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现代诗歌教学谈(教学随笔)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她能陶冶人的性情,启迪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指古体诗歌,也指现代诗歌。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所有的语文教材中都会安排诗歌,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一些儿歌、韵文,另外一些《练习》中也会安排现代诗歌诵读与欣赏。特别是从三年级起每册都会在开篇第一课安排诗歌(包括歌词),共计八首,这也正是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认知规律的体现,因为从三年级起,学生除了识字量的增加,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语文基本素养也处于提升时期。
这时候开始让学生接触现代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
基于此,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就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意识已被唤醒,但是目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状,即重记忆轻感悟,重阅读轻创作,重课内轻课外。那么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教什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尝试。
一、重视感悟,让学生体会现代诗歌的魅力
和学习古体诗歌一样,教学现代诗歌也离不开指导学生诵读和记忆,这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很有帮助的。同样和古体诗歌一样,入编教材的现代诗歌都是押韵的(歌词则必须要求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学生背诵应该不是困难的。
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不应该止步于此,在学生流利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还应再提升一个层次,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现代诗歌的文字呈现形式和现代诗歌本身所独具的表达特色上来,努力引领学生体会现代诗歌的真谛。
(一)发现现代诗歌的音韵美。鲁迅先生主张“新诗首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虽然现在许多现代诗歌不再讲究押韵,但是无疑押韵的现代诗歌读起来在听觉上更具美感,而教材所选的现代诗歌无一例外都是讲究押韵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去找出每一行诗句的韵脚和押韵的字。比如二年级上册的《水乡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青波。
/水乡什么多?/船多。/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水乡什么多?/歌多。/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在学生都能背诵、能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之后,我让学生分别圈出“多”、“河”、“个”、“波”、“驳”、“朵”、“歌”、“箩”、“活”等字,然后让他们再读诗歌,重点关注圈下来的这些字,说说听起来动听悦耳吗?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押韵的听觉效果感觉可能还不深,于是笔者把一些押韵的字换成意思差不多的其它读音的字再让学生去读,比如把“云朵”换成“白云”,这样学生就能从感觉上体会到“云朵”和“白云”在诗中不同的听觉效果了,尽管没有从更深层次向学生介绍现代诗歌押韵的重要性。
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押韵所带来的美感,不是仅仅靠一两首诗歌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押韵的诗歌,当然包括古体诗歌,只有诵读多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独特音韵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产生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感。
(二)读出现代诗歌的节奏美。由于现代诗歌特殊的表达行文方式,很多诗句的表达是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的,诗句往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完整的句子,即以一般意义上的句子成分划分的标准来界定,许多诗句是成分残缺的病句,正是这种看似缺少成分的句子分行排列才从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节奏,使得诵读时读者不自觉的停顿,诗歌的节奏美由此体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没有对学生讲解这些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一起“敲打”诗歌的节奏。
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有这样的诗句:“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如果从划分句子成分的角度考察,这两句话没有主语,而且“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这两个短语在一般句式表达中是不用加逗号隔开的,但正是由于这样的句式才使得诗句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
在教学时,这种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来呈现和感悟,如果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有很多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学生还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内心的节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充分的朗读,让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心灵的节拍。
同样,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感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同样需要教师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广泛涉猎才能得以实现。体会到了现代诗歌的节奏,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变得灵动变得活泼,才能更多地尝到现代诗歌所带来的乐趣。
(三)再现现代诗歌的意境。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而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更不能浅尝辄止。这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
以三年级下册的《长城和运河》为例:“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奇特的角度展现长城的雄伟壮观和运河的绮丽迷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则不仅仅是作者两次从飞机上俯视所看到的景象所能涵盖的。
笔者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从教材延展出去,将视野纵横扩展。以运河为例:事实上,诗歌对运河的直接描写就是寥寥数语,而更多的内涵则包括在这几个词语的身后。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
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历史发展,看看运河的今天,最终让学生知道诗人写运河不是仅仅在赞美运河,而是赞美运河给祖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运河滋养了两岸绵延数千公里的人民,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这种豪迈壮阔的意境岂是学生从诗歌本身几句话所能感受得到的?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通过多种手段引领学生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能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的欲望。
