的薄弱,已经出现随意化、粗糙化的苗头。要注意引导楷书群体正确把握遵循法度和张扬个性的关系。楷书之所以称之为楷书,其法度要求任何时候不容忽视。

三是通过评审调控。每次大赛评选揭晓,什么风格的作品获奖入选的多,效仿跟风的现象随之即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担当着书法评审的职责,要善于纵观书坛的全局,前瞻书法发展的走向,用好自己神圣的一票,高度负责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既要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的盛世书法大观园,又要注意打造木秀于林的时代精品,既要关注诸风格的协调发展,又要逐步培育寓时代性于传统经典之中的主流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