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萍总经理 陈秋萍:践行新理念积极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践行新理念  积极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海沧区教育教研中心    陈秋萍我省普通高中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各级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到新课程真正走入课堂,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的了解不断深入,课程意识也不断增强,能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老师对必修模块和选修Ⅰ模块的各种版本的教材研究的积极性较高,研究较多,而对于选修Ⅱ,认识上还有偏差,开发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本文试从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

践行新理念  积极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海沧区教育教研中心    陈秋萍

我省普通高中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各级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到新课程真正走入课堂,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的了解不断深入,课程意识也不断增强,能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研究。

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老师对必修模块和选修Ⅰ模块的各种版本的教材研究的积极性较高,研究较多,而对于选修Ⅱ,认识上还有偏差,开发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本文试从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和的策略研究》(以地理科为例)的研究为切入点,谈谈如何践行新理念,积极开发地理选修Ⅱ(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并做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和。

一、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新理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地理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的开发,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国家课程,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对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形式的认识: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种是学校、教师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对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如:《双十中学天文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其学校初中阶段必须开设的国家课程之一活动课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课的补充、拓展,并整合地理相关的天文知识,充分发挥学校老师的特长,开发的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的课程。

另一种是由某一学校或某一地区的多所学校联合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和本校、本地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自主开发的地理课程。

例如:《厦门海洋地理》、《厦门旅游地理》《翔安民俗地理》《海沧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等地理校本课程,是各学校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资源条件、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和老师的特长而自主开发的地理课程。

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更多的是多种开发形式的结合,例如:海沧区三所学校联合开发的《厦门海洋地理》,其内容一部份是对国家地理课程必修1、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的整合和拓展,一部份是对厦门乡土地理的选择和补充,还有部份内容是学校老师或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开发的校本课程。

它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实践、不断开发、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对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1.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实现与国家地理课程的有效互补:高中选修Ⅱ的6个学分虽然不是地理教师一定要完成的任务,但地理的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区域性特征,需要地理课程内容及时调整和补充,但国家地理课程编写周期长,面向的是全国的一般特征,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无法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需求,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较差、灵活性不强。

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发过程,它的开发是基于当地和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它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可以及时补充新的科技进步的成果,更新过时的数据,课程的生活性强,时效性高,它的有效开发,可以成为国家地理课程的有效补充。

例如:必修的三个模块和选修Ⅰ的七个模块的各种版本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阅读材料、案例、活动设计,这些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地使用,或删减、或补充。而象《厦门人口地理》、《厦门海洋地理》、《厦门灾害地理》之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为必修模块和选修Ⅰ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材料,很好地实现与国家地理课程的有效互补。

2.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特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地理教师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专业特长,用地理的视角去开发学生喜欢的,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也是地理老师专业的快速成长过程。因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项目的选择,方案的编制,内容的组织,数据材料的提取和验证,以及教学实施各个环节的组织,是老师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

这个研究过程,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的反思,反复地修改。在学习中,老师的地理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更加完整;在实践中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获取信息、存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设计和应用地理略图地理图表地能力,应用和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地能力更加提升;在反思中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快发展。

 3.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从项目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立,方案的编制,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求。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阅读分析、调查探究为主。教学目的以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为主攻方向。学生在参与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的显现,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的价值得到充分重视。

正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所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经验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

二、怎样进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地理校本课程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更关键的是要去实践、探究,要进行地理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更加深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一)地理校本课程的环境分析

要开发怎么样的地理校本课程,怎样开发地理校本课程,首先要分析各个学校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所在学校的内外资源条件,老师的特长、兴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开发的校本课程应该具有区域特色,能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厦门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九龙江口北岸,东临台湾海峡,与金门近在咫尺。地理教师充分利用厦门依山临海、港湾优良,山地和海岸的地质、地貌独特,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可开发《厦门海洋地理》、《厦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厦门台风灾害》、《海沧环境保护》、《走进天竺山》等自然地理类的校本课程。

厦门又是经济特区、著名侨乡、台湾同胞的主籍地,可开发有关经济、宗教、民俗、民间文化等人文方面的地理校本课程,如《厦门商业地产研究》、、《海沧民间文化调查》、《海沧风情》等。

当然还可开发自然与人文综合的地理校本课程,如《厦门的旅游》、《同安地理》等。

有的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师的特长,利用学校原有资源和传统特色来充分挖掘和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如《天文探测活动课》、《风水与地理》、《应用地理学》等。当然还可以更多,这里所列的项目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根据需要,在做好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地理校本课程。

(二)地理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通过地理校本课程的环境分析之后,老师可以确定自己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有了项目,就要明确该项目开发的目的、即地理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地理校本课程目标是它本身要实现的具体和意图。它规定了在实施某一地理校本课程期间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基础。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特定学生群体的兴趣、发展需求、智力基础上。

它的目标设计必须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反映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应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区域特点,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另外,地理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必须符合地理校本课程校本性的特点,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能引起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

同时,地理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充分地估计学生实现目标的困难和障碍,目标只能是学生现有能力就可达到的目标,或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例如:海沧区开发的《厦门海洋地理》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1、整合和优化相关课程,其中可以整合必修1、选修2、选修3、选修5、选修6的有关内容,使校本课程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促进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养成主动关注社会、自然与生活,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区,主动发展的习惯。

2、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材料、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增强学生对厦门本土地理的了解,特别是对厦门作为海洋强市的海洋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了解,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应该说目标中充分考虑地理课标的理念要求,注意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                         

地理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它一方面来源于地理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如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某个专题的拓展或选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地理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文化视角,负责任的态度等。

如,《厦门海洋地理》、《厦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厦门台风灾害》、《海沧环境保护》、《走进天竺山》、《厦门商业地产研究》、、《海沧民间文化调查》、《海沧风情》等,都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学习,易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符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反映多元文化视角和负责任生活态度。

具体步骤包括校本课程方案的制订、教学设计的编写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等。课程方案编写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说明所开课程的特色、它的实施方式、它的作用等);课程的一般项目(授课对象、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来源、授课时间安排、课程评价办法等);课程的具体方案(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的内容和活动安排)。

课程的内容和活动安排主要包括:每一讲所需的课时;所确定的具体目标;所涉及的教学要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课程方案只是纲要式的内容,按照方案中的系统安排,开始收集、编写各课程项目的总体教学设计和每一讲的教学设计,其教学设计的格式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刚开始只是教师的教材,这种教材包括教师的讲义,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料和提供给学生的学材等,它是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非常广阔的材料,它不一定要变成学生的教科书。

但无论如何,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一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要求,不偏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地理校本课程实施实验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它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交互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地理校本课程环境分析之后,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边组织边实施实验,以检验和修订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教学设计。教师开发的方案和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时期的教学材料,但教学情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发与使用教学材料,对教学材料的内容、编写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探索校本课程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地理校本课程同本地区、本学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学生对多样化课程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五)地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了检测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对地理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评价地理课程要坚持要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而不重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强调全员参与、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等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激励作用。

评价的内容是灵活多样性的,如:学生的作品、自我总结、体验报告、观察记录、调查报告、方案设计、活动后记等等。评价的方法可以是个体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是群体的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是家长等等。以表格形式,综合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总之,趁着这次课题研究的契机,对地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我们不再做旁观者,要主动积极去争取,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在实践中,更好的实现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的地理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地理老师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凌申主编的《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