(四)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修辞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比喻、排比、拟人、反复、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读者在徜徉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诗人运用修辞所带来的精妙神奇的表达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而通感、象征等手法也不少见。再如《水乡歌》中的“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把白帆巧妙地比作云朵,不仅给读者带来鲜亮的视觉享受,还能进一步引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
”这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更加绝妙,视觉听觉的互相转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我们教学的任务不是机械地向学生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如果那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诗意就会荡然无存。
我们应该做的则是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修辞的运用对诗人诗意表达的作用从而在诵读诗歌时体会修辞带来的美感。
白帆可能是很多水乡之外的学生难以想象的,而云朵则是任何一个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当笔者问学生有没有见过很多白帆的时候,学生大多摇头,而当我问学生是否见过天上飘着的云朵时学生都说见过,于是进一步引导:“是啊,天上那么多洁白的云朵多漂亮啊!水乡的白帆就像这样啊!”可见,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用法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是多么重要。
感悟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基本涵盖了常用的修辞手法,但还需要学生凭借教材,走出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对现代诗歌中的修辞的作用一定能心领神会。领会到了修辞所创造的美,学生也会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恰当的形式去表达美。
二、重视倾吐,鼓励学生创作现代诗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相关表述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更加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注重学生对个性体验表达,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应该承认,让学生创作现代诗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比让学生写其它的记叙文难度要大很多,然而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鼓励学生创作现代诗歌的借口。应该清楚,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诗人,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学生具有诗的灵性,诗的修养。我们应该本着低起点,低要求,多表扬、多鼓励的原则,为学生搭建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笔者业余喜爱文学创作,尤其是现代诗歌创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边思考一边摸索。
(一)依托教材,指导练习仿写。教学《水乡歌》时,让学生模仿创作现代诗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续写一节,用填空的形式进行:“水乡()多,/()……”,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创作的难度,当然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二是解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忆和想象家乡的风景和物产,让学生仿照《水乡歌》独立创作《淮安歌》。从效果来看,学生创作的诗歌虽然大多都比较幼稚,甚至很荒诞好笑,但是笔者却欣慰地看到了现代诗歌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悄悄萌芽。
(二)教师示范,激励学生创作。笔者课余时间酷爱现代诗歌写作,会选择合适的机会在班级展示自己的现代诗歌作品,只要有发表的现代诗歌就会拿到教室读给学生听,同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喜悦及创作感受,也可以请一名学生朗读,让大家来谈感受。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现代诗歌,学习现代诗歌,笔者把自己的网易文学博客地址公布给学生,让学生经常了解创作动态,及时看到新作。其实这样做也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创作是辛苦并幸福着的事情,暗示学生要想写出好作品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地与寂寞为伴。
令笔者惊喜的是,今年的学生中有三人也开通了网易博客,有一名学生在她的博客里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创作,而且进步非常大!笔者会到她的博客去看看,及时地进行点评,激发她创作的热情。
三、重视课外,拓展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途径。
目前存在的现状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都还仅仅停留在教材上,止步于课堂中。他们可能会对教材上的现代诗歌进行用心地教学,从现代诗歌的形式到内容,从现代诗歌的韵律节奏到修辞,他们也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然而一首现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一完成,现代诗歌的魅力也就和学生说再见了,很可能要等到下学期的新教材才能再次接触现代诗歌。
现代社会现代诗歌遭到冷漠以至于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喜欢现代诗歌,学校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难辞其咎。试想小学生隔了好几个月才能与现代诗歌再次约会,现代诗歌上一次给他们的印象还能剩下多少呢?笔者试图在自己的微小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基于教材,适当延伸。以作者为轴心:教学一篇现代诗歌之后,我请学生课外去找一些这个诗人的另外作品来读。比如《长江之歌》(歌词)学完后,请学生去搜索一下作者胡宏伟,当了解到他是著名作家之后学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情,并且通过阅读作家其他一些经典作品感受到现代诗歌的巨大魅力,从而产生对现代诗歌的喜爱情感。
以内容为轴心:在学完一首诗歌之后让学生向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的现代诗歌作品,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搜寻相关诗歌作品,或摘抄,或背诵,教师及时收集反馈来的信息。
(二)读诗沙龙,交流心得。在逐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后,可以定期举办现代诗歌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主,自主选择作品,准备好推荐理由,在班级诵读和阐述推荐理由。每次展示的作品数量不宜太多,两三首即可。这不同于学习教材上选定的现代诗歌作品,学生只要能说出一两个推荐理由即可,每天积累一些,时间久了,大多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总之,教师不能把课外现代诗歌阅读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更不能看作是累赘,应抛弃功利性心理,真诚地想着为学生语文学习而服务,这样学生的收益一定会很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思维,正确把握现代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出发,以为学生生命的诗意成长为追求,立足教材,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