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周其凤 张松超:周其凤“骂娘论”背后的价值裂痕
谈及网络的批评风波,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11日面对100多位北大湖南校友时,做出了公开回应:“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国民很可悲,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我其实也不是骂,我也说了很多美国教育的好,我既受到了中国教育也在美国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我还是有资格来说的,很多骂人的人没有我这个资格。”(5月13日《长沙晚报》)
不知道这里的“骂娘”到底是不是指批评自己的国家,倘若不是,那骂自己的母亲确实是大逆不道,倘若是批评自己的国家,很显然,这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批评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不正是希望她能够变好吗?而在此,我们暂且不论周其凤所说的“骂娘”到底指代什么内容,就拿其反驳逻辑来说,也是荒唐至极。
自己同时接受了中美教育,就享有评价美国教育的资格,很多骂人的人没有接触过美国教育,就没有说他的资格,言下之意是,评价一件事物资格的取得,靠的是必须要亲自接受这个事物。这种逻辑的荒谬性无需作过多反驳,退一步就事论事来讲,周其凤评价美国教育所引用的论据,既然是在公共场合发表的,就具有了公共属性,很多人的对其结论的反驳,都是建立在周其凤所使用论据的基础之上的,如此一来,怎么就没有了对美国教育评价的资格?况且,公共属性知识的来源多了去了,他人从其他场合得到的认知,怎么就不能作为观点支撑了?
在此,我无意为任何一方辩护,只是想说明,就个人观点表达的权利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名人与普通人区别,而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学会谦卑,需要做的是理性的奴仆,不是真理的化身。
作为知名的学者,周其凤在公开发出自己的观点之后,真正需要做的是在舆论场中,与公共舆论做正面的解释,让理性与理性碰撞,让观点与观点交锋,让真理在辩论中呈现,这应该是有责任心知识分子的担当。退一步讲,即便是不想和公众交流沟通,也可以选择沉默,尊重他人发表观点的权利。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当事者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做正面回答,反倒是怀着一种“自己观点正确”的前提预设,并在此基础上说他人没有资格评论,毫不客气地讲,这样的正确,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名人所赋予的话语权取得的,说他人没资格乃是情绪化的产物,这都不应该是一个理性学者的作为。
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里表示,单向度的工业社会具有“极权化”倾向,也就是说,从权力到社会,从文化精英到普罗大众,至今还没有很多人或明或暗地承认他人的审美自治和审美自由。不得不说的是在当下中国,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确实存在着巨大的价值裂痕,在社会认知和价值观领域,不仅存在差异,甚至还会背道而驰,在此语境下,就更需要社会精英放下上层建筑的傲慢,切实走进普通人的内心,去做观点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否则,只会让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这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正常现象。
所以,国民真正可悲原因的,不是因为没有体验一件事物而去评价,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裂痕,而最终要弥合这一伤疤,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理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