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万科 【天大建院校友撷英】王戈:上海万科第五园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1992 年—1995 年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 曾获得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亚洲建协荣誉奖、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作品
1999 年,昆明五华区行政办公楼 2001 年,深圳万科研究中心及总部办公楼 2003 年,北京柏联别墅 2004—2005 年,北京中海广场 2005 年,深圳万科第五园,获得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6 年,北京人济万豪酒店,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2008 年,深圳万科工业化公寓楼 2009 年,上海万科第五园 2010 年,扬州万科第五园、中海油上海总部办公楼、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三生活组团 2011 年,惠州喜来登酒店总统别墅、重庆两江新区高尔夫球雅庐会所等
项目名称:上海万科第五园 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王戈 于宏涛 刘庆 施工图设计:中建国际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项目地点:上海 用地面积:100 180m2 总建筑面积:130 187m2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8157m2、公建建筑面积1680m2、地下建筑面积70150m2)设计时间:2008 年 建成时间:2010 年 摄影:杨超英
上海第五园原名上海蓝山三期,是万科房地产在上海浦东开发的一片TOWNHOUSE 社区的其中一块。后因"第五园"是个更有卖点的名字,故更名。而我宁可称呼她"蓝山"——四时苍碧如蓝。
当然也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期许在其中。上海万科第五园项目用地位于上海浦东郊区一片安静的场地上,周边虽然建有宽大的道路,但至今仍然是空旷和宁静。该项目毗邻万科已经开发的蓝山小城一、二期,由48 幢住宅(共310 户TOWNHOUSE)、2 幢物业用房(含垃圾收集点)、1 幢会所组成。
简单是设计构思的起点,就像一道佳肴一般,来自于不同的备料,却有一股难以忘怀的美味。在平和宁静的大的氛围下,顺着街巷光线的引导,神秘且幽深。
在转弯一处,有一抹温暖松动的景致,这大概就是设计所企求的目标了。老房子的搬迁作为入口空间的一个重点,堂正不乏含蓄。金属网后面的木架展现了柔和的面孔,品相雅致又照顾了地产开发的主题。
本项目的主体是连排别墅,在处理手法上还是延续了民居中内外简繁有别的基本办法,只是在折板飞檐(檐下是重点)的处理上有所加强。因为TOWNHOUSE 是没有中院的,相对而言趣味少了,实惠多了。由此出发,空间的设计流动感也随之减弱,不再在意墙面的灵活和变化,转向平整方正的空间效果,在画面的构成上对比各个空间的关联力求深远而有层次。
建筑的基调是柔和的灰点缀以柔和的白,沉稳的木色则是墙后很重要的发现——除了在材质上合乎古建筑的逻辑以外,干净、淡泊、平和是其精神上的主题。
建筑的围墙和主体墙面是首先作为空间界面的角色而存在,它们的性情温顺但不乏南方建筑的明确和肯定。某些连续的折板,墙内与墙外("皮"与"瓤")的灰白色彩不同赋予了建筑现代的外观,但初始目的是为了模糊天地墙的界限,希望可以因此带来简单和意味深长的变化。
公共空间的体验得到了重视,就像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的街道感觉一样,在这里,除了在街巷广场的穿梭可以获得东方层层叠叠递进的体验以外,情趣也是其中的链接线索。
人们对着中心景观——开放和展示,而对着街道空间——交流和生活,生活的热情是最大的改变。
规划的构思来源于聚落,但又不是盲目地模仿或者复制。其实,作为商业住宅的开发,规划的逻辑本身就是有别于建筑师因势利导的规划原则的。最终的格局考虑了村落的严整,回家路线不复杂,并兼顾停车和行车的效率。
景观分级:中心绿化带、组团集中绿地、宅间绿地,逐级呈叶脉状渗透。其中,中心绿化带:沿东西向分成3 个花园,各有特色且相互联系;组团集中绿地:南北向渗透,形状不规则;宅间绿地:东西向延伸,见缝插针,精巧灵动。
人们来到本项目,从入口的小广场到老房子到街道到院落,是一种体验和情境的经历。沿中心绿化的跑步道、组团集中绿地的散步道、回家的步行道,层次清晰而回味不同。单体建筑的平面上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市场的要求是强调空间的私有和有效(大而且有意思),不强调内院和其他院子和室内的关系的连贯。
过度强化市场的接受能力破坏了空间的韵味。建筑师的做法是改善通风、阳光和人的感受,着力营造每一个窗外的风景,通过室内外空间互通所带来的最大化,掩盖了面积小的缺陷。光线的细腻和直白的展开暗示了设计后的房子与传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