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贵妃吃的是哪里的荔枝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眼下正是荔枝上市季节,街头随处可见推着整车荔枝的小贩.而说到荔枝品质,首推两广和福建.小时候学过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印象深刻.当然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荔枝,最大牌的当属杨贵妃,乃至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这样描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或许是因为对杜牧和苏轼的诗印象太深,也或许习惯了荔枝产于"南国&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季节,街头随处可见推着整车荔枝的小贩。而说到荔枝品质,首推两广和福建。小时候学过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印象深刻。

当然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荔枝,最大牌的当属杨贵妃,乃至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这样描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

或许是因为对杜牧和苏轼的诗印象太深,也或许习惯了荔枝产于“南国”,总是下意识地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两广。但数日之前阅读冉云飞的《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在序言中无意间发现,成都居然曾大面积种植荔枝。

一瞬间,不由怀疑起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产自哪里?

皇室喜好荔枝,而有索求,并非起于唐朝,在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和帝纪》中就有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可见汉代就开始进贡荔枝。对杨贵妃喜好荔枝这一典故,也非后人虚构。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而败,后人皆不知之。”《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天宝五年,玄宗下诏命岭南驰驿送之长安。”《新唐书·后妃传》记载:“杨贵妃嗜食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差至京师。”

《资治通鉴》《新唐书》编写年代与唐代已相隔甚远,在一些史实上难免因人废言,穿凿附会。稍可信的是《国史补》,书中所载大概也是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两广的最早出处。

所讲的“南海”在今广州境内,但在唐朝,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还是蛮荒之地,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中记载:“按照唐朝法律规定,官吏罪行严重者,要流放到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岭南。”包括著名诗人宋之问、柳宗元都曾贬官岭南,柳宗元最终还郁郁而死。

稍有点地理知识的人就更不难发现,岭南与长安实在太远,送个荔枝要翻山越岭,横跨多省份,即便唐朝“交通驿站”很发达,良驹疾行,至少也需10天。而荔枝又非常“金贵”,不易长久保存,“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即使今日,也很难确保荔枝鲜度,除非找到一种特殊的保鲜办法。

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产自两广,而源自四川?

在很多人呆板的印象中,四川纬度较高,不适合种植荔枝。但事实上,唐朝时期的四川,气候与现在并不相同,气温要比现在更高。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中这样描述:“荔枝来源于热带,比橘柑更易为寒冷气候所冻死,它只能抵抗—4℃左右的最低温度……唐朝诗人张籍《成都曲》一诗,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说明当时成都有荔枝。

宋苏轼时候,荔枝只能生于其家乡眉山和更南60公里的乐山……”这种气候,甚至让初到成都的杜甫大为诧异,写下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这句诗,感慨成都冷冬居然还有常绿树木。

同样,白居易在担任忠州刺史(即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时,专门让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为之作序。序中说:“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巴即今重庆,峡指三峡,而他写文章的所在地在南宾(也在重庆境内),这都说明当时的巴蜀的气候条件确适合种植荔枝。

更重要的是,相比两广,唐时的四川更有经济和交通上的优势。四川与长安距离短,在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等著作中,都对成都与长安的交通状况进行了细致考察。还可作为佐证的是安禄山造反,唐玄宗逃难“临幸”四川,虽然“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侧面证明了两地交通之便捷。如快马加鞭,不过数日路程。能很好保证荔枝的鲜度。

而四川从三国起,部分地区经济就非常发达,到了唐朝,成都更有了一些“国际范”。冉云飞在《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中就这样描述:“唐宋两代是成都最为兴盛的时代。”经济的繁盛,必然伴随发达的交通,这也为荔枝运送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样,还有一些著作从杨贵妃是四川人,自小爱吃荔枝着手,以当地的地方志作为参考,来印证杨贵妃吃的荔枝源于四川。这似乎并不足信,但凡地方志,为标榜攀附本地名人,常常篡改历史,做妄人之举。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关于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产自何处,在热衷追求伪文化的今天、在到处争抢名人的时代,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因为你总能看到各类“砖家”的“厚实”考证,并验明“真身”所在。而我只是一个还有点好奇心的成年人,无意辨别真伪,想做的也只不过是想扒扒名人“八卦”的事,在这个品食荔枝的季节,以博读者一笑。

还可说说的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可能更多的是个人感慨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说:“据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以此说明唐玄宗一般只在冬春幸临骊山,那时并非荔枝成熟季节。但在霍松林所编著的《唐诗精选》中又引袁郊的《甘泽谣》:“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说杨贵妃也会在夏季去骊山。

你看,历史就是如此模糊,真让人捉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