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旅途中——记江西画家张志安
张志安先生突然于5月20日仙逝,这对所有敬仰他的人来说都是噩耗。当得知张先生病故的消息时,他的追悼会已开完了。我为没能参加先生的追悼会、瞻仰先生的遗容、送先生一程而感到遗憾!
张志安1930年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1955年毕业于鲁迅文艺学院,先后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现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曾担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副会长等,出版诗文、书画集数十余种。
认识张志安已有三十多年了。当时他在宜兴陶瓷工业学校任美术系主任,而我正为高考做准备。去他处借石膏像,第一次见他,不免有些拘谨。他身材高大,身着蓝布中山装,精神俊朗、儒雅非凡。得知我的来意后,他便爽快地答应了,并教了我一些画石膏像的要领。
1980年,我从“知青”转为文化干部,在丁蜀镇文化馆做美工,向他求教的机会更多了。当时,为工作需要,我放弃了学油画而改学中国画。每当我在绘画上碰到瓶颈时,他总是给予我指导与鼓励。当时,我每年都负责组织举办一次“迎春画展”,时常邀他创作参展。他总是有求必应,而且还把学校师生的优秀作品拿来奉展,以飨市民。
1981年,为了促进“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的陶瓷艺术交流,张志安精心策划了一次交流展。
他把宜兴这里的事情都弄好后,又去景德镇安排。当时我和丁山文化馆的馆长谈汉祥老师负责筹备工作。用装裱机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后,作品的运输又成了一个问题。当时,宜兴和景德镇之间的交通只能是先乘公共汽车去杭州再改乘火车。
近二百件装裱的作品,体积都很大,有的甚至两米多长,既要保证作品的安全,又不能损坏,用什么办法能顺利运到景德镇呢?最后还是张志安想出了办法。他用大筐做了两个背褡,背着这批油画步行到汽车站托运、坐车;到杭州后,又背着它们到火车站托运、坐车。当时,他已五十多岁了,还这般辛劳。他这种为公益事业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精神,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张志安豁达爽朗、不入俗套、不图享受,一生没参加过几次宴席。
他勤俭质朴,常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一生不知骑坏过多少辆自行车。以他的声望、身价,出门由小车接送都不过分。可他不在乎这些,年复一年,直到仙逝前数月,还在用被他称为“最好的锻炼工具”的自行车。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他慈祥、和蔼的面庞和身穿洗白了的中山装,手推那辆车身晃当而铃不响的自行车前行的情景……
张志安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
他从不把自己的画当做赚钱的工具。他总说:“画画是玩玩的东西,跟钱没关系。”大凡有人向他求画,他总是说:“拿去玩吧。”有一次,一个裱画店的师傅把他的画裱坏了,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这位师傅,反而还安慰说:“裱坏了,我可以重画,你不要放在心里。下次注意别把别人的搞坏了。”他多么宽容啊!
张志安饱读诗书,却从不以“学者”自居。
他常说:“我为人随意,做诗也随意,画画也随意,写文章也随意。”然而,他的“随意”却把人生的风雨历程全都汇聚到他的诗、文、画里。他的画以小品为主,寓意诙谐,哲理清新。说是小品,但小中见大、张力无限。他擅画公鸡。创作中,他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到不能再简的笔墨画出公鸡的神采。其画内容简洁、用笔率性、物象生动。再加上他那蕴涵深意的题款,画面就更让人深思了。
我收藏了张志安的数幅画,时不时会拿出来观赏一番。
他在一幅画上的题款“莫嫌世上多风雨,一生都在旅途中”让我感触尤深。这一题款不正是对他一生耕耘在美术教育园地、跋涉在艺术旅途上的真实写照吗?(文下二图均为张志安的国画作品,左者为《风和日丽》,右者为《慈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