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军吴奇伟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吴奇伟
吴奇伟(1891-1953) 字晴云,别号梧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890年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贫苦家庭。13岁在老隆一间商店做小伙计,后得人资助,先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小学学习,再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
后担任过军长、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官、战区副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等要职。国民革命时期,他参加了统一广东诸役和北伐战争。在十年内战中,参加过第四、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张发奎部下任三十六团中校参谋长。在汀泗桥战役中,与团长黄琪翔领兵猛攻军阀吴佩孚部主力扼守的汀泗桥而立功。1927年春升为三十四团团长;9月升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团团长。1930年6月又升为第四师师长。
"九.一八"事变后,第四师扩编为第四军,他升任军长。1935年红军三渡赤水回师遵义,他因未发兵救援而遭蒋介石严词训斥。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奉命率第四军抵上海嘉定、罗店一带前线,在大场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战果显着。其部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上海市民推选郭沫若、谢冰莹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率领慰问团至战地慰问。不久,他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1938年7月下旬,全国战局剧变,九江告急。他奉命率第九集团军驰援。但赶到沙河镇时,日军已攻占九江,并利用长江、鄱阳湖增派军舰,以空军配合,大举南下。他即指挥部队由沙河向东伸展,主动反攻,经四昼夜苦斗,遏住日军攻势,并使日军伤亡2万余,使志浔线(南昌至九江)各军(武汉警备司令、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等的部队)得以坚持抗战5个月之久。此战役一时轰动全国,被誉为台儿庄会战后的最大胜利。
1938年秋,广州沦陷,新任第四战区(广东)司令长官的张发奎,将其部队从南浔线调回广东,他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后又改任副司令长官兼粤、闽、赣三省边区总司令和三省边区绥靖主任,驻广东兴宁县,负责指挥潮汕前线的对日抗战及三省边区绥靖任务。
1939年秋调往第六战区(湖北)任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驻鄂西秭归县三斗坪。陈诚弃守宜昌后,他指挥所部在湘北的安乡、澧县经鄂西一带屡挫日军。1940年转往广西驻防柳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出任湖南省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奇伟坚决全力抗日,他率第四军到嘉定、罗店一带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激战。为保卫祖国领土,经三昼夜的肉搏血战,终将顽敌击溃,歼敌数千。吴奇伟所率第四军,从此获得"铁军"的光荣称号。此后还率部参加过"八·一三"上海保卫战、南浔线会战及鄂西战役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
1949年5月,吴奇伟与李洁之、曾天节等人参与和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吴等的投奔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1953年7月10日,吴奇伟病逝于北京,终年六十三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