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十大名醫
1、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壹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爲什麽被稱爲“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壹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壹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2、華佗: 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字元壹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元化,沛國谯(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爲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爲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因爲《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爲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壹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裏的壹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壹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壹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3、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和平壹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衆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曆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爲“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壹方,最爲衆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貌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4、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壹五年),卒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壹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5、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西晉思想家、醫藥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于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東晉興甯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壹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匮藥方》壹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6、孫思貌(541或581~682)爲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爲“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産”。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爲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遊蜀中峨眉。隋亡,隱于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壹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谏議大夫,仍固辭不受。鹹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禦。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甯二年(1103)追封爲妙應真人。壹生致力于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髒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7、錢乙:字仲陽。約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壹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壹壹壹三年)。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爲東平 郓州(今山東郓城縣)人。 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爲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壹部兒科專著。它第壹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爲獨立的壹門學科。後人視之爲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爲“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