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顺深陷大跃进泥沼 李全顺深陷“大跃进”泥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要做百年企业,肯定不能仅靠一个“萧何”,企业应该有完善的决策机制,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全顺公司的困境,只是是一个此类企业的一个缩影。
7月10日,就河南省全顺铜业有限公司(简称全顺铜业)资金链断裂,公司崩盘一事,新乡市有关方面,专门成立了88人的工作组,正对李全顺和全顺铜业融资部主要负责人李漫莉进行调查取证。
全顺铜业位于新乡市卫滨区工业园内,公司目前已经处于停止运转状态。据了解,李全顺的老厂河南省全顺线材有限公司(简称全顺线材),还能勉强维持生产。
全顺铜业创办于1984年,30年来,李全顺曾遭遇无数挫折,但都被他一一化解。一直以来,让他颇为骄傲的是,自己将一个仅6名工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几百人、资产过亿的中型企业。
然而,对李全顺来说,辉煌似乎成为过眼云烟。由他一手打造的神话,于一夜间轰然崩塌了。这个30周年,显得有点悲壮。李全顺可能真正遇到坎了,他甚至开始担心公司的未来。此时,他唯有等待,别无他路。
近在咫尺的邻居,命运却迥异。同样建厂30年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集团),则先后打赢反倾销官司,征战资本市场,美国高调建厂,在行业内早已奠定霸主地位。更为巧合的是,7月10日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正在北京,代表中国制造业参加两年一度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李全顺的危机始于2013年10月,媒体一篇有关李全顺涉嫌非法集资的报道,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彻底把李全顺和他的全顺铜业推向了深渊。
“在公司运营上,李全顺在战略管理决策上出现重大误判,公司出事是早晚的。民间融资的崩盘只是一个‘导火索’,它的爆发只是让全顺铜业的危机提前了。”新乡当地一业内人士表示。
“大跃进”的苦果
对任何企业来说,一旦企业战略决策、发展方向出现了失误,你的执行力越强,对企业的破坏力就越大。
李全顺公司的转折点是在2009年。当时,全顺线材在经历1984~1991年的稳步发展,以及1991~2009年的快速扩张后,迅速成为当地一个年营业额逾亿元的龙头企业。
然而,李全顺并不满足于此,“邻居”金龙集团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已让他眼热。多年来,李全顺一直把李长杰视为榜样,也把金龙集团作为自己超越的对象。他要让全顺铜业成为比肩金龙铜管的企业,成为新乡市铜深加工行业的“双子星”。
2009年,李全顺认为全顺线材已经到了一个节点,虽然企业规模上去了,但是自己没有核心技术,连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没有,本质上还是一个简单加工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被提上日程,李全顺希望在2014年,即企业迎来30周年时全面完成。
在此情况下,高精压延铜箔技术进入李全顺视野。其时,该技术早已被日本和美国少数企业垄断。其实,国内也有不少企业想在高精压延铜箔技术上,实现突破,但这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技术资源和优秀专业的研发团队。所有这些因素,已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李全顺的计划公布后,在企业内外都面临很大的反对声音。“其一,项目一旦启动,就意味着所有资金必须全部投入,而全顺线材的利润还远远不能支撑如此重大的项目;其二,高科技设备引进来了,没有高端的技术团队,想把技术吸收消化也有一定难度,更遑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技术创新了;其三,购买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如果你没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你将永远只是跟随者。”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最终的结果表明,李全顺似乎没听进任何反对意见,一意孤行作出了脱离企业实际,超出自己能力的决策。
作为一家中型企业的掌舵人,李全顺深知全顺的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制约,专业技术人才储备缺乏、技术创新落后、资金短缺,诸如此类,都是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
对李全顺来说,这是一步险棋,但这丝毫没动摇他的决心,他只是想着大干快上,“弯道超车”,尽快追赶金龙集团。李全顺抛开全顺线材,开始另起炉灶。他在新乡市卫滨区工业园内中心位置,斥巨资购地近300亩,成立了全顺铜业。
通过全球招标,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机器设备,瑞士WERTLI水平连铸炉、意大利MINO轧机、德国WSP气垫炉、B S拉弯矫直机、纵剪机组、德国SPECTRO直读光谱仪,等等。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通过聘请海归学者、教授、国外专家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迅速建立起权威的实验检测中心。
更大的问题,来自市场。李全顺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在业务决策上出现失误。在全球市场上,压延铜箔的需求每年不超过2万吨,70%以上由日本本土企业生产。而国内需求每年不超过1万吨,主要靠日资在国内企业生产和进口。但是李全顺为全顺铜业规划了2万吨的产能。面对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全顺铜业根本不是对手。“公司根本没有实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他们是在进行一种冒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即便一切可行,但要顺利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后盾。据了解,全顺铜业仅采购设备就花费了4.5亿元,而其他设备、土地、办公楼、变电站等基建项目耗资2.8亿元。这还不包括聘请专家的费用。
全顺铜业没有自己的高新技术研发团队,设备是买回来了,但是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还必须依靠聘请的国外专家。国外专家是按时间付费的,仅此一项就花销不菲。
虽然之前全顺铜业与工商、邮政储蓄等多家银行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但是从2012年开始,融资环境骤冷。银行也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另外,这几年,制造业越来越不好做了,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利润率不高,若依靠全顺线材的利润作为投入资金,简直是杯水车薪。
随着新项目的逐步深入,危机出现端倪,资金迅速吃紧。资金问题一度成了李全顺实现梦想的“拦路虎”。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此时的李全顺想到了自己的“融资法宝”——民间金融。借财生财,使他的企业永远资金丰沛。自创业之初开始,李全顺尝到民间借贷的甜头后,一直在做民间借资,这项业务甚至成了企业的固定业务。之后,李全顺开始将金融作为自己的一个产业板块,甚至还在布局谋划村镇银行。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100个行动也无法挽救1个错误的决策。这一次,李全顺的确是骑虎难下了,必须硬着头皮往前冲。对李全顺来说,在这场激烈的“弯道超车”中,为了弥补管理决策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导致他必须抓住民间融资这个所谓的“法宝”,来为企业解困,为自己解套。
