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张鹏翮 《大清相国》的当代启示:官员如何清廉自守而有所作为
《大清相国》的当代启示:官员如何清廉自守而有所作为
《大清相国》的当代启示:官员如何清廉自守而有所作为近日,一篇关于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报道引发关注,其中提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这是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清朝康熙年间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特殊历史境遇中政治担纲者的艰难抉择。
因为他的推荐,《大清相国》一时洛阳纸贵,主人公陈廷敬也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陈廷敬,原名陈敬,山西泽州人。21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给他赐名廷敬。
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人的明争暗斗,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为政之道,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康熙朝名臣辈出,然而鲜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50多年,自康熙8岁登基,即侍候康熙读书,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主动请辞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可见他做官之高明。
《大清相国》里如此总结: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康熙年间是结束各种政治乱局,悉心建构社会秩序的转型时期。历史上任何转型时期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在这种时期身居高位者该如何处世?无疑,陈廷敬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除了秉承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同时才能卓越之外,陈廷敬身上还有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他的功绩主要有两点:一是督钱,二是治吏。1684年,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当时金融混乱,陈廷敬上奏说,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1000,现在则仅能兑90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
找出原因的同时,他还给出对策: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如果减少税收,百姓就会争相开采,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这样也就能够解决金融混乱的问题。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康熙采纳,并付诸实行。
陈廷敬的“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国家富裕起来了,社会的奢靡之风也逐渐盛行。陈廷敬于是又向朝廷上奏,他认为,要官吏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
从衣冠车马到婚丧大事,都从俭而行。他痛心疾首地写道:如今由于奢靡之风盛行,以致清官廉吏办事节俭,反受讥笑,而贪污求利的事也跟着多了起来。康熙接到陈廷敬的奏折,深表赞同。此外,陈廷敬还有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比如他提出巡抚的职责不仅在于考察吏员,还需要以儒家的伦理教化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
《大清相国》里,陈廷敬最显智慧的一句话是他对亲家张研的感叹:“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
”无论在强盛的康熙朝,还是在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当代,这话都引人深思。作者王跃文曾说:“我以前写现代官场,《大清相国》则是从历史角度写。诚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觉得,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
”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至死不忘济世救民——这就是陈廷敬的做官秘诀。一部《大清相国》,昭示了为官者要清除污垢,又不被环境改变,需要多大的智慧、勇气和权谋。
官员如何清廉自守而有所作为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之时,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另一本即是《大清相国》。
后者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旧制度与大革命》在2012年末火爆一时,成为全民话题。王岐山在当年11月30日中纪委召开的学者座谈会上,对与会专家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至于《大清相国》的推荐理由,王岐山并没有做详细阐述,作家王跃文的回答也很谨慎——“也许与专业背景有关。
”可以确定的是,虽然书中描写的是一位王跃文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他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王跃文在陈廷敬身上寄予了自己的理想主义色彩,而这位“官场完人”也引起了公务员关于如何清廉自守而有所作为的思考。
这个话题,击中了当下公务人员们的痛点,凸显出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演进和流变,做人、做官、做事的基本道理是不会变的,”王跃文说。以下是访谈实录:关于虚实 人物基本命运真实,情节细节虚构新浪文化:你的小说基本都是描写现代官场,《大清相国》是你前几年的作品,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你写作这样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小说?王跃文:我写《大清相国》只是非常偶然的机缘。
