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子女来哈尔滨寻根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2日,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萧军的儿子萧燕.女儿萧耘和女婿王建中来到哈尔滨,沿着老作家萧军曾生活.工作的地方进行了寻访.萧军生前三次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过,他的小说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就是在哈尔滨构思完成草稿的.他与萧红在这座城市相识,结合,度过一段患难而又美好的生活,共同走上左翼文学之路.1946年秋,萧军从延安回到哈尔滨,在中共东北局的支持下创办了"鲁迅文化出版社",任社长.创刊了<文化报>,任主编.后来,得到不公正的批判,被下放到抚顺煤矿.明年是萧军诞辰100

22日,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萧军的儿子萧燕、女儿萧耘和女婿王建中来到哈尔滨,沿着老作家萧军曾生活、工作的地方进行了寻访。萧军生前三次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过,他的小说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就是在哈尔滨构思完成草稿的。

他与萧红在这座城市相识,结合,度过一段患难而又美好的生活,共同走上左翼文学之路。1946年秋,萧军从延安回到哈尔滨,在中共东北局的支持下创办了“鲁迅文化出版社”,任社长。创刊了《文化报》,任主编。

后来,得到不公正的批判,被下放到抚顺煤矿。明年是萧军诞辰100周年,也引来各种媒体的注意,为纪念萧军,萧军的子女追寻父亲的足迹第一站来到了哈尔滨。黑龙江萧军研究会组织了纪念萧军的座谈会,欢迎萧军子女们的到来。

黑龙江萧军研究会会长、93岁的陈堤教授(左一)欢迎萧军子女的到来。

萧军的女儿萧耘在黑龙江萧军研究会座谈会上讲话。

带来了新出版的《萧军回忆录——人与人间》,

原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杂文家陈凤翚回忆当年在抚顺见到萧军的情景,那时萧耘还是牵着父亲衣襟的小姑娘。萧军在抚顺煤矿一边挖煤一边写出了《五月的矿山》,编写了历史京剧《武王伐纣》。

到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缅怀萧军。

萧军的子女萧燕(左一),王建中(中)和萧耘(右一)在座谈会上。

哈尔滨市作家,抗联题材的长篇小说《黑嫂》的作者唐彪发言,继承萧军开创的黑土地文学传统,努力创作新作品。

萧军的儿子萧燕专程从美国赶回来,他真正在萧老的身边生活的时间并不长,重走前辈的足迹,抚今追昔,无语凝咽。

东兴顺旅馆是当年女作家萧红落难的地方,也是萧军与她相识的地方。如今,这座保护建筑只留下这样一面墙,里面辟为商场。为纪念萧红,在商场内保留了一间“萧红纪念室”,就是带阳台的房间。1932年发大水,水以淹没一楼,萧红从二楼窗户中跳出,搭救难民的船逃离虎口。

不知是谁指认的这个带阳台房间为萧红居住处,大概是想当然的推理,以为带阳台逃离方便。其实,1979年萧军来哈与各界朋友寻访了东兴顺旅馆,指认了萧红落难的房间,在阳台左数的第三个窗口。一个相当狭小的房间。这次,我向萧耘询问核实,萧耘在带来的图片资料中,找到了1979年萧军在东兴顺萧红住过的房间拍摄的照片,证明了这段史实。

在东兴顺旅馆(现马克威商厦)萧红纪念室里,萧耘与萧红塑像合影。

回到哈尔滨,五六十岁的人也变成了孩子,萧耘在街头卖东北的爆米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一种乡情的回味。

在兆麟公园里(即旧时的道里公园)那座萧军和萧红合影的木桥还在,于是,我们在桥前也合了一张照片。萧燕(左一),王建中(左二),萧耘(右二),冯羽(右一)。 (韩伟 摄)

在萧军萧红曾住过的商市街上(现为红霞街),老建筑早已拆掉了,如今盖起了新楼房。

按着老照片寻访前辈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探寻历史的真谛,感受时代的变迁。

在萧军曾工作的“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旧地前,原来的老楼已拆迁。我与萧燕合影,1979年我们相识时还都是毛头小伙子。萧燕曾在凤凰卫视做过“911”,伊拉克战事等重大报道的摄影师,如今,已是独立的制片人。(韩伟 摄)

坐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铜马车雕塑上,感受历史沧桑,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到萧军的战友、革命烈士金剑啸家中,烈士的女儿金伦(左一)穿上萧耘(中)从北京买来的新衣。1934年5月,萧军与萧红离开哈尔滨去关内,临别的晚上是金剑啸为其饯行,这一别成为永别,1936年金剑啸为日寇杀害,年仅27岁。如今,金伦是我们的老大姐,我们是世交,两代友情。右面的是金剑啸的女婿、音乐家李汝栋。墙上挂着的是萧军的墨迹。

明年是萧军诞辰100周年,也引来各种媒体的关注,吉林电视台大型文化纪实节目《回家》摄制组,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进行拍摄。 (韩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