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连驻地 驻豫某机步旅杨根思连:爬 也要爬到受灾群众面前
8昼夜连续奋战,第一个闯入灾区深山,解救出21名生还者,从海拔2200多米的山上转移受困群众582人,抢修道路18公里,搭建帐篷316顶……
这是驻豫某机步旅杨根思连的一份抗震救灾记录。
从进入灾区起,这个连的大旗便始终飘扬在最险最难处,被誉为彭州抗震救灾先锋队。
“快救人,一秒也不能耽搁!”
5月15日凌晨5时30分,天刚蒙蒙亮,杨根思连106名官兵跟随部队第一梯队千里机动,抵达彭州市龙门山镇。
跳下车,战士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国家4A级风景区回龙沟和银厂沟,山体变形,通道毁坏,山野里随处可以听到哗哗的滚石声和悲惨的哭泣声。
“快救人,一秒也不能耽搁!”危难关头,杨根思连指导员范超幸一句话就算是“战前动员”。官兵们甩下背包,抄起工具就向回龙沟猛冲。 因山体滑坡严重,加之地形不熟,搜救进度缓慢。
这可急坏了连长李修洋。他找来当地3名群众当向导,派出8名官兵专门询问搜救线索。 “求求你们,救救我哥哥吧!”凌晨6时,宝山村一名女村民失魂落魄地赶来求救:她的哥哥和两个民工被埋在倒塌的两层楼下。
这是一座已垮塌半边、另半边也摇摇欲坠的楼房。容不得多想,李修洋一边安排人手观察,一边带领官兵登上废墟,用撬杠撬,用锯锯,用手搬。
50分钟时间,就将已埋废墟88个小时的三人成功救出。 被救民工哭着说:“都快坚持不住了!但我们相互鼓励,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太谢谢啦!” 当日下午,杨根思连一班6名战士突进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将一名72岁的李姓大娘轮流背出了险象环生的大山。
“就是爬,也要爬到被困群众面前!” 蜀道难行,灾后的蜀道更难行。 “明天下午1时前,必须进入银厂沟最深处的大海子、小海子,查明情况,为大部队救援提供依据!
”5月15日晚,上级把开路的重任压在了善打头阵、敢当先锋的杨根思连头上。 地震前的银厂沟,被称为“九峰天堂”,大海子、小海子是那里最著名的两个旅游景点。
地震发生时,那里还有许多游客,处境危急。 此时,空军部队传来一份航拍照片,照片上的银厂沟已满目疮痍。
要想进入银厂沟,必须翻越5座大山,越过2条河流,徒步行军25公里。且余震、塌方、泥石流等随时都可能发生。进山,可谓凶险莫测。 “不管前面再艰险,就是爬,也要爬到需要救援的群众面前!
”16日凌晨5时40分,杨根思连在旅长唐岩峰的带领下,徒步向前推进。当行军到一个叫柏果坪的地方时,被当地村民拦下:“前面无路可走,进去太危险!
”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范超幸挑选出8名党员组成“敢死队”,高喊着杨根思“三不相信”精神的口号,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左边是山峰,右边是悬崖,30分钟内,余震多达20次!“敢死队”小心翼翼地爬过山体滑坡险段,又攀上坡度近六十度的崖壁。
6个小时连续行军后,终于在12时25分抵达彭州市最北部的燕子窝,并及时将地形、路线和沿途发现的需要救援的情况,通过军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传回指挥部,为救援赢得了时间。(河南日报 记者 阙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