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宠幸的李霞是谁 毛主席当年定的接班人有几个? 毛主席真正接班人是谁?(图)
毛主席当年定的接班人有几个?毛主席真正接班人是谁?吴冷西的回忆毛主席:毛泽东当时为了让某些人接他的班,不惜牺牲彭德怀,不惜牺牲高岗,自己退居二线,一心把别人往前面推,树立他们的威信,结果事与愿违,只好通过写信的方式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叫各级干部注意不要胡夸,叫吴冷西他们顶住。后来,毛泽东为了给接班人威信,还主动承担责任,为他们开脱。
在接班人问题上,常有人叹息,说毛泽东没找好接班人,并以此指责毛泽东。抛开指定接班人这事本身的荒唐之外,其实毛泽东在找接班人问题上,至少比邓小平要高明很多,邓小平先是批评毛泽东指定接班人是“封建”做法,既而对这种“封建”做法乐此不疲。当然,两人都没有汉刘邦在指定丞相问题上更高明更开明。
毛泽东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的高明之处在于,1.用高调方式,充分发挥“接班人”在前台工作中的作用。2.在确定“接班人”的时候,同时还很微妙地选择了一个“备用胎”,即“接班人”之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隐身接班人”。这一点很高明,也很隐蔽,很多人包括许多的政治家和后来的党史学家,都看不出来。3.对前台“接班人”往往是备而不用,而对“隐身接班人”则大力培养。
没有毛泽东的慧眼,直到抗战中期都“政绩”平平的刘少奇决不会脱颖而出,一下跃居周恩来朱德之上成为党内二号人物,直到六十年代初(按毛泽东的说法,是在七千人大会之前),刘少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共产党、为毛泽东本人立下了无可争辩的历史功勋,党内不服刘的人很多,如果没有“二号人物”的权力和至关重要的“接班人”名份,刘少奇决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样,没有 “接班人”名份,林彪也不可能在“文革”前期,威慑全党全军,顺利协助毛推进“文革”。所以,越高调的渲染“接班人”,越能激发当事人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毛泽东在选“接班人”问题上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仅仅着眼于一人,同时还有“接班人”背后的“隐身接班人”或“准接班人”。
“七大”后,毛先后确立的“接班人”的同时,都确立了另一个“备用胎”。一共有这么几组:刘少奇——任弼时;刘少奇——邓小平;林彪——陶铸;林彪——张春桥;王洪文——华国锋。
毛泽东对前台三位“接班人”,基本是备而不用的。因为刘少奇比毛泽东本人小5岁,林彪身体太差,这两位能不能等到接班都是未知数,王洪文资历太浅。这三位即使不被打倒,恐怕也很难真正接班。
事实上,毛泽东对这三位“接班人”背后的五位“备用胎”任弼时、邓小平、陶铸、张春桥、华国锋,则更加寄予厚望。
在确定刘少奇为接班人的时候,同时确立了任弼时。任弼时英年早逝之后,邓小平及时站在了刘少奇的背后,成为“备用胎”。仅从年龄上考虑,毛对刘的考虑也仅仅是“备而不用”的,尽管有一度的一线二线之分,但毛何曾真正处于二线过?毛对邓小平的厚望是远远超过刘和周的。
刘邓被废之后,在政治上一贯消极的、毛泽东眼里的“娃娃”林彪成了“接班人”,居然还写进了党章,一时间党内外国内外无人怀疑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开始时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林娃娃,后来也居然深信不疑,“公亦以此自矜”了,直到今天党史学界还把林彪作为毛选“接班人”失败的证据而津津乐道,其实,以我老辣的政治眼光和历史素养来看,选林根本就是个“过渡”,且不谈毛在韶山滴水洞那封信中,对林的疑虑,也不谈九大报告起草中对报告人林彪的视之若无,在当时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常委中,林彪是当时唯一可供选择的政治局常委嘛,不选他选谁。
在蜀中暂无大将的特殊时期,廖化就是暂充先锋的最佳“过渡”人选,毛泽东是个决不会被暂时疑难所困惑的人,他几乎在确定廖化(林彪)“过渡”的同时,目光就落在了姜维身上,这个现代“姜维”就是中南局书记陶铸,陶铸火速进京,就任中共中央“第四把交椅”,这才是一个真正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
在邓小平时代的党史中,陶铸是一个以“心底无私天地宽”著名的“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几乎没有知道,在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中期,陶铸是个与柯庆施齐名的左派红人。
(此公名言:“相信毛主席,要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到盲从的程度。”“党内如果允许拜师的话,拜毛主席为师,我还没有资格,我愿意拜邓小平为师。”)颇得毛泽东信任,当然,其德才素质、能力、人品也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