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十五.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委会所撰写的,经由胡乔木.胡绳同志亲自修改审定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文>抄录在此,藉以告慰英烈,激励后人: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

二十五、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

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

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委会所撰写的,经由胡乔木、胡绳同志亲自修改审定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文》抄录在此,藉以告慰英烈,激励后人:

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吴焕先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受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以志永念。

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

1985年8月21日

吴焕先烈士生平大事年表

8月 诞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为红安)紫云区箭场河乡四角曹门(今为河南省新县)。乳名安安。自幼在乡塾读书。

1923年(十六岁)

就读于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开始接受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十八岁)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毕业于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样。与戴克敏、曹学楷、郑位三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十九岁)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乡发展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从事农民运动。

初冬,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反动地主豪绅勾结土匪杀向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吴焕先的父亲吴维棣、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五弟吴济先、大嫂和小侄等六人,惨遭杀害。

年底,吴焕先利用当地“红枪会”形式办起三堂“红学”队伍,以“防匪保家”为名,建立了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1927年(二十岁)

1月,他以“红学”队伍为后盾,领导农民群众向土豪劣绅发起“年关借粮”斗争。

3月,领导农民武装逮捕、惩治了黄安北乡最大的反动豪绅吴惠存。

4月,领导农民武装打掉了鄂豫边界石岗村“缉私营盐卡”,歼敌一个班,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

5月,领导农民自卫军和数千名农协会员,于木城寨抗击陈日辉反动武装的进攻,坚持七天七夜,终将敌人击退。

9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领导当地农民群众掀起了“九月暴动”。

11月,参加领导了著名的黄(安)麻(城)农民暴动。他为起义总指挥部领导人之一。

1928年(二十一岁)

初春,到河南光山县柴山堡一带,从事秘密活动,重新发动和组织群众。

5月,与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等一起,领导开创鄂豫皖边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堡。

7月,继续担任紫云区委书记,从事地方工作,恢复、建立和发展农民赤卫队武装,配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二十二岁)

6月,徐向前同志来到了箭场河,担任红军第三十一师领导工作。时值敌人发动“罗礼会剿”,吴焕先等率领千余农民群众和赤卫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在徐向前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7月,根据鄂东北特委指示,吴焕先到罗山县卡房一带,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12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吴焕先当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

1930年(二十三岁)

年初,与郑位三等一起,在七里区、紫云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4月,中央鄂豫皖特别区委员会在箭场河成立(郭述申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鄂豫皖特委委员,兼任黄安县委书记。

1931年(二十四岁)

4月15日,与曹干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之堂妹,小名六姑)结婚。婚后,即调任红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

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皖西成立。吴焕先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

1932年(二十五岁)

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新集成立(沈泽民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省委委员。

3月,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6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

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向皖西地区,决定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

10月10日,参加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的紧急会议;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到外线作战,吴焕先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1月29日,吴焕先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并任军长。

1933年(二十六岁)

3月6日,领导指挥郭家河战斗,全歼马鸿逵部第三十五师两个团。

4月15日,指挥潘家河战斗,痛击进犯之敌万耀煌部,歼敌一个多团。

5月2日至6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军事指令和鄂豫皖省委决定,率部围攻七里坪。当时,中央和省委把“夺回七里坪等中心城市”,作为红二十五军保卫和恢复苏区作战的主要任务。这是“左”倾错误领导者所采取的冒险主义军事方针。历时四十三天的七里坪战役,终因兵力不足,给养困难,遭到重大损失。红二十五军减员过半。

战役期间,其妻曹干先为支援红军作战,将乞讨而来的“百家粮”送到龙王山阵地,自己则因病饿所迫,倒毙在长冲附近。

7月11日,率部于福田河地区筹粮时,抗击敌人进攻,将敌一六二旅两个团全部击溃,毙敌旅长郭子权。

7月中旬,敌人以十四个师又四个旅共八十二个团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这一时期,省委仍错误估计形势,采取内线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鄂东北作战接连失利,使红二十五军又一次遭受损失。9月初,鄂东北中心苏区保卫战遭受失败,省委被迫率红二十五军向皖西北地区转移。

