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我们 穆老 我心中的记者大师―新华社记者忆穆青(图)
我心目中的记者大师――穆青,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两年。 2003年10月11日,我正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突然传来穆青于11日3时20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的噩耗,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来。
我是含着眼泪听完这条消息的。穆青走了,走得那样匆忙,这不仅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者,也使我失去了一位崇拜的记者大师。
此时此刻,我不知怎么来表达对穆青的怀念与悲痛之情。
当时我正在编著《我与新闻三十年》的丛书,并收集了多年来我与穆青合影的10多张照片准备作为图书的插页,却想不到竟成了绝版的珍藏。于是,我找出了一张1992年夏我与穆青站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照片,将它捧在手里,凝视良久,深深地向穆青三鞠躬,泪水滚滚而下。
穆青在他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当记者、做人、为官,在新华社都是有口皆碑,在社外也都是倍受称赞。
穆青从1959年10月起担任新华社副社长,1982年4月至1992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6年和2001年两次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名誉主席,他是中共第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5年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代表,中共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仅管在穆青头上的光环很多,但新华人对他的敬称却是:穆老,或老头、老头子,我喜欢称他穆老,人们称呼他社长的却很少,他也很习惯人们这种零距离的称呼。
穆老来青岛的次数是比较多的,自我1986年2月从新华社青海分社调到青岛支社工作以来,他至少来过青岛六七次,这是因为在青岛八大关的荣成路有新华社青岛休养所,有时总社安排他来青岛短期休养,而且他又对我们青岛支社的报道工作很关心,我作为支社的副社长和社长曾多次见到他,并聆听和亲受他的言传身教,受益多多,终生不忘。
我崇敬穆老,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是在崇敬他为新华社向强大的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迈进中的献身精神的同时,更崇敬他用自己那支不同寻常的笔写了一批不同凡响的英雄人物的实干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等这些具有震撼力的传世之作,教育了几代人,令记者们仰慕追崇。
在我与穆老的多次接触中,我从中得知了他的一些新闻名作采写的内幕。据穆老讲,1965年12月,他和冯健、周原等同志到河南兰考采访时,了解到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心灵被震撼。
当时我国刚刚走出经济困难时期,但经济仍需进一步发展,党和人民都希望有无数献身的好干部身先士卒,焦裕禄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一些新闻单位和通讯员虽然此前已经作过一些报道,但穆老等人认为,焦裕禄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他们要把焦裕禄介绍到全国去。
焦裕禄有句从政的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馒没味道。这句话也成为穆老采访写作焦裕禄事迹的一条原则。他们深入采访,沿着当年焦裕禄走过的路寻访,挖掘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七易其稿,写出了极具震撼力的《县委书记的榜样》长篇通讯,成为至今还在影响人们的历史性新闻力作。
那时我已高中毕业参加工作,非常钟爱新闻事业,不仅人生确立了争取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的目标,也发表过一些稿件在脚踏实地的努力着,我不知读过多少遍这篇名作,而且发誓有朝一日也要写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报道。
时隔21年,我才圆了这个梦。我从事新华社记者工作30年,写过不少人物通讯,而我最满意的还是1996年8月12日由新华社播发通稿、13日由《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纸登载的我与别人合作的8000多字长篇通讯《好支书王廷江》。
在采写这篇通讯的过程中,我们从穆老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继承了他的精神,所以成功了。
