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陈诗欣获奥运金牌 陈诗欣:为台湾拿下首枚奥运金牌
“要让他们尝尝金刚飞踢的厉害!”出征雅典奥运会前,以“原子小金刚”为偶像的陈诗欣早已铆足了劲。
2004年8月26日晚,女子跆拳道49公斤级决赛,身着红色护具的陈诗欣提前3分钟来到道馆,静候古巴名将拉芭拉达入场。短短3分钟背后,积蓄了7年的能量,必胜信念在最后一刻爆发,陈诗欣告诉自己——“跟她拼了!”
果然她赢了。当裁判宣布陈诗欣以点数获胜时,全场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她为中国台湾拿下了首枚奥运金牌。
卸下头盔那一刻,陈诗欣已是泪流满面,她冲下台,与教练和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那泪,百味杂陈,是夺金的喜悦,也是为台湾争光的激动心情,同时,为我剧痛的脚伤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事实上,对25岁的陈诗欣而言,这是一块迟到的金牌。
5岁时,陈诗欣曾有两个选择:芭蕾或是跆拳道。由于从小在父亲陈伟雄开的跆拳道馆进出,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这个抉择注定了她既苦又冤的训练生涯。
陈伟雄的棍子在自家道馆被称为“圣旨”,“圣旨”一出,所有学生心都凉了半截,小诗欣更是凉到脚底,因为爸爸常以她杀鸡儆猴。“学生表现不好,他第一个拿我开刀,他用棍子打,但你不知道他为什么打你,你要自己去想。比赛输了,他没有给你任何面子,一下场就一巴掌打下去。所以,每次比赛我宁可不要下场休息,也要在场上比赛,因为那30秒我不知道父亲会对我做什么,好恐怖。”
经由父亲的魔鬼式调教,年仅14岁的陈诗欣在开曼群岛世界杯上勇夺冠军,并获最佳选手奖。1996年巴西世界杯,她又再次夺冠,轻松拿下第二枚金牌。两个世界冠军头衔为陈诗欣赢得上百万的收入,但从小在道馆长大的她思想却发生了变化。“没有喜悦,也没挑战,世界冠军的头衔对于当年只有16岁的我来得太容易,我只是想着怎样不必靠跆拳道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脱下道服,要离开,一定要离开!”
巴西世界杯后,陈诗欣跟父亲大吵了一顿,选择了离家出走,一去就是3年。“三年中,我靠自己的劳力去赚钱,赚的每分辛苦钱我都把它存起来,为的就是要证明,我陈诗欣不靠打跆拳,也有谋生能力,我要做给家人看,更要做给自己看,所以我到电动玩具店打工,在槟榔摊卖槟榔,还到服饰店打工,尝试过很多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事情。
”那段日子里,未成年的陈诗欣见识了人世酸苦,由于到处奔波熬夜,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度经常感冒、发烧,生活也陷入挣扎的困境。“其实,每当在外受到伤害时,都很想回家,也曾鼓起勇气走到家门口,但无法突破心结走进去,因为我知道家人对我的失望及绝望。”
在花花世界混了3年后,陈诗欣终于在父亲生日当天回到家中,再度穿上跆拳道服,重返运动场。训练荒废了几年,从头开始格外艰难,由于体力、技术远不如前,陈诗欣无缘悉尼奥运会,决意将目标定在雅典。父亲的训练依然严苛,“回来练习,我就记得他居然骑摩托车放狗咬我,就为了让我跑山,跑到我吐呢。”但是,即使父亲不出“圣旨”,陈诗欣心中自有“圣旨”,她加倍练习,拉近,追平,再超越,学会“忍别人所不能忍之苦”。
“刚重返这个圈子时,很多人不但好奇我那三年的经历,也怀疑我的能力。我绝不是那种受到百般关爱与照顾的选手,相反,夺金之前,我就是那个总被人家冷落一旁的人。所以,为什么我在赢得金牌那刻,没有高兴地满场跑,而是激动不已哭个不停,并紧紧的抱着教练?因为我终于脱离了加在身上的紧箍咒,我终于可以放下一个重担,大声告诉所有曾经加诸一些是是非非在我身上的人——你们错了!我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