9月26日,省委又被迫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转赴鄂东北。

10月2日,红二十五军奔赴鄂东北的途中,被敌切为两半。吴焕先率七十五师两千余人越过公路,到达鄂东北境内;副军长徐海东率七十四师大部及全军的行李挑担约一千人,被敌阻在皖西北境内。至此,红二十五军被分割于鄂东北、皖西北两地,长达半年之久。

10月16日,参加省委在紫云寨召开的第三次扩大会议。省委初步检查了斗争方针,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转变斗争方针的问题。

11月10日,省委书记沈泽民抱病向中共中央写成书面报告。他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检讨了半年来斗争方针的错误,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吴焕先即采取“飘忽的游击战略”,与敌进行周旋,在实际行动中转变了斗争方针。

11月20日,沈泽民同志终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遗职由徐宝珊代理。

吴焕先时已家破人亡。母亲陈氏因不甘屈从于敌人的“移民并村”,躲居在夹墙缝里活活饿死;二嫂也因病饿而死;小侄女吴淑荣被人收为童养媳;四弟吴书先流落异乡,……

1934年(二十七岁)

3月21日,率部打下三里城后,向中共中央写了有关作战情况的书面报告。

4月10日,省委会议决定吴焕先率部奔赴皖西北,迅速会合红二十八军,集中红军力量,以利再战。

4月16日,率部于商城县豹子岩和红二十八军会师。根据省委决定,两军重新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共约三千余人。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军政治委员。

时值东北军九个师开到鄂豫皖边区,继续加紧进行第五次“围剿”。

6月中旬,与徐海东率部进入罗山县失堂店一带,恢复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7月17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长岭岗战斗,将东北军一一五师两个团全部打垮,歼敌五个营,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8月,红二十五军转战于皖西北地区。

9月4日,远程奔袭攻占太湖县城。随后转入英山县陶家河地区,恢复创建根据地。

11月4日,省委在葛藤山地区收到鄂东北道委郑位三来信,建议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转回鄂东北,研究今后行动大计。省委当即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奔赴鄂东北。

11月11日,参加省委花山寨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讨论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1月16日,与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从此开始长征。

11月26日,在方城县独树镇遭敌庞炳勋部堵击,吴焕先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奋勇作战,终将敌人击退,使部队转危为安,得以进入伏牛山区。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经由豫陕边铁锁关进入陕南,于三要司歼灭敌四十二师一个营。

12月10日,参加省委庾家河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省委改称鄂豫陕省委。是日,敌六十师陈沛部跟踪突袭而来,战斗中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吴焕先继续指挥战斗,英勇反击敌人。经过二十多次反复冲杀,终将敌人击退,使部队又一次转危为安,得以在陕南境内站住脚跟。

1935年(二十八岁)

1月9日,率部攻克镇安县城。战后,乘胜在鄂陕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月中旬,敌人以十一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月1日、5日,吴焕先率部于柞水县蔡玉窑、蓝田县葛牌镇,给敌一二六旅以沉重打击,两次战斗歼敌三个多营。

2月19日,参加省委郧西会议。会议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区单独创建根据地”问题,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思想斗争。吴焕先坚决反对主张入川的错误思想。

2月下旬,为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红二十五军由郧西地区西进,一路连克宁陕、佛坪两座县城。

3月10日,率部到达华阳地区后,于石塔寺打垮尾追之敌陕军警二旅两个团,毙伤俘敌团长以下六七百人。战后,领导开辟了华阳根据地,建立华阳游击队。

4月9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九间房战斗,歼敌陕军警三旅大部。至此,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改选了省委,徐宝珊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副书记。

4月18日,红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战后,乘胜开创了豫陕边革命根据地。

5月9日,徐宝珊同志因病去世,由吴焕先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

时值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等中相继开入陕南,敌人总共以三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发动第二次“围剿”。

5月下旬,在郧西地区召开省委会议,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方针和计划。

6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荆紫关,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7月2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袁家沟口战斗,全歼尾追之敌陕军警一旅,毙伤俘敌一千七百余人,活捉敌旅长唐嗣桐。

