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的母亲 邓颖超和她的母亲杨振德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1875年生于长沙.她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是个独生女.亲人的不幸,激奋着这位少女酷爱读书,发誓学医.29岁时,她嫁到邓家,嫁给南宁镇台(掌理当地军务的官员)邓庭忠做了镇台夫人.当时邓的前妻去世,留下3个儿子.但她视富贵荣华如类土,非常珍视自强自立,仍深研医术,给人医病.        1904年2月4日,她生下一女,取名玉爱,后改名邓文淑,这就是邓颖超.邓庭忠重男轻女,连看也不看产后的妻女,还提出将女儿送人.杨振德一手抱着女儿,一手举起菜刀:"你要把女儿送人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1875年生于长沙。她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是个独生女。亲人的不幸,激奋着这位少女酷爱读书,发誓学医。

29岁时,她嫁到邓家,嫁给南宁镇台(掌理当地军务的官员)邓庭忠做了镇台夫人。当时邓的前妻去世,留下3个儿子。但她视富贵荣华如类土,非常珍视自强自立,仍深研医术,给人医病。
        1904年2月4日,她生下一女,取名玉爱,后改名邓文淑,这就是邓颖超。

邓庭忠重男轻女,连看也不看产后的妻女,还提出将女儿送人。杨振德一手抱着女儿,一手举起菜刀:“你要把女儿送人,就先杀了我吧!”面对如此刚烈的妻子,邓庭忠让步了。

        女儿3岁时,邓庭忠被流放新疆,杨振德因女儿年幼不能同行。她卖掉了所有的衣饰,为丈夫凑足200两银子,含泪送行。邓庭忠的3个儿子以为继母还有积蓄,以找工作为名将她骗到天津。她在天津长芦盐业局办的一所育婴堂谋到一个职业。育婴堂供母女食宿,每月还给10元零花钱。

在邓颖超不满7岁时,为了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和十几个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坐在旧织机前学织毛巾,一天十几个小时,挣六七个铜板,可她从来不叫苦。 一天,杨振德收到丈夫来信,说他3年流放期将满,不久便可复官。

信中嘱咐要给邓颖超缠足:“大足之女,遭人齿冷,将来何以事人?”但杨振德没有遵从夫命,使女儿免去了缠足之苦。 就在她们母女翘盼邓庭忠归来时,却传来消息———他暴病身亡!顿时,她们的希望破碎了。

不久,女子戒烟所因经费短缺停办,杨振德再次失业了…… 1913年,杨振德带女儿到北京,在一所学校任教。在进步教员们的激励下,她渐渐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可惜好景不长,学校被袁世凯下令查封,母女只得再回天津。

杨振德下决心,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让女儿成为一个有文化、思想进步的人。 邓颖超和周恩来结婚后,杨振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1926年12月,周恩来离开了广州到上海。杨振德悉心照料再次怀孕的女儿,当邓颖超难产且婴儿夭折时,母亲擦去了女儿的泪水。

而后,母女俩化装来到上海。 杨振德在上海一面行医看病,一面掩护地下党工作,已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特殊一员。1932年,周恩来、邓颖超相继调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在瑞金的医院当医生。

母亲又追随他们到了苏区。按理说,这里是革命根据地,女婿女儿又在中央担任负责工作,近60岁的老母亲应该歇息一下了。然而,她并没有歇息,却到红军中当了一名医生,把自己的医术贡献给革命事业。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女儿对母亲说:“又要分别了,真对不起妈妈……” 邓颖超从母亲那里最早得到了律己做人的启迪,把母亲作为自己第一个学习的楷模,去奋斗、去进取,去为社会、为民族多做贡献。

她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和考验,逐步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从此,母亲跟着女儿四处奔波,仍以行医、教书来维持生活。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邓颖超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母亲和他们住在—起,表面以行医为职业,实则掩护女儿、女婿的革命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邓颖超到重庆工作,把母亲接来一同居住。

这时,母亲已是60多岁了。长年的奔波和铁窗生活的折磨,使她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双眼昏花,只能看清一尺之内的东西,但她仍坚持为革命工作。她关心国事,每天坚持看报读书,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她仍坚持为同志们诊病,千方百计为大家解除病痛。


1940年冬,邓老太太不幸病倒。11月18日上午9时,这位革命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65岁。
第二天,邓颖超和周恩来以女儿、女婿的名义在《新华日报》广告栏里发布了讣告。当日上午9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和友好人士100多人,在红岩村办事处的楼下,为这位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妈妈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