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打郭松林】郭松龄和张作霖打了多久?
张氏父子的充分信任和格外看重,使得郭松龄开始信心膨胀,在张学良所辖军中,名义上张学良享有最高军事指挥权,但实际上军中大小事务,却都交于郭松龄打理。
核心提示:在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方面转向了已经岌岌可危的张作霖,张作霖就啥条件都答应。
凤凰卫视3月1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25年11月,掌握奉天精锐部队的郭松龄在河北滦州突然宣布倒戈反奉,并且在短短数日之内,马上进占了锦州,直逼奉天。郭松龄的突然造反如同是晴天霹雳,打得张作霖有点措手不及,此时的沈阳已经没有部队了,而吉林第十五师张作相部虽然占据山海关,但是只属于后方的守备部队,战斗力是有限的,而黑龙江省吴俊升的两个骑兵旅也没有多大的战斗力,可谓是鞭长莫及。一时之间,奉张政权岌岌可危。
解说:大帅府接到郭松龄起兵的消息,仅仅过了几天,11月28日,郭军就攻占山海关,随即,郭松龄将司令部移驻山海关,将部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五天之后,张作霖布置在山海关附近的奉军联合部队在连山遭到重挫,之后郭军攻克锦州,直指奉天。
毕万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这个时期奉系的主力部队,或者说精锐部队,全在京彧驻军这部分里边,也就是说都掌握在郭松龄的手里。
曲香昆(张氏府博物馆副馆长):装备最好,士气最旺,也最善打,那么整个奉天没有什么军队,就一个警卫部队,就是卫队,然后还有四个补充团,奉天几乎没有什么军队,然后再就是吉林的、黑龙江的,有些这个张作相的部队,完了吴俊升的部队。那么就是整个东三省凑来凑去才能凑出三万人来,而郭松龄有七万大军,你想一想,对他来说,要是打到奉天,那指日可待。
解说:在奉系所有人的眼中,张作霖身边最为倚重的有三个人,其中经世治国的人物是王永江、智囊人物是有小诸葛之称的杨宇霆,而军事指挥人物就是郭鬼子郭松龄。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出生于盛京东郊渔樵寨村。
2011年4月,一个略带寒意的日子,摄制组一行随郭松龄研究者杨景华先生,探访曾是郭松龄邻居的赵保环老人。
杨景华:老爷子好,老爷子状态不错啊,还干活呢。
解说:赵保环今年已经九十岁高龄,在老人一些零星的记忆片段里,郭鬼子的外号似乎比郭松龄显得更为真实。
赵保环(渔樵寨村民):我在这里住六十五年了,他小时候老到这里玩儿,他不是一般人,我爸没少说,那时候他是给人家做活儿出身,穷,一看他待不了了,他就去当兵去了。
解说:如同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这里没有因为出了郭松龄这么一个人物,而变得不同。人们对郭松龄的一些事也是知之甚少。
渔樵寨村民:会谱的时候,当着老百姓说我再回沈阳的时候,我回来给你们这儿建所中学,后期他没成事,这就拉倒了。
解说:二十世纪新千年的时候,日俄在黑土地上的炮火,迫使郭松龄中断了学业,或许正是两个贪婪的强盗之间的厮杀,以及满清的积弱,民众的苦难,和高悬麻木的头颅,坚定了他从军习武,保家护国的决心。1905年,他投身到了奉天省城的陆军速成学堂,从那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郭松龄真正崛起是在1919年2月,这一年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被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至此,他同张作霖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由于当时张学良也在讲武堂学习,所以,陆军讲武堂也成为了郭松龄和张学良两人相识,以至于成为莫逆的起点。张学良后来曾这样评述他与郭松龄关系的开始。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已用之意。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担任巡阅使署卫队旅长时,便向张作霖推荐郭松龄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这是郭松龄受到张学良信任和垂青的开始,这一年是1920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的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郭松龄充当先锋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团的兵力击溃了皖军的两个旅,同年10月,郭松龄随张学良到吉林一面坡、密山、珲春等地剿匪,整个作战计划都是由他制定,并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亲率团队进攻,迅速评定匪患。
胡玉海(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这个让他奉天的军界,刮目相看,大家心里清楚,张学良是一把手,但实际指挥者是郭松龄,这能不让张作霖刮目相看吗?就说他儿子选这个人还不错嘛。
