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贝多芬不会数学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路德维希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
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
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
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

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
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
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
是女仆。

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
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
能一一演奏。

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辍学了。

以后,贝
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演奏的音乐题材与文学作品有联系
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
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埋葬
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
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同时,
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精神的民主
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
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

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
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
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

他后来的乐曲
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22岁,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
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

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
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

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
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

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
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
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象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

就餐的
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
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
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帐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
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
有他一言不发。

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就这样,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届公开演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超人的音
乐才华。

以后,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随时介绍给喜欢他的听
众。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
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
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1824年5月7日,创作出了一生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
时,他坐在一旁为乐队打着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们告诉他已经演
奏完毕,当他扭转身时,看到观众在发疯似地鼓掌,他一高兴,便晕倒在舞台上。
贝多芬不知道,就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人们一阵又一阵地欢
呼鼓掌,连续鼓掌五次。

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来到会场时,才允许鼓掌三次,所以在场外
的警察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呢,连忙跑进会场维持秩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带给了世界人民
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
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
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
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
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的爱情理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
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

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创作
劲头,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
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
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
响乐》。

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
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
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这篇作品完成后,确实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
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
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

完成
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
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
巴”几个大字。

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
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对封建贵族也一贯持以毫不妥协的态度。1812年,贝多芬与歌德在波希米亚
一齐散步,波希米亚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时奥地利太子也在这里。

恰巧太子从贝多芬和歌
德对面走来,歌德看到是威仪赫赫的皇太子,就赶忙整理一下衣襟,拍一下身上的尘土,然
后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则只装是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事后,贝多芬责备歌德,长叹一声道:“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如此!”
贝多芬名声大振之后,不少贵族都希望与贝多芬结交,但贝多芬却不屑一顾,他瞧不起
这些势力眼们。

有一次,一个年青美貌的贵妇人,想让贝多芬剪一缕头发作纪念,好在别人
面前炫耀。贝多芬看到这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他转念一想,就满口答应了。不久,贝
多芬发现这位妇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说他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当众说道:“那只不过
是一撮山羊胡子!

”全场人哈哈大笑,贵妇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他们本来
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

还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人们都在静
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个贵族不顾别人
大声喧哗,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我决不给这样的蠢猪演奏!

”一个亲
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相让,对亲王说:“亲王阁下,您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您高贵的血统,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万。

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只有我一个!”说完,气愤地离开了会场。
由于贝多芬桀傲不驯,行为自由,对贵族嗤之以鼻,使上层阶级故意冷落他。所以贝多
芬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他经常不外出,原因是靴子早已开了洞而无钱更换。

所做
的曲子每首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而且一个花花公子式的侄子,还常来扰乱
他,给他制造麻烦。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

在他未
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
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
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

=================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是对解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简短而又最形象化的注释。“命运的叩门”这句话被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几乎要被某些音乐“行家”指斥为对贝多芬音乐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形容。

可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确是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中肯的断语,它出自贝多芬本人之口。据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的记述,他曾向贝多芬请教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寓意,贝多芬回答说:“这是命运的叩门,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后来人们就称第五交响曲为“命运交响曲”。

我们不必为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贝多芬本人而繁琐考证。也不必围绕主题音型是否象征某种具象化的音响而争论不休。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乐的生活背景和精神状态。再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去感悟贝多芬用他那崇高的启蒙精神点燃的生命之火。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像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

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煌煌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808年12月22日晚上,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一场可以载人史册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连续首演了贝多芬的四部新作品,它们是《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合唱幻想曲》,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和担任钢琴独奏。

刚刚摆脱精神折磨的贝多芬表现出惊人的人格力量:一个晚上,四部大型作品,十二个乐章,外加一部幻想曲一起上演,连续120分钟的辉煌旋律,可以想像在那个晚上维也纳剧院被贝多芬的生命之火映照得何等灿烂夺目。

但是,演出并不像我们今天想像的那样盛况空前,贵族们的耳朵听不惯贝多芬音乐里强烈的音响对比。反应冷淡。乐师们欺负贝多芬耳聋,不肯好好演奏。这场音乐会成了贝多芬的自我燃烧。在这次音乐会以后,贝多芬永远告别了钢琴演奏舞台。他再也没有以演奏家的身份登台演出。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精一地崇高青窝在“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不仅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