新闻先声夺人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而后声夺人靠强音也会产生同样效果。1985年我参与写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的事迹报道时,前后经过了一年多时间,尤其是在先前已有人写过不少新闻报道的情况下,我和刘广军等像穆老那样,深入实际,扎实采访,不吃别人嚼过的馒,重新挖掘,取粗存精,先是在《半月谈》上发表了《总书记与村支书》报道,又五易其稿写出了《好支书王廷江》新华社通稿,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我问过穆老,为什么他能写出那么多震憾人心的典型人物,他说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首先是共产党员,其次是新闻记者;二是匆忘人民,责任在肩。
只要记者有党性原则,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贴近群众,就会有写不完的好典型。 一次,青岛一家企业得知穆老来到青岛,就通过我邀请穆老到工厂参观,搞宣传的同志还私下透露了想让穆老关注他们企业报道的事,要是亲笔写篇报道就好了,他们在交谈中也流露了这种想法。
穆老谦虚地对他们说,他过去关注农村典型人物的报道比较多,工业方面的报道比较少。穆老当场向企业推荐我们说,青岛支社的记者力量比较强,像张荣大也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他要求我们多到青岛名牌企业跑跑,多采写有影响力的报道。
多年来,我按照穆老的要求,在报道青岛名牌战略和名牌企业中,发表的稿件有300多篇。 新华社青岛休养所地处八大关风景区的荣成路,与水天一色的第一下海水浴场仅一路之隔。
一天下午,我们陪穆老从荣成路到第一海水浴场散步,但过马路时,车水马龙,让人胆颤心惊。穆老感概地说,前些年这里汽车少,人们能自由过马路,现在车辆大增,说明城市发展交通发展了,但要以人为本,跟上安全措施,解除过往行人的安全担忧,城市交通发展才是良型循环。
我们通过一些场合反映了这种意见。这几年,青岛实施了科学施划道路,在路口都加强了安全标示,增添了过路行人触摸式红绿灯信号,让安全操在行人手中。
去年,中央单位组织多家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了青岛交通文明“三让”的典型经验,我参与采写了《同行在平安大道上》的报道,受到好评。 我看过穆青最后的一篇长篇报道是1991年底他在珠海三角洲考察一个月后写出的《风帆起珠海》。
之后,穆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闻和艺术摄影中。从20世纪80年代,他就提倡“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报道观,他不顾年事已高,拿起相机走天涯,在繁华都市、偏僻乡村、草原大漠、高山峻岭,都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那一张张出手不凡的照片,汇成《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选》,也像他的文字新闻作品一样,气势磅礴,扣人心弦,让人们一饱眼福。
1999年4月,穆老又一次来到青岛,他这次拿着相机,要去拍崂山,我们陪他来到崂山北线的仰口风景区,这里主要游览点有太平宫、白龙洞、犹龙洞、白云洞等道教人文景观,上苑山、狮子峰、将军崮、中山崮、二仙山、钻子崮、觅天洞等山峰风光及仰口湾、雕龙矶、峰山岬角等海湾自然风光,别有洞天。
穆老此次登崂山仰口,是为了在青岛举办摄影展增添几张照片。
他拍照片的投入和认真,不亚于他的文字报道。上山的路,石级时陡时窄,年轻人爬起来也要走一段歇一段,而穆老此时已是78岁高龄,他不用人挽扶,走了五六里山路,上到一个山顶,仔细地选角度,端着长镜头相机扫视,选择最理想画面。
当我看到站在风中的岩石上聚精会神地拍照片,对穆老的敬慕之情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1999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青岛展成功展出,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人们不仅赞扬他的新闻报道出众,也称赞他的新闻和艺术照片奇妙。
穆老让我敬慕的地方不胜枚举,但我和别人都有一个共识,他的平易近人,体贴部下,不摆官架子,谦和,更显示穆老的大家风范。
穆老曾和我说过,他写过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任羊成这些英雄人物之后,和一些报道对象以及他们的后代像亲戚一样走动。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委书记焦跃进每次到北京必到穆老家看望,带来许多农村和家乡的信息,那是穆老开心的事;已谢世10多年的“老坚决”,生前曾派人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从千里之外送来两株樱桃树苗,这两棵树已经在新华社生根发芽;而摆在穆老办公桌上的吴吉昌的塑像,更是与他相伴。
像我这样长期在一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所感受到穆老的关心爱护,就是穆老每次到青岛,我们都能从穆老身上实实在在地分享新闻快乐和长者风范。
资料图:穆青同志与原山东分社副社长顾建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