解说:郭松龄在奉军中声名鹊起,也更加受到张学良的信任。而一心希望小六子能继承自己衣钵的张作霖,对尽心尽力辅佐张学良的郭松龄,也因此格外看重。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郭松龄就从一个小小的军校教官,一跃成为奉系集团的核心人物。
曲香昆:从大帅的角度对这个组合是看好的。从张学良的角度,我找到一个和我一起干事业的人。从郭松龄的角度,我可以辅佐张学良做一番事业的人。
徐彻(《张作霖传》作者):所以郭松龄就握有了奉系军阀的,就是张作霖部队的主要的精干部队,都他率领的。
解说:张氏父子的充分信任和格外看重,使得郭松龄开始信心膨胀,在张学良所辖军中,名义上张学良享有最高军事指挥权,但实际上军中大小事务,却都交于郭松龄打理,这固然是与张学良的充分信任与放手有关,但其背后也有郭松龄权力控制欲的影子。
在军中,郭松龄对下属军官的任免,有着绝对的权力,当时奉军中流传,只要求到郭的一张纸条就可以升官。曲香昆:张学良对郭松龄比对他的父亲还好,人人羡慕,人人嫉妒,为什么呢?张作霖自己说,你张学良,小六子,你对郭松龄比对你爹我都好,你除了老婆不能让他睡以外,你什么都能给他。
解说: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共事与合作,为奉系集团内部众多人士羡慕的同时,也为外人津津乐道,时人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一般人都认为郭松龄是张学良的灵魂,张学良自己也曾经公开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陈晓楠:对于张氏父子的重用,郭松龄心知肚明,1925年11月28日,也就是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之后的第七天,他在河北滦州《晨报》上,发表了《致张学良信》,信中关于这点,其实说得也很明白,他说:汉卿军长钧鉴,松龄自受知遇,以至今日,一身所有,皆公所赐。
虽然郭松龄从心底感谢张学良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但是,他却不知,正是这种信任,也使得他自己性格当中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的弱点很快地暴露了,随着职位的升迁,他不仅权力控制欲越来越炽烈,而且对张氏父子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地加剧,最终,这股怒气以造反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陈晓楠:1925年8月,张作霖的势力虽然有了戏剧性的扩展,但是在奉系内部,士官派和陆大派,老派和新派,文官派与武将派之间的分歧矛盾都在不断地加剧,其中呢,尤以士官派和陆大派的纷争最为激烈,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和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一样都是主张要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而杨宇霆呢,倚仗张作霖的信任,极力主张就是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俨然成为了张作霖称霸中原的最得力的助手,也正因为如此,这两个派系的矛盾焦点最终集中在了郭松龄和杨宇霆身上。
解说:在奉军中,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人尽皆知,由于才干相当且都是奉系的老人,两人在军中均有相当的威信和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都得到了高层领导人的宠信,前者是少帅的恩师,而后者则是老帅身边倚重的亲信,也正是这种旗鼓相当的背景,使得二人历来不合,为政权夺势,几达势不两立,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杨景华(张氏帅府博物馆原馆长):他俩这两派之间,郭松龄是掌握实权的,掌握实力的,杨宇霆是掌握计谋的。
曲香昆:杨宇霆觉得什么呢,我给大帅出了很多主意,大帅才会有今天,对不,奉系会一步一步壮大发展,我应该怎么怎么样。郭松龄会觉得什么呢,我们冲锋在前,我们不能享受在后啊,不满呐。
徐彻: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个,也有一个地盘之争,掌握部队多少,还有地盘之争。
曲香昆:一到人事调配的时候就矛盾出现,一到人事调配的时候就出现,因为调配跟杨宇霆有关呐,跟郭松龄没有关。
解说:直奉第二次战争,掌管军火的杨宇霆就曾有意刁难郭松龄,他迟迟给前线的郭松龄调配军火,这使得郭军在前线的战事一度受困。后来就连张学良都感叹,事事受杨的刁难。直奉二战结束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由于在此次胜利之战中,郭松龄居功至伟,因此张作霖预定由姜登选去接管江苏,郭松龄去接管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这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个空。