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威逼省城西安。

7月15日,为配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吴焕先在长安县丰峪口主持省委紧急会议,毅然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丰峪口出发西进,继续长征。

7月17日,吴焕先连夜向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红二十五军的行动、个别策略及省委工作情况的报告》,交由石健民呈报中央。

7月30日,吴焕先给郑位三、陈先瑞等写了指示信,决定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统一领导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和留下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7月31日,红二十五军占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吴焕先根据敌人口供和《大公报》所载消息,遂决定部队进入甘肃境内,以威胁敌人后方,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

8月3日,攻占甘肃两当县城。继经利桥镇转向西北,占领天水县城北关。

8月11日,红二十五军北过渭河,占领秦安县城。继而威逼静宁,截断西(安)兰(州)公路。

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驻回民地区兴隆镇。吴焕先及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并亲自拜访清真寺,赠以匾额和礼品,深受回族宗教人士和群众的拥护。

8月17日,攻克隆德县城,歼守敌一个营。战后,连夜翻越六盘山,相继占领三关口等地,直逼平凉城下。

8月20日,由平凉以东的四十里铺南渡过泾河,继续沿西兰公路东进。于马莲铺击退尾追之敌第三十五师三个营。

8月21日,为进一步牵制敌人,探听主力红军的北上动向,红二十五军南渡泾河支流汭河。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敌三十五师二O八团突袭而来,我后卫部队背水作战,情抛十分危急。在此时刻,吴焕先带领百余人攀登陡崖,插入敌人侧后,猛烈反击敌人。战斗中,吴焕先不幸壮烈牺牲,全体指战员无不悲痛落泪。

在此以后,红二十五军即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英勇善战的红二十五军,终于实现了吴焕行生前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并以新的战斗胜利,迎来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吴焕先政委的意愿!

二十五、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

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文和生平大事记

红二十五军战史编委会所撰写的,经由胡乔木、胡绳同志亲自修改审定的《吴焕先烈士纪念碑文》抄录在此,藉以告慰英烈,激励后人:

吴焕先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吴焕先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百折不挠。他严于治军,与战士同甘共苦,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具有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卓越的战略远见和领导才能,深为全体指战员受戴和崇敬,是全军公认的杰出领导者。他的牺牲,全军万分悲痛。

为缅怀先烈业绩,继承革命精神,特立此碑,以志永念。

吴焕先同志永垂不朽!

红二十五军先烈纪念委员会

1985年8月21日

吴焕先烈士生平大事年表

8月 诞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为红安)紫云区箭场河乡四角曹门(今为河南省新县)。乳名安安。自幼在乡塾读书。

1923年(十六岁)

就读于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开始接受马列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十八岁)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毕业于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样。与戴克敏、曹学楷、郑位三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十九岁)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乡发展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从事农民运动。

初冬,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反动地主豪绅勾结土匪杀向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吴焕先的父亲吴维棣、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五弟吴济先、大嫂和小侄等六人,惨遭杀害。

年底,吴焕先利用当地“红枪会”形式办起三堂“红学”队伍,以“防匪保家”为名,建立了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1927年(二十岁)

1月,他以“红学”队伍为后盾,领导农民群众向土豪劣绅发起“年关借粮”斗争。

3月,领导农民武装逮捕、惩治了黄安北乡最大的反动豪绅吴惠存。

4月,领导农民武装打掉了鄂豫边界石岗村“缉私营盐卡”,歼敌一个班,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

5月,领导农民自卫军和数千名农协会员,于木城寨抗击陈日辉反动武装的进攻,坚持七天七夜,终将敌人击退。

9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领导当地农民群众掀起了“九月暴动”。

11月,参加领导了著名的黄(安)麻(城)农民暴动。他为起义总指挥部领导人之一。

1928年(二十一岁)

初春,到河南光山县柴山堡一带,从事秘密活动,重新发动和组织群众。

5月,与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等一起,领导开创鄂豫皖边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堡。

7月,继续担任紫云区委书记,从事地方工作,恢复、建立和发展农民赤卫队武装,配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二十二岁)