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所以,他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说过那句名句:“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音乐的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

挥之不去躲避不及,使人紧张不安。第二主题是抒情性旋律,温和舒缓,然而,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再次袭来,斗争的画面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展开。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了乐章的高潮,最后,敲门动机的沉重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在流畅的行板上,第一主题深沉安详,蕴含着内在的热情,这个旋律是从民间歌曲改编成的。第二主题是具有号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第三乐章是别开生面的谐谑曲,分为主部、中部和再现部。这个乐章又展开了两种力量紧张冲突的广阔场面,这是人与命运的最后搏斗。主部音乐中两种矛盾因素形成对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这时,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但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基本主题与命运动机轮流呈现,冲突更加明显。最后,命运动机占了上风。乐章的中部晦涩的小调式转成开朗的大调,精神为之一振,人间的欢乐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

第三乐章在凯旋的欢腾气氛中直接过渡到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在这个乐章里,命运动机的阴影仍然存在,但只是一个影子而已。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在第五交响曲里,贝多芬通过对人生光明的歌颂,表现出他自已的高贵人格。有评论家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恩格斯在书信里甚至说:“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听过。

”恩格斯之所以用如此夸张的言辞形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因为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潜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把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启发出来了,使这个蒙昧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

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展现的精神境界吧!这样一切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的,人生的意义比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伟大得多。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的。

现在再把贝多芬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个人的遭际与音乐中凝聚的强大力量做一个对比,更可以显现出贝多芬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贝多芬自己的生活经历固然是产生他的音乐的基础,但是,贝多芬在创作中完全进人了忘我的境界。

他善于观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善于体会人类的感情,而并不育于一己之私,因为他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艺术。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

19世纪浪漫派大师舒曼评论第五交响曲时说:“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自然产生一种新的敬仰和感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人类有史以來最伟大的音乐家去世了, 他那饱受折磨的一生终於能划上休止符号了.1827 年3 月26 日下午5 时30 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最终被病魔交响曲所淹没, 在维也纳"黑西班牙人"公寓与世长辞.

在兩万多人的送殡行列中,一位悲伤无比的演员正站在威陵公墓的台阶上, 声泪俱下地朗诵着诗人葛里帕查撰写的感人肺腑的悼词: "一位音的最后大诗圣,高贵的音的艺术之媒人、前辈大师不朽的光荣的继承人, 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伟大艺术的扩大者,如今已结束了他那历尽沧桑的一生.我們泪下沾襟, 如断了琴弦, 伫立在那行將消失的他的歌声前面......"

贝多芬一生与病痛为伴, 特别是在他32 岁时, 耳聋加剧, 這对当时正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贝多芬來說,打击特别沉重.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更加暴躁、孤僻, 并由绝望而企图自杀.那末,导致贝多芬耳聋的病因是什么呢?世界上有关音乐大师耳聋的病因文献极多,但都缺乏权威的說服力.

当时维也纳病理博物院乔安华格纳医师被请來主持了对贝多芬的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工作,可惜的是乔的解剖报告只提供了死者死后的耳疾情况.於是, 有人便从他早年的疾病中去寻找线索.

在1797 年夏天,贝多芬曾经患了严重的下痢, 时好时坏, 前后拖了6 年之久.现在推测起來, 可能是得了肠伤寒.伤寒是属於热病的一种,有可能造成年轻时发作的重听.在許多贝多芬的传记中, 都描写其脸上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小疤痕,或許他在孩童时代曾得过天花.

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耳聋.有人指出, 贝多芬在听力衰退的22 年里, 曾使用了各种工具來帮助听力,有时还使用一支木质鼓槌, 一端咬在上下牙缝之间, 另一端则附在钢琴上, 這样声音的振动可沿着鼓槌而到牙齿再经头骨传入耳内,可见贝多芬耳部负责传导声音功能的一些器官也有病变.

为确定贝多芬的耳聋病因, 求得病理学上的印证, 曾於1863 年和1888年兩度开棺检验贝多芬的头颅骨,一共获得9块头骨片, 但偏偏找不到他的颞骨,這就无法使人研讨出音乐家耳聋的真正病因了.颞骨何在?這又是个未解之谜.