我去山西阳城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参观游览,听了当地人对这位先贤的介绍,顿生敬仰之心。
随后,我查阅了陈廷敬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了大量同时期的清代正史和野史、笔记,积累了写作素材。越读史料,写作的冲动越强烈。
新浪文化:你觉得《大清相国》算是历史小说还是官场小说?小说中的陈廷敬的生平与真实历史中的陈廷敬大致吻合,比如由康熙帝亲自改名、改革钱法、整顿吏治等等,那么,小说与真实历史的虚实差别在哪里?王跃文:《大清相国》就题材来说是历史小说。
我不认为历史小说所写的事件要同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一一吻合。如果按照这相标准,《九三年》、《双城记》、《三国演义》、《狼厅》等都不是历史小说。相反,我们看看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反而有大量的小说笔法,如人物对话及情态描写。
我觉得,历史小说主要人物需是真实的,人物基本命运是真实的,人物的大致事略是真实的,而小说情节、细节是虚构的。比如说,陈廷敬有次随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时,皇帝准他的假让他尽情地游览西湖风光。
南巡时,皇帝下达过不准扰民的恩款若干条,实际上却又做不到,甚至发生官员在杭州偷买女子回京、歹人冒充皇子向官员敲诈钱财等事。我利用这些史实,虚构皇帝派陈廷敬私访的一系列故事。
发生的那些事情都是真实的,通过小说虚构把这些事同陈廷敬离开皇帝独自出门联系起来,情节就精彩了。新浪文化:在其他几部官场小说中,你擅长描写官场生态、人物内心,在《大清相国》一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逻辑,就是将陈廷敬描写成类似狄仁杰那样的侦探,一直在不断地侦破各种贪腐案件,你写作时有没有受过当时流行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影视剧的影响?这样的叙事可以增加小说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但会不会减弱其思想性与批判性?王跃文:陈廷敬在官场上五十年,没有做过地方官。
如果只写他天天守在衙门里看文件,替皇上看奏折写票拟,这小说就没法写了。但是,陈廷敬常有出京办差的事,我从他的诗作中看得出来。我写小说的时候,故意让陈廷敬动起来,当然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好些。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作品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小说对封建官场的复杂性、黑暗性有深刻描写,对人格坚守的困难有充分的展示。关于陈廷敬 我不认为陈廷敬的自保之策是官场伎俩新浪文化:你曾经评价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你似乎把陈廷敬当作了官场完人。
在历史与现实政治中,你觉得可能存在这样的官场完人么?王跃文:这个问题正是我经常受到人们质疑的地方。有人说,我们都二十一世纪了,难道还需要宣扬陈腐的清官文化吗?现代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讲是需要法制和制度建设,这是一个共识。
但是,这同提倡官员的道德修养并不矛盾。一般意义上讲,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道理都是古今不变的。陈廷敬到晚年的时候,康熙皇帝评价他说“卿不耆旧,可称完人。”《清史稿》中用“清勤”两个字评价他。
清廉和勤勉,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当然,作为小说作品,当然也寄予了作家的理想主义色彩。新浪文化:你在微博中称:“雍正皇帝早对所谓清官有所警惕,告诫州县官员不得“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比刘鹗的《老残游记》批判清官早180多年。
但是,对历史亦不能取虚无主义,小说写古代清官也不是叫人回到古代;更何况,有些现代官员是远不如古人的。前人尚知无古不成今,今人为何要割断历史脐带?”你似乎对“清官”评价不高,有所看法。
能否比较一下陈廷敬与其他历史上知名的清官如海瑞等之间的异同?王跃文: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些清官往往是酷吏。他们道德至上,忽视人的基本情感;或自己有道德优越感,为人做事很苛刻。我不是笼统地批判清官思想,也不简单地提倡清官文化。
时到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塑造现代意识公务员的前提下,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史载海瑞是大清官,但他在看到官场腐败公行的情况下,主张恢复明初“剥皮揎草”的酷刑,这就走向了人性残酷的极端。
新浪文化:这部小说在叙事之初就把“知进退、辨强弱、明利害”作为生存信条,陈廷敬用这样的信条在官场上学会了左右逢迎、明哲保身,最后全身而退。你相信运用这些官场“技术”手段,能真正让官员守护住道德与价值的底线且有所作为吗?你如何看待古代读书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在官场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官场中价值信念的作用?王跃文:小说不是教科书,尤其不是政治教材。
我写历史人物,只能回到历史现场,真实的刻划人物和故事,而不是教给后来人学的。
我不认为陈廷敬早年的自保之策是官场伎俩,只是必要的生存策略。陈廷敬中进士时才二十一岁,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还小。这么小小的年纪,进入老年官员当道的官场,必得先避开各种锋芒。
只有先保全下去,才能在今后有所作为。关于官场 尽快结束老把戏,社会才会进步新浪文化:上世纪90年代,你以《国画》成名,获得了官场小说第一人这样的评价。你如何看待《大清相国》与《国画》《苍黄》这几部现代官场小说的异同?王跃文:我不喜欢把自己的小说贴上官场小说的标签,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所谓官场小说第一人。
这些都是媒体强加于我的。如果把《大国相国》同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做比较的话,最大的不同当然是时代背景、社会形态等有巨大差异;相同的则是古今官场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人身依附关系、官场游戏规则等,似乎没什么区别。
清代很多时候“律例”不敌“陋规”,潜规则大行其道。我阅读相关史料的时候,看到古时候很多老把戏现在的人还在玩,这很叫人沮丧。
比如张鹏翮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时对他予以严责:你一到河督任上就奏请开河捐,我就知道你这个河督治不了河;如今你为了治河又掘人祖坟,你一个读书人怎么做得出来?朕闻之心胆俱寒!
