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东华大学新闻网!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前,被誉为上海妇女界"诺贝尔奖"的巾帼创新奖评选结果揭晓,东华大学机械学院博导孟婥教授获奖.3月7日,"第八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颁奖礼现场,孟婥接受了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导.研究员李光的颁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由市妇联.市科委.市教委共同发起,评委会由在沪工作的两院院士及各有关系统领导组成,旨在表彰在科教文卫和社会建设等领域做出重大创新和显著成绩的高层次优秀女性,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创新奖.提名奖各5名.东华大学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

日前,被誉为上海妇女界“诺贝尔奖”的巾帼创新奖评选结果揭晓,东华大学机械学院博导孟婥教授获奖。3月7日,“第八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颁奖礼现场,孟婥接受了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导、研究员李光的颁奖。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由市妇联、市科委、市教委共同发起,评委会由在沪工作的两院院士及各有关系统领导组成,旨在表彰在科教文卫和社会建设等领域做出重大创新和显著成绩的高层次优秀女性,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创新奖、提名奖各5名。

东华大学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有女教师捧获创新奖或提名奖,其中朱美芳、李光、孟婥获创新奖,陈惠芳、王府梅、陈蕾获提名奖,占总获奖人数的八分之一,在高校中名列前茅。

谈及这诸多荣誉背后的故事,在东华大学做了十多年妇女工作的李光感慨良多。
创新文化熏陶不断突破自我
提起学校的优秀女教师代表,东华大学妇委主任李光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串名字,从老一辈的院士周翔、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黄秀宝,到长江学者朱美芳、入选“上海市人才资金资助计划”的孟婥、陈惠芳、王府梅、陈蕾,再到青年一辈里入选“新世纪人才计划”的覃小红……十余年来,上海市巾帼文明岗、比翼双飞、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东华大学每年都有,一代又一代的东华女性,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执著前行、锐意创新。


像当年前辈们悉心培养、激励自己一样,李光也经常和青年教师们交流,“现在的青年教师拥有的平台更广阔,很早就有机会去国外进修访学,交流越多思路越开阔,越有机会在科研上做出创新性成果,要珍惜现在开放的环境。

”“创新的灵感总是和最努力的人最接近,所有的辛劳都不会白白付出!”
近年来,东华大学妇委会进一步扩大工作面,在联系青年教师等方面加大力度,给予青年教师很多实在的帮助。每年秋季的女教授交流会上,女教授们都会就“如何申报科研项目,如何当一个好老师,如何带研究生,亲子关系”等话题与青年女教工们深入交流。


“在实际项目中磨练,从纷繁的现象里找出共性,从根本上解决难题,才能实现创新与突破。”孟婥也一直告诉学生,科研贵在坚持,大事小事都要善始善终,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孟婥刚毕业的时候,在工厂的研究所工作了近五年,调入大学后,她发现,在企业的五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了解到很多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更能理解企业对生产效率、产品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的重视。


在地毯织机研发过程中,毯面横纹曾一度使项目陷入无法推进的状态,孟婥与项目组老师、研究生一起,从理论到工艺反复研究验证,在装备现场仔细观察装备运行过程,后来发现是由于横张力导纱罗拉加工误差造成纱线张力不一致导致。

孟婥及所在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和产业化,在高端地毯织机、宽重型产业用织物织机方面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迫使进口价格理性回归,建立起民族地毯装备产业。
“在项目进行中我从未想到要获奖,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次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都是一种奖励,从中获得成就感”。

孟婥也承认,在高端装备领域,女性要取得成绩必须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要有坚韧的意志和不言败的决心。
在我国首位杀手锏武器东风系列洲际导弹制备过程中,弹头再入大气层之后的防热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直到东华大学潘鼎团队的航天级高纯度粘胶基碳纤维研制成功才攻克了这一难关,使我国成为能够拥有该产品生产技术的世界第三大国。

该项目中,陈惠芳承担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工艺组组长的重任,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棉浆基粘胶强力丝为原丝,研制出了符合要求的粘胶基碳纤维,在扩试过程中又逐一攻克了僵丝、断丝、毛丝、纯度、排焦、张力等六大难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炭化工艺和路线。

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平衡生活、教学相长,为创新给养
“做科研本来就有压力,传统的家庭分工让女性要承担更多相夫教子的责任,这意味着女性做研究的挑战更大。”李光说,女性学者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自己也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不过在李光看来,生活也是创新的源泉。在被誉为21世纪超级纤维的航空航天级PBO高性能纤维研制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在高温高压下不断冲出反应炉,连带着单体外溢进入管道,就改变了原有的反应物配比。

对这一难题,李光日想夜想,终于灵光闪现,最终借鉴了高压锅的原理,先通氮气压住气体不外泄,再让阀门到一定压力再缓缓开启,让氯化氢气体慢慢溢出,这样就保证了反应炉内有足够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反应物加压聚合效率,满足了工程化的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研实践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多锻炼”……这是朱美芳培养学生的一贯原则。在理工科的科研团队里,女生有时会缺乏创新的自信和勇气,朱美芳就每周组织一次小组交流活动,刻意逼着学生,尤其是让女生们每周都上台作陈述报告,讲思路、谈看法。

在这样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不仅研究生,连本科生也开始主动要求上台作陈述报告了。在她领衔的功能杂化材料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不少创新思路。


“我特别喜欢学生给我提意见,给项目提建议”。在朱美芳眼中,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值得老师学习,教学相长是成就一个有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的“法宝”之一。
东华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一直在纺织、材料、服装等领域拓荒,有着敢于创新、勇为人先的优良传统。

被誉为“中国木棉第一人”的王府梅,打破了木棉不能用作纺织原料的“千年禁区”,使种植木棉树成为我国西南山区对经济和环保重大利好的新举措;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用间位芳纶领域实现“中国制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间位芳纶绝缘纸产业化国家的高性能纤维女专家陈蕾……就像这些高性能织物一样,她们外表朴实无华,却把不菲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编织进了细密的纹理。


副校长宋立群说,东华女教师不仅是工作上的“半边天”,也是家庭里的“主心骨”。女教工们在本职工作中锐意创新的同时,悉心照顾着家庭,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