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谢家麟杨丽琼 物理学家谢家麟:为祖国“雪中送炭”的科研人生
在科技领域里辛勤耕耘60余年,谢家麟获得了一长串共10多项科技大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胡刚复物理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等。进入80岁高龄,他还带着博士生,开展创新研究,从整体结构上成功改造了低能电子加速器,使这种应用广泛的装置降低了造价。
回顾自己的科研成果,谢家麟说:我这个人很喜欢自己动手,我的很多成果之所以能“因陋就简”研制成功,和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己乐于动手是分不开的。谢家麟会多种焊接技术,会使用车床,试验中设备器材出的一些小问题,他总是自己动手解决。
上世纪50年代,他跑遍南京无线电厂等国内工厂,也没找到加速器需要的微波源,便自行启动了尖端的制作速调管的工作。他说起自行启动做过或调试过的东西,例如:高导无氧铜的波导管、加速腔,电解槽等,一个个部件的名称脱口而出。
谢家麟经常告诫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学会自己动手、手脑并用。他说,仪器设备是创新研究的物质基础,虽然今天许多仪器设备已成为工业产品,但这只限于标准的仪器设备,真正创造性的科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仍然需要实验者自己去动手研制。“如果自己不动手,犹如开车时由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告诉掌握方向盘的人调整方向,这样是很难高效地前进的。”
5 胸怀宽广 淡泊名利
谢家麟是一位不断奋进的科学家,更是一位胸怀宽广、淡泊名利的学者。当他总结自己漫长的科研人生时,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在科研道路上曾经和他一起工作的领导、同事、助手、学生。
如今55年过去了,谢家麟先生仍真诚地感激他研制医用加速器时的两位助手,感激当年“慷慨将检测设备借给他使用”的芝加哥大学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提起回国初期的工作,他深深怀念中科院电子所首任所长顾德欢,“他原是浙江省副省长,为了发展我国的电子学事业,他不惜以高位低就。
他谦虚正派,对于不熟悉的业务就像小学生那样孜孜不倦地问个究竟。”研制中子管,他高度评价陈俊美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就连三年困难时期,主持单位“给我送来黄羊肉、白糖等物”,谢家麟至今仍心存感激。
回顾攀登BEPC高峰的日子,谢家麟常向人们介绍中科院高能所张文裕所长,“他为了我国的高能加速器事业呕心沥血,献出了晚年的全部精力”。他说,朱洪元教授“对BEPC的物理目标、能区选择、方案论证等,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钱三强副院长对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正像对核科学技术一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厚英副所长“有着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充沛的精力与干劲”;李政道教授“在我国高能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投入了无限的精力,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谢家麟常说,青年人应该立志建大功、立大业,但也要能够耐得住“平凡”。“一个人没有成为伟大的人物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需要特殊的能力与机遇;但若没当好一块‘平凡’的砖瓦,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勤奋敬业的优秀公民,是谁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的。”
6 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
为祖国“雪中送炭”的激情造就了谢家麟的不凡人生。殊不知,除了抽象的物理学和精密的仪器设备,谢家麟还有着诗词、小说、音乐等众多爱好。他说: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读些闲书可以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和人生。“我现在读小说,听音乐,浏览诗词,连好的电视剧也不放过,临睡前还要读点英文小说。”
谢家麟的父亲是当年哈尔滨的名律师,在历史、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也有造诣,年轻时曾与同学李大钊诗词唱和,晚年到了北京又常和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在一起“打诗钟”或游公园。受父亲影响,谢家麟很小就背诵了大量诗词名篇,后来在燕京大学学物理,却同时选修“苏(东坡)、辛(弃疾)词”课程,还在当时的报纸副刊上发过文章。
1951年,谢家麟首次回国受阻,心情郁闷的他写下一首诗:“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十年浩劫,他用诗作表达如焚忧心;BEPC对撞成功,他写诗抒发跻身科学前沿领域的豪情;外出游览,他也会情不自禁赋诗,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如今,每个星期一,谢家麟仍按时出现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虽然已远离重大科研项目,但他仍带着一名博士生,研制创新课题,继续着“没有终点的科学旅程”。衷心祝愿谢老健康长寿!(杨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