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憾逝:“北京不该拆城墙”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22日晚,实名认证的北大教授吴必虎发出名为"沉痛哀悼侯仁之院士与世长辞"的微博,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去世.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证实,侯仁之院士确实已经去世,享年102岁,目前北大已经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筹备后事安排.侯老爱猫,燕南园里的流浪猫都到他家院子蹭过饭.遛过弯.读大学那会儿,我经常顺路溜进侯老的院子喂猫.猫越来越肥,侯老却越来越瘦,似乎旧时代的大师们,都瘦.--王牧笛(<财经郎眼>制片人.主持人)1932年,侯仁之因深受顾颉刚宣

10月22日晚,实名认证的北大教授吴必虎发出名为“沉痛哀悼侯仁之院士与世长辞”的微博,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去世。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证实,侯仁之院士确实已经去世,享年102岁,目前北大已经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筹备后事安排。

侯老爱猫,燕南园里的流浪猫都到他家院子蹭过饭、遛过弯。读大学那会儿,我经常顺路溜进侯老的院子喂猫。猫越来越肥,侯老却越来越瘦,似乎旧时代的大师们,都瘦。

——王牧笛(《财经郎眼》制片人、主持人)

1932年,侯仁之因深受顾颉刚宣传抗日的文章影响,放弃学医,转攻历史,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城记》作者王军还记得侯先生谈起顾颉刚文章时的情形,“顾颉刚那篇文章对他影响很深,当时他看到中国就要被人瓜分,心里特别着急,他们那一代人对于中国的灾难总有着切肤之痛”。

1936年夏,侯仁之大学毕业,留校继续攻读硕士。但第二年便爆发“卢沟桥事变”,日寇占领北平,积极宣传抗日的顾颉刚被迫逃亡,侯仁之转投洪业门下。其时,侯仁之的兴趣已从历史学转向地理学,老师洪业发现了这一点,给予了侯仁之很大的支持,并建议他去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地理学。

然而由于欧洲战争爆发,侯仁之的利物浦大学求学之路,直到1946年才得以成行。1946年8月,他前往利物浦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并由此正式迈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领域。3年后,侯仁之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而他写的论文题目正是《北平的历史地理》。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3天,侯仁之回到北京,再续他与北京的深厚缘分。他先是在燕京大学任教,后成为北大副教务长,兼任地质地理系主任。从那时起,他开始全面研究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城市规划建设、旧城改造等。

侯仁之在发掘、研究北京城历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北京古城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王军在《北京地图集》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侯仁之,当时侯先生激动地对他说:“真的不应该拆城墙,北京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西方学者看来是里程碑,是文明的顶峰,我们一定要爱护。”

侯仁之曾用“知之愈深,爱之弥坚”表明自己对北京的爱。他一生和北京结下不解之缘,他在这座城市生活超过80年。

“我一生最难忘的是燕京大学,其中图书馆更是让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当年,我与夫人就在这里相遇。”——侯仁之

“时至今日才知道石头上‘未名湖’三个字是侯老写的。”——在侯先生去逝之后,有网友感叹说。北大“未名湖”得名于国学大师钱穆,石碑上的三个字却是侯仁之先生所题。

自1952年起,侯仁之在北大正式开设“历史地理学”课程,被同行评价为“创造中国历史地理学派第一人”。此后,侯先生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虽然侯先生有着无数熠熠生辉的荣誉: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等,但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是他温文尔雅的气质。

燕南园61号的大门常年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侯老家里请教。凡是拜访过侯仁之夫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每次告别,侯先生腿脚不便只能合掌行礼,夫人张玮瑛先生则无论冬夏,一定要出门鞠躬致意,目送客人远走。

另外,侯仁之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中国申遗第一人”称号。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自此之后,中国“申遗”热潮迭起。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侯仁之

也是在侯仁之的保护下,“北京最初的生命印记”——莲花池才得以保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西站修建,由于当时的莲花池水已经干了,有一个方案便提出在莲花池上修建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工程在即,侯先生的一个学生刚好负责这个事儿,特地跑来告诉他,侯先生态度坚决地拒绝:“绝对不能占用莲花池,要保留下来。这个湖泊是历史性的,是一个标志北京城起源的很重要的湖泊,既有历史底蕴,又有自然风光!”随后,侯先生写报告呼吁政府完整保存莲花池。

侯老先生说,北京起源于春秋时的诸侯国燕。当时,诸侯国蓟在燕边上,在争霸过程中,燕国吞并了蓟,迁都到蓟地。而蓟地国都就在莲花池附近。

在北京西站的修建过程中,较真儿的老人还曾经爬到楼顶“监工”。当他发现一些杂物堆在莲花池里,侯老再次提意见,就这样,在一个老人的深情注视下,莲花池被保留下来。

@徐坚_JX(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二十年前曾经听侯先生讲过燕园。听讲座的学生不足百人,西服革履的侯先生悄然走进阶梯教室,夫人扛着地图,悬挂后静静地坐在第一排的边角上。那时的学术和风度都是恰到好处的不温不火。悼念!

@倪雪君V(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编辑):再说个侯仁之先生的段子,是亲历。几年前,曾得缘上门拜访侯先生。那是燕南园里树荫掩映下的一栋小楼,清幽安静。向先生请教完后道别,先生笑着嘱咐说:“以后在校园遇见,要记得先跟我打招呼呵,我年纪大,记性不好,别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