6月,徐向前同志来到了箭场河,担任红军第三十一师领导工作。时值敌人发动“罗礼会剿”,吴焕先等率领千余农民群众和赤卫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在徐向前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7月,根据鄂东北特委指示,吴焕先到罗山县卡房一带,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12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吴焕先当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

1930年(二十三岁)

年初,与郑位三等一起,在七里区、紫云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4月,中央鄂豫皖特别区委员会在箭场河成立(郭述申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鄂豫皖特委委员,兼任黄安县委书记。

1931年(二十四岁)

4月15日,与曹干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之堂妹,小名六姑)结婚。婚后,即调任红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

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在皖西成立。吴焕先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委员。

1932年(二十五岁)

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新集成立(沈泽民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省委委员。

3月,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6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

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向皖西地区,决定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

10月10日,参加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的紧急会议;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到外线作战,吴焕先被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1月29日,吴焕先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并任军长。

1933年(二十六岁)

3月6日,领导指挥郭家河战斗,全歼马鸿逵部第三十五师两个团。

4月15日,指挥潘家河战斗,痛击进犯之敌万耀煌部,歼敌一个多团。

5月2日至6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军事指令和鄂豫皖省委决定,率部围攻七里坪。当时,中央和省委把“夺回七里坪等中心城市”,作为红二十五军保卫和恢复苏区作战的主要任务。这是“左”倾错误领导者所采取的冒险主义军事方针。历时四十三天的七里坪战役,终因兵力不足,给养困难,遭到重大损失。红二十五军减员过半。

战役期间,其妻曹干先为支援红军作战,将乞讨而来的“百家粮”送到龙王山阵地,自己则因病饿所迫,倒毙在长冲附近。

7月11日,率部于福田河地区筹粮时,抗击敌人进攻,将敌一六二旅两个团全部击溃,毙敌旅长郭子权。

7月中旬,敌人以十四个师又四个旅共八十二个团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这一时期,省委仍错误估计形势,采取内线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鄂东北作战接连失利,使红二十五军又一次遭受损失。9月初,鄂东北中心苏区保卫战遭受失败,省委被迫率红二十五军向皖西北地区转移。

9月26日,省委又被迫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转赴鄂东北。

10月2日,红二十五军奔赴鄂东北的途中,被敌切为两半。吴焕先率七十五师两千余人越过公路,到达鄂东北境内;副军长徐海东率七十四师大部及全军的行李挑担约一千人,被敌阻在皖西北境内。至此,红二十五军被分割于鄂东北、皖西北两地,长达半年之久。

10月16日,参加省委在紫云寨召开的第三次扩大会议。省委初步检查了斗争方针,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转变斗争方针的问题。

11月10日,省委书记沈泽民抱病向中共中央写成书面报告。他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检讨了半年来斗争方针的错误,表示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吴焕先即采取“飘忽的游击战略”,与敌进行周旋,在实际行动中转变了斗争方针。

11月20日,沈泽民同志终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遗职由徐宝珊代理。

吴焕先时已家破人亡。母亲陈氏因不甘屈从于敌人的“移民并村”,躲居在夹墙缝里活活饿死;二嫂也因病饿而死;小侄女吴淑荣被人收为童养媳;四弟吴书先流落异乡,……

1934年(二十七岁)

3月21日,率部打下三里城后,向中共中央写了有关作战情况的书面报告。

4月10日,省委会议决定吴焕先率部奔赴皖西北,迅速会合红二十八军,集中红军力量,以利再战。

4月16日,率部于商城县豹子岩和红二十八军会师。根据省委决定,两军重新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共约三千余人。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军政治委员。

时值东北军九个师开到鄂豫皖边区,继续加紧进行第五次“围剿”。

6月中旬,与徐海东率部进入罗山县失堂店一带,恢复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7月17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长岭岗战斗,将东北军一一五师两个团全部打垮,歼敌五个营,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8月,红二十五军转战于皖西北地区。

