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存与苏文茂的不和 配合默契的苏文茂、马志存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四十年代初期,天津南市"久春堂"药店有个学徒,看模样儿挺招人喜欢,年纪才十三岁,北京人,说话语言很甜.学徒除了站柜台.学着称药包药外,还要跑街取货.买东西.帮厨.送饭.整天闲不住.每晚躺在床铺上,不由得伸懒腰,打哈欠……累是真累,可一想到白天站柜台时听到的相声节目,他不禁"噗哧"暗笑,默想过一阵后又念叨着:"相声啊,相声!你可真好,白天我听着不觉累,夜晚还能帮着我稳定心神,增强生活信心.人活着总得有个奔头儿,我要能学说相声该有多好啊!&quo

       四十年代初期,天津南市"久春堂"药店有个学徒,看模样儿挺招人喜欢,年纪才十三岁,北京人,说话语言很甜。学徒除了站柜台、学着称药包药外,还要跑街取货、买东西、帮厨、送饭、整天闲不住。

每晚躺在床铺上,不由得伸懒腰,打哈欠……累是真累,可一想到白天站柜台时听到的相声节目,他不禁"噗哧"暗笑,默想过一阵后又念叨着:"相声啊,相声!

你可真好,白天我听着不觉累,夜晚还能帮着我稳定心神,增强生活信心。人活着总得有个奔头儿,我要能学说相声该有多好啊!" --这位迷恋相声的小学徒,就是苏文茂。 一        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苏文茂,这位相声酷爱者不仅实现了夙愿,成为一位全国闻名的相声演员,而且创造了文而不温、谐而不俗、蹙而能谐、雅而不谑的独特风格。

被曲艺评论家誉为"在艺术上表现细腻而婉丽,在性格塑造上深刻而蕴籍……"他厌恶旧相声表演那油腔滑调的江湖气,直眉瞪眼、尖酸刻薄的世俗气和那种以自我丑化为能事的呆痴气;做到持重稳健,雅俗共赏,提高了相声的格调。

经他整理上演的传统相声《批三国》、《论捧逗》、《文章会》等风行全国。其优异之处是能于自嘲中体现演员自身的文化修养,重在喜剧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其相声艺术与他幼年崇敬的常宝堃(小蘑菇)相比较,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家境贫寒的苏文茂,四十年代初由京来津谋生,投亲代荐到药店做工,过着清苦的日子,穷孩子的前途只能是靠力气挣饭吃,出师后能当个老实的店员养家糊口也就够了,爱说相声已属遐想,想拜杰出的名艺人"小蘑菇"为师,在当时真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了!

然而由于志者坚忍不拔,自能无坚不摧。

幸好他身边也有相声爱好者,药店的大师兄很支持他,尽量给予方便,是他能在完成本职杂务后抽身离店,站立于天津南市华安街电台门前,静待他所倾慕的"尊神"下降,一次两次交臂而失,三次、四次还是望着常、赵乘车远去的背影叹息,怎样面陈苦衷呢?终于有一次,当这二位衣着华丽、踌躇满志的名艺人走出电台大院时,不待人力车夫上前,他就健步迎上去深鞠一躬:"常先生、赵先生,你们辛苦了!

我最爱听您二位的相声,听得我都入迷了,很想学说相声,我愿意拜常先生为师,不知道您可愿意收我这个苦孩子……"他一口气说出了以上的话,字字清晰入耳,句句动人心弦,常、赵不由得点头。

历经苦难折磨的"小蘑菇"颇知生活的艰辛,顿生怜爱之情。

他端详着这个衣着朴素、面容清癯的少年,深情地说:"为啥要这样?我可不敢当。我今年才二十二岁,怎好收徒弟?"尽管这位早熟的艺术家说的情真意切,小文茂还是觉得自己碰了个软钉子,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半晌无语,只是一身体挡住了常、赵的去路,急得宝堃拉住他的手说:"小弟弟,你放我们赶场去吧!

"倒是赵佩茹旁观者清,喜悦的敲起了"边鼓":"这孩子够材料,他诚心要拜你,还是收下他吧!"宝堃微蹙了一下眉峰,情浓意切地问:"你不上学了,是吧?"好眼力,孩子委屈地说:"就上过一年私塾。

""现在在哪儿做事?""在久春堂药店学徒。""满师了吗?""还差一半。""嗯,这得跟你们掌柜的商量好了。再说,相声这行有难处,得'无不知,百行通'。

你到这儿得重新学徒,你受得了这个罪吗?常言说'生行莫入,熟行莫出',你还是好好想想吧!""我想好了,甭管多大苦处我都认了,一定要跟您学相声。""这……那你明天晚上到庆云戏院找我去吧!

""哎。"        当时,以常宝堃、陈亚南为领衔演出的"兄弟剧团"正在南市庆云剧院上演杂耍和笑剧。他们上演的《前台与后台》、《孝子》、《英莲被害记》、《断肠歌声》等,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常、赵除日夜两场上演相声节目,还主演压台笑剧。苏文茂去的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