从这里至少看出两个“现代信息”,一是官府乱收费,二是强制平坟。尽快结束老把戏,社会才会进步。新浪文化:近年来官场小说盛行,但是普遍评价不高,有评论称大部分小说总是容易沦入现实主义的泥沼,缺少批判现实、激发反思、重塑价值和信念的品性。
你如何看待官场小说流行的现象?如何评价官场小说的总体表现?你觉得造成官场小说格调不高的原因是什么?王跃文:我没有能力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因为我缺乏对此类题材小说的全面阅读。
不作研究而妄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但是,我不同意现实主义是个泥沼的说法。可以有冠以种名目的现实主义,说到根子上现实主义永远是人类文学的主流。倒是近些年网上流行的种穿越、悬幻之类是泥沼。
新浪文化:你曾表示《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你,跟你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能否谈谈他们跟你讨论的具体内容?王跃文:有些公务员关心的问题是陈廷敬在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什么能够做到清廉自守而又有所作为?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现实很强大,个人在现实面前往往会觉得软弱和渺小,这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是人就可以同流合污的理由。
历史上,现实中,不伍流俗的人还是有的。陈廷敬所以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同他自己的道德修为是密切相关的。制度和法律建设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人放弃道修养而时时表现出的就是同制度和法制的对抗。不能因为强调制度和法律的根本性作用,就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弃了。
新浪文化:你说,“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你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是哪些?历史中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有哪些?王跃文:我一向反对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
古人尚知无古不成今,何况我们现代人呢?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悠久,当然是精华多于糟粕。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演进和流变,做人、做官、做事的基本道理是不会变的,比如基本的是非、善恶、好歹,这些标准都是不变会的。
现代人只有守住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标准,才谈得上有新的价值建树。关于荐书 历史学是王岐山同志的当行本色新浪文化:这部小说在2013岁末因为王岐山的推荐而大热甚至一度脱销。
你以往的作品大多是描写县市级的中层官场,这部小说却是描写顶级官场。同处反腐阵线的最高位,你觉得王岐山推荐这部书的缘由是什么?小说与当下的政治情景有什么样的相似与暗合之处?王跃文:我不能妄揣王岐山同志的意图。
历史学是王岐山同志的当行本色,他看了《大清相国》而有所触动,也许与专业背景有关。新浪文化:近年来领导人推荐的书都热销一时,比如温家宝推荐的《沉思录》、汪洋推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王岐山推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你如何看到领导人荐书的现象?王跃文:我觉得不应该把领导干部推荐书作过度解读。任何人看了书均会有所好恶,表达出来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媒体公开报道领导干部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亲和力,使政治人物不再神秘。这是积极有益的。王跃文_1962年生,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曾在湖南省政府工作。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客居长沙。
已出版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西州月》、《龙票》、《大清相国》《落木无边》《苍黄》《朝夕之间》,小说集《官场春秋》、《没这回事》、《官场无故事》一个以行动艺术展现环保意识的〔舒勇〕。
1998年11月4日,人体行为艺术《地球在流血》成为其里程碑作品,被《南方日报》评选为“1998年广州十大社会新闻”、《羊城晚报》评选为“1998年二十大娱乐新闻”,有关专集、画册、电视剧、电影《行为艺术史的第一次》正在出版和筹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