在李全顺眼里,抓住了民间金融,似乎就抓住了“救命稻草”。为了能吸收到更多的资金,李全顺在吸储政策、力度上不断加大,利息更高了,渠道更宽了,规模也更大了。
如预期的一样,李全顺很快拿到了资金,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全顺铜业这个“无底洞”。 但由于李全顺在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导致这个大盘是个“死盘”,投入越多,风险越大,距离崩盘的时间就越短。
另外,据说李全顺为了弥补资金不足,还以股份的形式投资地产,这也成了李全顺民间融资的一个重要流向。本打算挣个快钱,但不幸的是却遇到房地产市场下行。“企业领导管理决策的失误,造成了新产业投资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了企业风控的失衡。”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李全顺败在了自己手中,败在了管理决策失误上。
静待抢救“良方”
眼下,对政府、全顺铜业和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到底该如何拯救全顺铜业,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
因角度和目标不同,政府、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产生了激烈的博弈。包括全顺铜业、银行等债权人,也开始迅速行动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之前,有浙江亿万富姐吴英非法集资案的前车之鉴,这一次李全顺的案子曝光后,新乡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几套方案,对全顺铜业进行挽救。“对政府、对更多的债权人来说,都希望李全顺和他的全顺铜业能尽快渡过难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顺铜业这次病得不轻。”接近政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因该案关系重大,涉及利益相关方比较多,政府不敢怠慢。最近,新乡市区两级政府,正加快对李全顺和李漫莉进行调查取证工作。“新乡市政府正在做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对李全顺两个企业的银行账户和两个公司的资金进行冻结、扣押;二是对债权人和广大民间投资者进行登记统计。”张先生对记者说。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新乡市政府几套方案同时进行。政府最希望成功实施的方案是,积极地引进外来投资者,让全顺铜业重新走上正轨,恢复生产,然后慢慢解决债务问题。“若外来投资者能注资1亿元,就可拿到51%的股权,实现控股,将来产生效益了慢慢还款。
这在政府的方案中,属于上上策。首先,引来外来战略合作伙伴,可救活一个企业;其次,维护了广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对地方政府来说,保住了当地的一大产业,也就意味着保住了未来可观的财源。”当地知情人士分析。
但是,对广大债权人来说,他们并不都认同该方案。“即使成功引进外来投资者,也不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按照政府提出的方案,外来企业进来后,一年是磨合期,若两年后获得利润,也是归属外来投资者,直到企业步入平稳发展期。按照这种思路,如果企业运作出了问题,我们就要面对更残酷的现实,投资一样无法收回。”一董姓投资者告诉记者。
然而,据从政府那边反馈的信息来看,通过这个方案解决问题,早已不现实了。早在2013年下半年,新乡市、卫滨区两级政府就开始寻求有实力的公司来接盘。当然,其游说的对象,包括了当地的河南科隆集团、金龙集团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但是程清丰的河南科隆集团一直专注于制冷行业“两器”和新能源电池的发展,无暇顾及其他产业板块。而金龙集团则刚刚打赢与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官司,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初步完成,当然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是顺利实现IPO。“双方产业定位不一样,我们有自己清晰的战略规划,所有的资源都会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我们不会贸然去接这个盘。”金龙集团一高管告诉记者。
董姓投资者告诉记者:“自去年年底到现在,政府部门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邀请了十几家知名投资公司,他们都陆续来新乡进行实地考察,但最后都没有了下文。”一切事实都表明,全顺铜业已成为一个“烂摊子”,是一块“烫手山芋”,没有企业敢去接盘。
对广大债权人来说,他们最希望能付诸实施的方案是,尽快对全顺铜业、全顺线材,李全顺及其直系亲属的财产进行冻结。“我们希望尽快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破产清算,并委托拍卖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拍卖。拍卖后的成交价款,用来还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钱。”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告诉记者。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工作组进驻西高村不到一个月,揽存资金登记额就高达14亿元。”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个方案,因为其中一部分人有顾虑。“假如资产处置不掉,或处置的价格比较低,我们的投资同样收不回来。”该投资者不无忧虑地说。
其实,对广大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全顺铜业、全顺线材两个公司的那些资产,即便全部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变现,可能也不会值14亿元。针对以上方案,一位张姓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曾向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较折中的方案。
在该方案设计中,同样由政府主导,只是把方案二中的清算财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肯定能获得大于1亿的资金。比如,若资产清点后,按照价值8亿元的50%来变现计算,也能获得4亿元。其中,1亿元留下,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其剩余部分则可以用来清偿一部分借款。
同时,必须由政府全面接管全顺铜业,聘请团队进行运营,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比如减免各类税收等。若一旦有利润,就可以清偿剩余借款。其中的部分借款利息,可按5年存款利息结算。如果真的经营不下去,银行可以迅速收回抵押物,银行也不会亏。“若能顺利实施,既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关切,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损失,又可以尽可能地救活这个企业,同时也照顾到政府的关切和利益。”
对全顺铜业来说,成也李全顺,败也李全顺。决策无小事,选择要慎重,不知李全顺对此是否已有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