张友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松龄就跟张学良说,我倒霉啊。他说你怎么倒霉啊。我给你当部下的,你看看这仗都是我们打的,我有啥,我啥也没有,是不是,这个你是少帅啊,我算什么东西啊,就是你是你父亲的人,我算什么东西,我倒霉,我不该当你的部下。
当时张学良听了这个情绪就不对,然后就跟他父亲上条件,打电话。他爸爸说他,你想当督军啊,他说我不想当督军,我要不当督军,叫郭松龄当督军,当直隶总督,当直隶总督把谁谁换下去。
解说:郭松龄本属于志大谋深,不甘位居于人下之人,此次功高却未获赏,心中大为不满,这或多或少成为郭松龄后来倒戈的原因之一。
陈晓楠: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前往日本观秋操的时候,适逢浙奉战争爆发,杨宇霆被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赶出了江苏,不出十天,奉军也被赶出了苏皖两省,情急之下,郭松龄被张作霖从日本急招回了奉天,而次日,张作霖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决定由姜登选、张宗昌攻徐州对付孙传芳,派张学良、郭松龄协同李景林专打冯玉祥的国民军,任命杨宇霆为总参谋长部署军事,准备夺回失去的地盘。
解说:对于这样的安排,郭松龄显然心存不满,不仅因为在日本观秋操期间已通过国民军的代表韩复榘与冯玉祥取得联系,订立了同盟关系,更主要的是还因为即使是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不说自己统辖的奉军会有较大的损失,而且胜利最大的获益者并不是他,而是从江苏退败回来的杨宇霆。
利益分配引发的不满加上对张作霖本人的失望,使得郭松龄最终起了倒戈之心。这一次,他借着治病为由,住进了天津的意大利医院,在消极应付的同时,开始瞒着张学良秘密筹划起兵之事。
曲香昆:郭松龄的办法就是我住院,我养病,这样就可以推迟,来准备嘛,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觉得需要做好这个反奉的准备。我们看到了他要跟冯玉祥要建立密约,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没有后勤补养,他就手中就有一支军队,所以他也需要别人策应他。第二件事,他似乎是想做张学良的工作,跟他一起来做。
解说:11月12日,张学良去医院看望郭松龄,郭松龄向张学良抱怨他心中的不满,同时传达出一个信号,就是不会再去充当炮头帮别人打地盘。
徐彻:郭松龄已经和张学良说了,大致的意思是这样,说是,上将军脑筋太旧,受群小包围,恐已,就是恐怕已经无法挽救。那就是说张作霖不行了,建议他做东北最高的这个统治者,做什么呢,就是父让子继,父让子继,他自己是反父不反子,他这个话说出来之后吧,当时张学良就是感到这个非常地震惊,但是张学良当时没有表示,也没有表示反对,没吱声,完了当夜就坐京奉天路呢,就回来了。
陈晓楠:有后人分析说,张学良之所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对郭松龄太过信任了,一点儿都没有想到他真的会起兵造反。就在11月22日,张作霖突然电召郭松龄回沈阳,这时候,郭松龄以为自己暗中的一些行动被察觉了,所以当即决定行动,倒戈拉开了帷幕。
就在这天晚上,郭松龄发出了通电,以伐不义,兴正义的旗号明确提出清君侧,并且呢,要求张作霖下野,推张学良继承大任。第二天一大早,郭松龄率领司令部人员和卫队乘专列火车东上到雷庄车站之后,又转去了滦州,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之后,正式宣布,班师回奉。
解说:滦县新建的古城一派祥和,把十六年前,郭松龄就是在此处,一个废弃的火柴厂楼上,宣布倒戈反奉的,只是今天的这里,再也找不到半点历史的踪迹。
郭松龄举兵反张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帅府,消息传来,张作霖又惊又怒,平时恩宠,信任有加的得力干将郭松龄,此时造反,令他万万没有想到。
杨景华:他就不相信郭松龄能反,因为郭松龄来的时候,这时候用张作霖说的像要饭叫花子似的,带俩茶杯,还一个没把的,这事都我答应郭松龄,就是郭松龄当了军长,当了军长,这都我一手提拔的,把能反我,我怎么那么不信呢,他坚决不信。
赵杰(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这一问题提出来之后,晴天霹雳啊,各方面都有啊,《盛京日报》就报道,标题就是《崛起的郭松龄》就说政变。
解说:由于郭松龄假以少帅的名义挥师倒戈,使得张作霖初时误以为张学良是和郭松龄一同密谋反对自己,逼自己下台,因此大骂张学良,是在学唐太宗李世民逼老子下台。为了洗清自己,也为了挽回局势,11月26日,就在郭军大举向奉天进发之际,张学良星夜出发,专程乘镇海号炮舰目前到达秦皇岛,电邀郭松龄面谈,做最后的努力。
然而郭松龄却决绝地不与张学良见面,甚至不接张学良打给他的电话,无奈之下,张学良写信给郭松龄,幻想借此使郭松龄幡然醒悟,甚至还说只要郭松龄停战,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杨景华:郭松龄就是身体有毛病,不生育,就用老百姓的话,那叫绝户了。郭松龄就在前线,在天津的时候总生病,生病以后他讲算了吧,我不生育了,就郭松龄自己说我这身体状态不那么好,我最后决心一死,我就扑腾一把吧。