耳科学家波立兹是现代对颞骨研究的权威人物, 曾研究耳聋病理多年,同样没有结果.最近, 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問医师、业余大提琴手帕尔福曼在清理和研究了贝多芬私人信件、尸体解剖报告10 年后,认为: "作曲家的胸腔感染、胃病、严重背痛和关节痛最后导致了贝多芬的耳聋".

他說:這种耳聋的最严重病症可以說是由肺结核引起的.当贝多芬16岁时, 结核病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贝多芬20 多岁时开始逐渐失去听力,后來的20 多年里他完全丧失了听力, 忍受着肚泻、水肿、痢疾和痛风等病痛.

关於贝多芬死亡的原因, 人們普遍认为: 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是在55岁的时候发现得了置他於死地的严重肝病.但帕尔福曼对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根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折磨了這位作曲家20多年的許多病痛是由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 這种风湿病慢慢侵袭身体,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

贝多芬的病痛如此之剧烈以致於他禁不住要自杀.最后, 贝多芬被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同时指出,一种简单的现代药物本來可以治好使贝多芬耳聋的疾病, 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給他治疗和給他做肝脏移植手术, 可以使贝多芬多活許多年,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贝多芬的同时代人阿尔方斯·卡尔在《在椴树下》一书中, 对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记叙道: 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 他的侄子來信說自己在维也纳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不能摆脱,只有伯父出面才能帮他脱离困境.

贝多芬接信后立即动身, 为了省钱, 他徒步上路.夜幕降临时, 他停在一家简陋的小房子前,请求主人留宿.那晚, 他疲惫不堪.主人接待了他, 并邀他共进晚餐.

之后, 一家人弹起了贝多芬的乐曲.作曲家虽不能听见乐声,但看着主人愉快的神情, 便走上前去看谱, 没想到竟是自己的交响乐章.贝多芬蓦然坐在旧钢琴前,即兴弹起了不少曲子.這便是他最后的一次演奏.入夜, 贝多芬辗转反侧, 难以成寐.

他感到浑身发烧, 觉得气闷难忍, 於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贝多芬在外面滞留了很久, 夜的寒气砭人肌肤, 回來时他已冷得发抖.他們 (主人) 从维也纳请來一位医生,经医生诊断是肺积水.医生說, 即使精心护理, 也只能维持一二日, 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這时,知道贝多芬病重的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來看他, 但贝多芬已不能和老友交谈,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視着他.胡梅尔弯身俯視着贝多芬, 用听音筒对他喊,表示他在這种情况下会见老友的悲伤之情.

贝多芬从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 顿觉畅然, 他兩眼奕奕闪光, 对老朋友說:"胡梅尔, 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說完這句最后的话, 他兩眼直勾勾的凝望着, 张大了嘴, 猝然断了气.

最近几年來, 有的研究专家还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來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悲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过早地离开人世,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忘恩负义的侄儿造成的.长期的烦扰, 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給他的精神带來了莫大的痛苦.

比如他的侄子卡尔居然在别人面前管贝多芬叫"老傻瓜", 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贝多芬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严加管教, 言语过重, 這个无赖就会再度用自杀來威胁.

但是尽管這样, 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迁就他.1826 年12 月1 日, 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 硬要去军队服役, 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那天贝多芬衣着单薄,在旅途上得了严重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

据当年44 岁的医学博士瓦鲁特的报告說, 那晚贝多芬只好落脚在一个乡村客店里过夜,房子年久失修, 破旧不堪, 既没有炉子取暖, 也没有过冬的窗户.第二天將近中午, 他开始发寒热, 浑身不住地发抖.12 月2 日,当他回到维也纳时, 完全是个死去活來的老人.

可卡尔获得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 竟无动於衷, 依然在咖啡馆里打弹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 最后引起水肿.3 月23 日, 贝多芬立下了仅一句话的遗嘱: "无条件地將自己的一切留給我的侄子."翌日早晨,人們为他举行了最后一次洗礼仪式.有的学者更明确地說: 贝多芬实际上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没有他, 作曲家还可活上好多年.

或許, 探究贝多芬耳聋和死亡的原因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他在病痛的折磨和与尘音隔绝的状态下,仍创作出了一曲曲世界名曲的精神, 令人无限敬仰.他的"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后來人.贝多芬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