9月4日,远程奔袭攻占太湖县城。随后转入英山县陶家河地区,恢复创建根据地。

11月4日,省委在葛藤山地区收到鄂东北道委郑位三来信,建议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转回鄂东北,研究今后行动大计。省委当即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奔赴鄂东北。

11月11日,参加省委花山寨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讨论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1月16日,与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从此开始长征。

11月26日,在方城县独树镇遭敌庞炳勋部堵击,吴焕先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奋勇作战,终将敌人击退,使部队转危为安,得以进入伏牛山区。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经由豫陕边铁锁关进入陕南,于三要司歼灭敌四十二师一个营。

12月10日,参加省委庾家河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省委改称鄂豫陕省委。是日,敌六十师陈沛部跟踪突袭而来,战斗中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吴焕先继续指挥战斗,英勇反击敌人。经过二十多次反复冲杀,终将敌人击退,使部队又一次转危为安,得以在陕南境内站住脚跟。

1935年(二十八岁)

1月9日,率部攻克镇安县城。战后,乘胜在鄂陕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月中旬,敌人以十一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月1日、5日,吴焕先率部于柞水县蔡玉窑、蓝田县葛牌镇,给敌一二六旅以沉重打击,两次战斗歼敌三个多营。

2月19日,参加省委郧西会议。会议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区单独创建根据地”问题,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思想斗争。吴焕先坚决反对主张入川的错误思想。

2月下旬,为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红二十五军由郧西地区西进,一路连克宁陕、佛坪两座县城。

3月10日,率部到达华阳地区后,于石塔寺打垮尾追之敌陕军警二旅两个团,毙伤俘敌团长以下六七百人。战后,领导开辟了华阳根据地,建立华阳游击队。

4月9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九间房战斗,歼敌陕军警三旅大部。至此,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改选了省委,徐宝珊为书记,吴焕先当选为副书记。

4月18日,红二十五军攻克洛南县城。战后,乘胜开创了豫陕边革命根据地。

5月9日,徐宝珊同志因病去世,由吴焕先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

时值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等中相继开入陕南,敌人总共以三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我军发动第二次“围剿”。

5月下旬,在郧西地区召开省委会议,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方针和计划。

6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荆紫关,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7月2日,与徐海东一起指挥袁家沟口战斗,全歼尾追之敌陕军警一旅,毙伤俘敌一千七百余人,活捉敌旅长唐嗣桐。

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威逼省城西安。

7月15日,为配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吴焕先在长安县丰峪口主持省委紧急会议,毅然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丰峪口出发西进,继续长征。

7月17日,吴焕先连夜向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红二十五军的行动、个别策略及省委工作情况的报告》,交由石健民呈报中央。

7月30日,吴焕先给郑位三、陈先瑞等写了指示信,决定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统一领导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和留下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7月31日,红二十五军占领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吴焕先根据敌人口供和《大公报》所载消息,遂决定部队进入甘肃境内,以威胁敌人后方,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

8月3日,攻占甘肃两当县城。继经利桥镇转向西北,占领天水县城北关。

8月11日,红二十五军北过渭河,占领秦安县城。继而威逼静宁,截断西(安)兰(州)公路。

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驻回民地区兴隆镇。吴焕先及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并亲自拜访清真寺,赠以匾额和礼品,深受回族宗教人士和群众的拥护。

8月17日,攻克隆德县城,歼守敌一个营。战后,连夜翻越六盘山,相继占领三关口等地,直逼平凉城下。

8月20日,由平凉以东的四十里铺南渡过泾河,继续沿西兰公路东进。于马莲铺击退尾追之敌第三十五师三个营。

8月21日,为进一步牵制敌人,探听主力红军的北上动向,红二十五军南渡泾河支流汭河。时值大雨倾盆,河水猛涨,敌三十五师二O八团突袭而来,我后卫部队背水作战,情抛十分危急。在此时刻,吴焕先带领百余人攀登陡崖,插入敌人侧后,猛烈反击敌人。战斗中,吴焕先不幸壮烈牺牲,全体指战员无不悲痛落泪。

在此以后,红二十五军即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英勇善战的红二十五军,终于实现了吴焕行生前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并以新的战斗胜利,迎来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吴焕先政委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