解说:由此郭松龄反奉决心已不可动摇,为了表明心迹,他杀了途经滦州的奉军主将宿敌杨宇霆的左膀右臂姜登选,随后陈兵北上,求见不成的张学良发现,郭态度坚决,已无回旋余地,劝说无果之下,乘军舰返回大连。
11月30日,郭松龄将司令部移驻山海关,将部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郭松龄不再盗用张学良的名号,同时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通电,电告全国随即率部队出关。张作霖也在同一日正式发布讨伐令,命令张作相、张学良在连山一带迎战。
然而连山一战奉军主力部队全线溃败,郭军长驱直入,两日后攻陷锦州,兵锋直逼奉天。战事传来,张作霖顿感大势已去,他开始做起最坏的准备,逃离奉天,向东撤离。张作霖一边安排部队布防,一边收拾家产,并向日本人请求保护自己的财产、家人的安全以及提供火车运输的方便。
此时的沈阳城内已是风声鹤唳,达官贵人们也开始忙着收拾自己的细软准备出逃,据1925年在奉天省长公署任书记员的王翔瞵在《奉郭战争见闻琐记》中回忆,12月5日至10日,特别是七八九这三天,是这一行动的最高峰,从大小西门通往日站的马路上,真个车水马龙,终日通宵,络绎不绝。
张作霖甚至令副官购入汽油十余车,及引火木柴等布满楼房前后,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况紧急,准备逃跑时付之一炬。情势逼迫之下,张作霖再次准备下野,省长王永江按着张作霖的意思,召集省城各法团负责人开会。政治好比唱戏,老帅和我们唱得不好,当然可以下台,郭松龄要唱,我们可以变为看戏的,你们可以去欢迎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形势却在此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左右这场戏剧性转折的力量,就是一直在密切关注东北局势的日本关东军。其实早在郭松龄通电反奉开始之时,日本方面就给予了击极大关注,这场足以彻底打破东北,乃至中国政局的变故,使得日本方面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
因此日本方面虽然明里打着,严守中立,不干涉的幌子,暗地里却在第一时间与郭松龄接触,他希望郭松龄日后能与日本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其交换条件是日本将以关东军之力,帮助郭松龄快速解决东北的问题,只是这个要求被郭松龄断然拒绝了。
王春林(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博士):郭松龄这个人是比较刚直,个性比较强,他本身因为他是那种比较爱国的,所以他对这种要跟日本谈条件,说是要给他们一些什么好处,对这种事是很反感的,所以他一口就回绝了,他不会说是跟他们有一些政治交易。
解说:在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方面转向了已经岌岌可危的张作霖。
杨景华:张作霖一看,这时候日本和郭松龄谈了五次,没谈成。这半拉同时就找张作霖谈,张作霖就啥条件都答应,日本就表示过南满铁道,不是说不准超过二十里,在二十里内就不行,就提这话,提这个要求,这个要求对郭松龄限制了,对张作霖根本没限制,就等于支持张作霖了。
解说:关东军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让张作霖如同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危难之下,他几乎答应了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全部条件,包括日本人觊觎已久的增筑铁路线,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最终这场胜负已经几见分晓的战事,发生惊天逆转。
经过重新调整后的奉军,与1925年12月22日,在巨流河大败郭松龄部。两天后的12月24日下午,向新民县方向逃亡的郭松龄夫妇,被奉军追击,并从一农户家中的菜窖里被搜捕了出来,第二天郭氏夫妇被其死敌杨宇霆下令处决,轰动一时的郭军反奉因此功败垂成。
沈阳东郊的渔樵寨,郭松龄的家乡,八十六年前兵败后,郭松龄的家人已经逃离了这里,曾经有机会改写历史的他,最终却被历史改写了。
陈晓楠:晚年的张学良在台湾和老朋友谈到此事的时候还曾经这样说,他说,如果那一次郭松龄反奉成功,那么,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可能也就没有九一八事变,当然,历史并不能假设,张作霖并没有从郭松龄的反奉事件当中吸取教训,反而加快了他再一次问鼎中原的计划。
他以冯玉祥帮助郭松龄反奉为由,联合吴佩孚和阎锡山讨伐冯玉祥,而南口一战胜利之后,冯玉祥退回了西北,奉军控制了京津地区。1926年底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很是威风地再一次开进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