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城《李氏家谱》中的李自成
目前关于李自成死地和终年之说达18种,要“结案”还为时过早
( 2005-10-05 10:43:4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版
新华社兰州10月4日专电(记者王艳明 侯大伟)清顺治年间李自成兵败湖北,不知归处,成为300多年来的一个历史悬案,目前,相关版本已增至十多个,就连甘肃榆中青城近日也有新说。闯王归宿,越发扑朔迷离。
“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为学界添新说
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日前在兰州、西宁两地举行,原本未列入议题的“李自成归宿”,却意外成了“热点”,原因是甘肃榆中青城发现《李氏家谱》,有人认为李自成可能终归于此。
会议期间,不断有学者前往实地探究,其中包括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他说:“对于民间学者观点不可忽视,尽管目前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但这些新的发现,至少为李自成归宿提供了新说,有利于学术研究。”
罗士文,榆中县青城镇人,“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的提出者。过去5年间,他先后多次踏访榆中青城、白银武川、靖远北湾一带的李氏后人,并最终在青城镇苇子湾村一户人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
由于对明清文书十分熟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很快对青城《李氏家谱》做出真伪鉴定。他说:“青城《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不存在伪造。”
罗士文新说的提出,有三点依据:一是自他记事起,当地民间就有李自成化装成和尚来青城投靠其族人的传说;二是新发现《李氏家谱》中,对李氏族人逃难青城有明确记载;三是至今当地李氏都以李自成后人自居,并有坟墓为证。
“这些都为李自成兵败后逃往青城度过晚年提供了可能。”罗士文说。
尽管多年来一直主张李自成归隐湖南石门夹山,但湖南李自成归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龙西斌还是对罗士文的发现充满了兴趣,他说:“《李氏家谱》中有许多此前没有发现的信息,值得深入研究。”
18种版本仍无法为闯王归宿“结案”
由于正史资料缺乏,其它资料杂乱,新线索层出不穷,致使从清初以来,人们对李自成归宿争论不休。上百篇文,十多本著述,仍解决不了问题。
“有兵败被杀说,有自杀说,有禅隐老死说,加上榆中青城新说,目前关于李自成死地和终年之说达18种,涉及了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州、甘肃等多个省市。”龙西斌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林金树指出,观点尽管众多,但有影响的实际有三个,学术界对李自成归宿的争论,先后经历了“通山”、“通城”、“石门”三个阶段,尽管它们在不同时期一度各占上风,但最终谁也取代不了谁。
根据《明史》、《清始祖实录》等记载,清末至上世纪中叶,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之说,一直占着上风。1955年,通城县重修当地李自成墓,郭沫若亲题墓碑。
可墓成后不久,就遭湖北省通山县一老师质疑,他认为,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才是李自成归处,原因是当地程氏族谱中有“程九伯杀死李自成”记述。这一学说很快得到许多学者支持,连郭沫若也改变观点,声明注销原题词,并迁移墓碑。1988年,通山县九宫山李自成墓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但权威支持和官方肯定,并没有影响其它学说发展。相反,此前有学者提出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在湖南得到了越来越多支持。特别是1980年石门县夹山及周围地区发现的许多有关奉天玉和尚的文物,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石门县对奉天玉和尚墓进行重修,改名“闯王陵”。
一个李自成,三处“闯王陵”,谁是真假?一时间,“李自成归宿”成为学界热门话题。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多次专门召开学术研讨会。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启动了一个课题组,攻克李自成归宿问题。可由于参与者观点不一,时至今日,仍在争论。
张显清说,由于不断有新发现,研究还在继续,李自成归宿问题,目前结案还为时过早,在三种流行观点中,尽管湖南石门夹山说因资料丰富,有文物、传说相互印证而可能性较大,但也不能就此结案。
历史名人“争夺战”中出现的庸俗化倾向令学者担心
“新说增多是件好事,越研究会越清楚,有利于学术的推动。”龙西斌说。张显清也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种争夺是人们热爱历史文化的表现,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加。”
因此,李自成归宿问题研究应该引向何处,被许多学者所关心。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田澍指出:“李自成归宿研究,就不能总依靠史学的方法去突破,应该向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拓展。”倒是一个很好建议。
由于能扩大地方影响,带来经济利益,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成为当今许多地方的争夺对象,这本无可厚非,可目前出现的庸俗化倾向却使学者担心。
张显清指出,历史问题,必须客观负责,不能夸大其词。史学界多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地方政府却可以轻松下结论,这种趋势蔓延,势必会造成历史人物、事件的混乱,在潜移默化中,让后人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