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和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CyrusII ,公元前600或576年-前530或529年)继承阿契美尼德王国的国王后,公开反叛米底,在公元前550年消灭了米底,建立了波斯帝国。这个帝国的面积迅速扩张,巅峰时期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直到200年后,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版图面积才打破了这个世界纪录。
右图是居鲁士大帝时期的波斯帝国:全部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土耳其,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印度河流域等。
究其原因: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后称Cyrus the Great,即居鲁士大帝)发明了一套统治技术,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地方自治”或者“大统一,小自治”。例如,他在征服巴比伦后,派人担任巴比伦的“总督”,他自己则兼任“巴比伦国王”的头衔。这种办法,有些类似英国女王在加拿大和加拿大各个省兼任“元首”,同时,英国女王指定加拿大总督和加拿大各省的“总督”。这个创新很有效。
从波斯帝国开始,希腊人的历史记载,就比《圣经》更加详尽了。希腊人对波斯帝国的帝王们,都没有什么好评,但是对居鲁士大帝则例外:这位波斯帝国的开国皇帝采取的怀柔政策,得到历代的历史学家普遍的好评。
《亚历山大大帝在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前》(Alexander at the Tomb of Cyrus the Great)。作者Pierre-Henri de Valenciennes(1750-1819)。描述了亚历山大大帝祭扫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大帝陵墓的情景。
《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作者不详。
居鲁士大帝(前600或576年-前530年,在位约29-31年)即居鲁士二世,波斯帝国的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的第一位皇帝。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祖先是阿契美尼斯(Achaemenes),他在前705-前675年统治着叫做波斯(Persia)的王国,他的儿子Teispes把定都于埃兰(Elamite)。当时伊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强大的米底王国(Medes)的统治下。
居鲁士大帝在前559年登基,前550年灭亡了米底王国,统一了伊朗高原,前539年他又攻占了巴比伦,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
这些从阿契美尼斯到居鲁士大帝的历史是后来的皇帝大流士一世补写的。希腊人的记载则是个神话:阿契美尼斯的父亲是希腊英雄帕休斯(Perseus),母亲是埃塞俄比亚公主安德洛墨达(Andromeda),阿契美尼斯是宙斯的孙子。
这样一来,波斯帝国的历史,就有两种计算方式:
前705-前330=375年 (从阿契美尼斯算起)
前550-前330=220年 (从居鲁士大帝算起)
不管怎么说,波斯帝国,又称第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前550-前330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一个帝国,历经了200-400年之久。
波斯帝国当时占地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人口估计在5000万以上。居鲁士大统治疆域:西边到以色列,土耳其和达达尼尔海峡,东边到巴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南边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半岛和阿曼等地,北边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一带。波斯帝国的中心,位于现在的伊朗地区。
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对波斯帝国的统治者评价,不少都是负面的,唯一的例外是居鲁士大帝:仁慈宽容,创立了“大统一,小自治”模式,将50多个国家整合为一。
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大帝在出兵攻打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锡尔河(Syr Darya)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联盟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时,兵败被杀。历史记载:居鲁士大帝战败后,他的头被割下来,并被送给马萨格泰人的女王托米丽司(Tomyris)。所以,居鲁士大帝的坟墓实际上是一个“衣冠冢”。
但是没有任何历史学家耻笑居鲁士的死亡:南征北战一生,理应战死疆场的古代英雄。
这个陵墓现在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居鲁士大帝的“人权,政治,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思想,首先传播到希腊地区,得到希腊各个城邦国家的认同。在波斯帝国200年后被希腊人征服后,他的影响继续存在。
例如,希腊联军统帅亚历山大大帝,曾祭拜居鲁士的陵墓并下令修缮陵墓以示尊敬。又如,右图的文物现藏大英博物馆,称为“居鲁士圆柱”(Cyrus cylinder),1971年被联合国称为“宣示古代人权宣言之证明”的文物:居鲁士大帝善于“从事不流血的征服和传播征服后的宽容”。
例如,根据“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描述:前539年,居鲁士的大军围困了当时世界最富庶的巴比伦,但是没有攻城。在一个狂欢节的夜晚,波斯大军突然出现在巴比伦的城里:没有抵抗,也没有屠杀。原来,巴格达建立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城门下面的闸门封锁住了从河流进入巴格达的可能性。居鲁士查清了这些情报,趁着巴比伦节日之夜派出大军“从上游截断了河水”,使幼发拉底河的水位突然降低到“仅仅淹没小腿”的低水位。然后,波斯精兵趁着夜色,从河底钻过城门下面的闸门,进入了固若金汤的巴格达。高大坚固的巴比伦城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第二天,居鲁士大帝入城,废黜了巴比伦国王,释放了奴隶,宽恕了所有人。《圣经》记载:巴比伦国王囚禁的以色列人被居鲁士大帝放回到耶路撒冷,并且允许以色列人重建被巴比伦人摧毁的神庙(圣殿)。
