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年轻 奚美娟委员:以“在场感”讲好中国故事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用文艺作品留下伟大时代进程中最真实的信息,这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讲述时代故事需要'在场感';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应该讲好中国老百

“用文艺作品留下伟大时代进程中最真实的信息,这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讲述时代故事需要‘在场感’;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应该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她始终关心的“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生活”这一课题,分享了她的感受。

与荧幕上她塑造的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不同,全国两会现场的奚美娟,一身素雅、恬淡温婉,时而认真聆听发言,时而在她厚厚的笔记本上做着记录。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如今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转换了,但奚美娟关注的话题始终离不开文化。

对于文艺创作,奚美娟始终呼吁要关注现实题材,在 《儿女情长》《法官妈妈》 《红色康乃馨》 《老有所依》 等现实题材剧作中,她身体力行地演绎着平凡生活的千姿百态。这也与她本人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头。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代发生着巨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也值得被记录下来。”

采访中,奚美娟屡次提到“在场感”。“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国防、航天、科技等领域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对这一代文艺工作者而言,讲述这样的时代故事是感同身受的,作品真实与否也会及时得到老百姓的检验,这种互动既有助于提升创作,也会留下最真实的时代故事。”她认为,文艺创作在这方面还存在缺位:“与时俱进、体现现实关怀的作品仍显不足。”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当前的热点,但传统与关注现实题材并不矛盾。只有经过了千百年时间考验而在当今依然产生魅力与影响的传统,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传统。传承传统更需要有现代意义的阐释。”奚美娟表示,现实题材作品真实反映当下时代发展,如果作品足够好,经过时间的检验,也会在今后被冠以“传统”和“优秀”。

“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的,因此不能把传统文化与当下割裂开来。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锻造千锤百炼的经典,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奚美娟对如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文化创作方面如何与之相匹配?“我又要提‘在场感’。比如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一些复杂的新型金融案件中,我们的司法人员是如何与高智商罪犯对峙博弈的? 像这样有时代气息、上海特征的生活素材有很多,文艺创作不妨从中找找灵感,并在‘高于生活’上做得更好。”奚美娟给出建议。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焕发影视产业新活力,人才与优秀作品缺一不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适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招生,作为表演系首席教授的奚美娟也对如何培养新生代人才提出了见解。在她看来,一个合格的演员除了专业过硬,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艺术人才的培养、成长规律没有变,我们的理念是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打好基础,坚持小班制教学,除专业课,文学、戏剧理论、英文等都是必修课。”她说。

谈及演员的自我修养,奚美娟认为,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仍是关注现实生活。“我们教学组不断告诫学生‘你们未来的工作是通过表演和作品塑造人’,因此必须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好演员不应该和社会有隔阂。”

她表示,不管影视制作的大环境如何变化,创作者和演员体验生活必不可少,体验生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阅读现实题材小说。这种积累随时都会用在艺术创作中。像上述新型金融案件,我就曾旁听过审讯,也去监狱采访过罪犯。我们愿意付出努力,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奚美娟由衷地说。 (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