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仙逸中学卓伟明 西林山下崛起一颗明星——杨仙逸中学
原标题:西林山下崛起一颗明星——杨仙逸中学
系列报道②
“六十年弹指一挥,我又仿佛回到了少年,回到了在母校学习的时光。这里有我金色的回忆,这里是我的梦起飞的地方。”得知母校90周年校庆时,旅居荷兰的李英治不禁写下了《梦从这里起飞》一文。从杨仙逸中学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再到英国牛津大学和荷兰,他回忆最多的还是那段西林山下的求学时光。
抗战期间,仙逸学校停办,直到1945年才恢复招生。1952年,在“民办公助”思想的引导下,仙逸中学、大公中学和雨芬中学合并成立了联合中学,后更名为石岐二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成为该校的强势项目。后来,在杨仙逸将军的儿子杨添霭的呼吁下,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提议复名仙逸中学,学校坚持激励教育,探索普职结合,在中山乃至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校合并同写体育传奇
1945年复校初期,杨仙逸学校仅有14个班、600多名学生。彼时,学校的办学经费全靠自筹自给,虽然条件艰苦,但校风和办学质量优良。1947年春,在石岐镇举办的人民越野跑中,仙中女生囊括前六名。是年9月,省教育厅来石岐进行中学抽考,抽考结果,仙中数学(初二)平均分为84分,超出县立中学平均水平,其中有一个班的数学成绩获得全省第一名。
1952年,仙逸中学、大公中学和雨芬中学,以仙逸中学原址为校址,合并成石岐联合中学。新校的领导班子通力合作,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西林山上建设起了地理园、气象观测站、菜园苗圃,种出了高产的玉米和特大番薯,并制作出500倍显微镜等多种科研成果。
1956年,石岐联合中学改为公办,更名为石岐第二中学。西林山下除了读书声外,还有箫声、琴声、歌唱声。这一点李英治的文章中亦有提到。他说,在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在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上,陈少强摘下了单杠的金牌;1957年黄汉光打破全国少年110米跨栏的纪录;1958年黄少强打破全国少年撑竿跳高的纪录;同年余伟强参加省少年田径赛,荣获跳高和三项全能两项冠军。
“此后母校的乒乓球队还走出了世界冠军江嘉良。”李英治说。
“仙中电脑”家喻户晓
1981年10月14日,中山县仙逸中学正式复名。杨添霭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在校内辟地建筑了一座面积25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将其命名为“程度纯馆”,并添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
1982年,杨仙逸中学提出与重点中学错位发展的思路,并获批成为中山市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的试点。此后20多年里,它坚持三大办学特色——激励教育、人性化管理和电脑职业技术教育,铸造了蜚声省内外的办学品牌。
1986年,仙中学生参加佛山市计算机竞赛,前15名中有12个为杨仙逸中学学生。1987年,该校学生肖永鑫编写的中考成绩统计系统,在全国电脑软件评比中被评为全国十个优秀软件之一,并在广东省四十多个县市中推广应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流传着“仙中电脑 家喻户晓”的说法。该校电脑班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办学规模最大时达到一个年级有五个班、300多个学生。
激励教育让学生都能成才
作为一所普通中学,鉴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仙中从1986年开始坚定不移地实施激励教育,即“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分层激励、全方位激励”。学校狠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层次进行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表彰激励、情感激励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长短期目标,以榜样的力量鼓舞自己,克服自卑厌学心理,把表彰作为前进的动力,在老师的真诚爱心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这样的教育渗透在课堂之中,学校处处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要求教师“起点低一点,坡度小一点,难度分散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学生们在仙中都能敢于成才,甚至“一飞冲天”。
仙中的改革受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1985年,有媒体将仙中的职业教育喻为“开在春天的色彩缤纷的三色堇”。1988年底,英格兰职业技术考察团在仙中考察后,团长说:“你们这样办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很有远见。”撰文: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