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程代展教授《昨夜无眠》有感
一封著名学者写给爱徒的《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近日引发巨大争议。中科院程代展教授悉心培养的博士生近日毅然选择做一名中学教师,他的导师为此写下一封声泪俱下的挽留信。在反复劝说,甚至动用院士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程教授绝望地说,“反省自己,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总是像父母亲一样强行安排他的一切,很少了解和尊重他的意愿。”我对这一切的解释就是:“我是为了你好!”可这够吗?现在的我,是又一次“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程教授的确有错,譬如有网友说,“己所梦,勿施于人”,“不要做骑千里马的伯乐”。程教授爱徒如子,也犯了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的错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希望按自己的标准安排学生的一切。
现代社会,行行出状元,譬如比尔盖茨大学辍学成就了微软,而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甘愿做个小学数学教师。正如一些舆论集中炮火批评说,“博士生中学任教不是人才浪费”,教授此举是“过度干预”。
不过细读公开信,程教授对自己的反省也并非不深刻,例如他说,“因为强迫儿子按我的意志生话,我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不能再……”我想,解释这个连院士头衔都不动心的著名学者何以以“自揭伤疤”的方式劝阻学生,用一个普通父母的虚荣心态根本无法解释。
众所周知,程教授曾经公开声明不参加院士申报,如此一个淡泊名利的学者何以为一个学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认为去中学任教是自毁前程。
这背后最打动我们的还有一份科学家对科学的信仰和赤子之心。这位学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天才,不到25岁的小小年纪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夺得众多同行终身梦寐以求的科学奖项,并且即将赴美追随顶尖科学家深造。此时,选择突然放弃,不能不让人愕然。教授“今夜无法入眠”不单单是因为多年心血付诸东流,而是信仰的破灭。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影响,当然也有生活所迫,很多在国内成绩卓然的学生往往到美国后改学计算机或者会计,无非是因为程序员和会计工作好找,容易拿绿卡,而做基础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奋斗一生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就业困难。
从报道看,这位主动放弃的博士生心态其实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做研究太累,不想做了”,还有就是在家人眼里,还不如找个“银行和中学”的职位来的实际(例如中学给他解决房子)。
对此见怪不怪的美国海归教授自然欲哭无泪。这和他“瞧不起”银行家或者中学教师无关,而和当下科学界没有“中国梦”有关。
学生大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谁都没有权力干涉。不过“钱学森之问”是体制之问,能力之问,更是一个终极之问——信仰之问。他在问这一代人,心中有没有对学术的信仰,对科学的敬畏。可惜,程教授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