希腊人,以色列人,波斯人都记录了居鲁士大帝的伟业和仁慈。
居鲁士大帝时代的巴比伦,作者不详。
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居鲁士大帝在位期间(前559-前530年)的波斯首都,宫殿遗址:Cyrus made me, I stand to testify(“居鲁士制作了我,我站在这里证明之”)。
《居鲁士的头被送给托米丽司女王》(The head of Cyrus brought to Queen Tomyris),作者鲁本斯。
《托米丽司把居鲁士的头颅放在盛满血的革囊里》(Tomyris Plunges the Head of the Dead Cyrus Into a Vessel of Blood),作者Alexander Zick(1845–1907)。
关于居鲁士的死,“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描述得更加绘声绘色,比司马迁的《史记》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里出现的一位女王,与以色列的莎美乐和埃及的艳后一样,成为西方艺术中永不凋谢的题材之一。据说,中亚有一个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的国家,“生活方式与服装都类似于斯基台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美丽的女王托米丽司(Tomyris),这个民族擅长骑马和射箭,经常南下侵扰。居鲁士的谋士建议:征服埃及之前,首先必须征服马萨革泰人,免除后顾之忧。于是,居鲁士首先给女王送去了一份“和亲”的建议,当然被女王拒绝了。“先礼后兵”,居鲁士名正言顺开始了一次远征:从伊朗出发,渡过了锡尔河(Syr Darya,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托米丽司女王要求居鲁士停止侵略,居鲁士不同意;托米丽司女王又要求双方约定时间和战场,堂堂正正的决战一场,居鲁士同意了。一开战,居鲁士的军队就大败而逃,托米丽司女王的儿子斯帕尔迦披西斯王子(Spargapises)率领凶悍的骑兵,占领了“仅有少数老弱病残把守”的波斯大本营:这里,堆满了食物和美酒。王子和他的骑兵队伍很快喝得酩酊大醉,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居鲁士的大军返身杀回,俘获了昏睡中的王子。
原来,居鲁士又一次进行了间谍战:他查明,马萨革泰人从来不喝酒,只喝奶。一旦喝酒必定大醉而丧失战斗力。所以,居鲁士先在军营里为王子的军队准备了大量的美酒,然后佯败,诱敌深入……活捉了王子,作为人质。本来,居鲁士可以开始和平谈判,兵不血刃地再次拿下一块属地。但是,意外发生了:王子酒醒以后羞愤难当,竟然自杀了。失去了儿子的女王狂怒了,她修书痛斥居鲁士毫无信用,发誓要让“嗜血的居鲁士喝够血”,让他的军队淹没在血海里,并且再次约定“堂堂正正的决战”。
实在没有什么台阶可下,居鲁士硬着头皮答应了“堂堂正正的决战”。
斯基台人(Scythian)是一个分布广泛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精于骑射,但是他们没有文字。希腊人记载的斯基台人分布区域从东欧到中亚和西亚。有人说匈奴可能就是斯基台人的一支。
女王和王子的悲剧,感动了很多斯基台人的游牧部落。一场空前残酷的战争在哈萨克斯坦腹地展开了,无数斯基台骑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大会战,居鲁士大帝遇到了“人生中最为残酷激烈的一场战役”。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没有人知道,互相杀戮进行了多少天。
双方完全杀红了眼,没有任何俘虏的纪录。
波斯远征军,几乎全部阵亡,连马革裹尸的机会也没有。
居鲁士也死了,后来他的陵墓是空的,只是一个“衣冠冢”。
女王胜利了。但是女王仍不解恨:她割下居鲁士的头,放进装满血的革囊,实践了让“嗜血的居鲁士喝够血”的誓言。后来,她每天都用居鲁士的头盖骨做成碗喝酒,直到她离开人间,去见她心爱的儿子……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与中国项羽的“霸王别姬”一样,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代代传诵。居鲁士大帝的衣冠冢,获得了一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托米丽司女王的名字,成为了一个罗马尼亚城市的名字。
居鲁士大帝衣冠冢。伊朗,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居鲁士大帝在位期间(前559-前530年)的波斯首都。
战乱不断的美索不达米亚,最后在居鲁士大帝手里,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所有的大小国家最后都并入波斯,其中很多小国家都是主动归顺的。居鲁士大帝不断地征服,又不断地宽容对待不同的民族:仍然保留各国王室和贵族的特权,给人民安定的生活,尊重所有国家的不同信仰和宗教。居鲁士大帝的陵墓,比不上任何其他波斯帝国皇帝,也比不上很多其他国家帝王的陵墓,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上几十个巨大的汉唐皇帝陵墓相比,更是小得可怜。
但是,居鲁士的简陋的衣冠冢,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居鲁士不是征服其他文明,而是崇拜和保护了所有两河流域的文明。
居鲁士大帝的陵墓旁边的一根巨大的石柱上刻着:“我是居鲁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
居鲁士大帝的儿子和继承者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在位时间7 年:前530-前523年。
冈比西斯二世继续征伐,主要是向西方征伐:他先后征服了埃及,努比亚(Nubia,现在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的一个消亡的古国),昔兰尼加(Cyrenaica,现在利比亚东部地区)等地。
根据“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在征伐埃及时期,波斯国内发生叛乱,冈比西斯二世率领着大约五万人的军队返回波斯的途中,在一次非常猛烈的沙尘暴中彻底消失了。这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后世曾经多次考察,直到今天也始终没有发现冈比西斯二世及其军队的任何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