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妻子罗一秀 毛泽东送给第一任妻子的一首情诗 你看过吗?
罗氏(罗一秀),1889年生,比毛泽东大四岁。毛家与罗家系老表亲关系。即毛泽东祖父的一个妹妹嫁给罗家,成为罗氏的祖母。那年他14岁,罗氏18岁。当然,这桩婚事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反对,后来婚是结了,但是毛泽东未与罗氏同过房。
青年毛泽东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毛泽东的父母曾逼迫年仅14岁的毛泽东和湘乡县女子罗一秀结婚。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罗秀生于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1889年10月20日),结婚的时候18岁。但是不幸的是,结婚仅3年,罗秀于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二(1910年2月11日) 患痢疾病逝,享年21岁,葬于韶山南岸土地冲。 虽然没有同居,但是罗秀去世后不久,年轻的毛泽东曾经作《虞美人·枕上》一首,以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
直到毛泽东逝世十三年后的一九八九年,《湖南广播电视报》才将这首词透露出来。当时该报发表的原文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五年之后,《人民日报》又正式将此词发表。这是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订过的稿子,全文如下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学者彭明道对这首词做了一些解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不止是相思之苦,也不止是怀念亡妻的愁苦,这是一个有志少年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只有这样事关一生命运的大事,才能使青少年毛泽东心潮起伏,直如倒海翻江。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这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奈。愁苦和烦恼使他失眠了。愈是睡不著,便愈觉长夜难明。睡不著,披衣起坐,但是,何以排解内心的寂寞和苦痛呢?满天繁星,哪一颗能为我指点迷津?哪一颗能照亮我的前程?
通宵的冥思苦想,彻夜的心绪翻腾,答案在哪里?十七岁的少年,难免要“万念俱灰”了。这时,一个远去了的、模糊而又熟悉的身影,忽然飘在他的眼前。如果她还活著,也许可以向她诉说一点什么。可是,现在她已经离他远去。他还能说些什么?向谁说去?真是“欲说还休”啊!此时,寒星渐隐,残月西沉,一个孤独的少年,一个孤独的男人,在人生的烈火里煎熬,在翻滚的心海里徘徊,他,怎能不潸然泪下?
当然,当时罗一秀已经不在人世了,这首诗已经写晚了。但通过这道诗词我们看出毛泽东对妻子罗一秀还是有感情的。对她的去世,他心中是痛苦的。
下一页:毛泽东一生中9个最后一次国人都看哭了
1、最后一次出国。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这是他生平最后一次出国。并且发布了著名的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最后一次和周总理见面
1974年5月29日,毛主席最后一次与周恩来握手。但其实,毛主席和周总理还见过一次,但没有带记者,也没有留下握手的照片,所以大多数认为上图是最后一次见面握手。
3、最后一次坐飞机
1967年7月,毛主席在武汉期间,由于特殊原因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于7月21日乘飞机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在毛主席走下飞机,很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坐飞机不是很快吗!今后你们还让不让我坐呀?” 然而,这却是毛主席最后一次乘坐飞机。
4、最后一次游泳
1974年10月13日,毛主席乘专列抵达长沙休息养病。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那时的毛主席已经81岁高龄,但是他在11月29日到12月4日间在室内游泳池内游了四次泳。12月5日,毛主席再次下水游泳,这就是毛主席一生最后一次游泳。
5、最后一次和刘少奇谈话
1967年1月13日晚上,毛主席和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和谈话。在这次会见和谈话中,毛主席推荐给刘少奇两本书,德国动物学家海格尔写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狄德罗写的《机械人》两本书,毛主席还叮嘱刘少奇‘回去后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6、最后一次写诗
毛主席一生创作过的诗词有近百首,而经他本人生前审定正式发表的却只有39首。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毛主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的地位却是被公认的。然而,毛主席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批评郭沫若的。
7、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毛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是1976年的5月27日,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当时,毛主席刚吃了安眠药,但他依旧同意安排接见。
这次会见,毛主席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因此只是坐着与布托会面、握手,前后只有匆匆几分钟。
8、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会
1972年1月7日,陈毅元帅逝世。原本毛主席不打算参加,但在追悼会的最后一分钟毛主席突然决定参加。所以当时毛主席是穿着睡衣出现在陈毅追悼会上的(大衣里面就是睡衣)。
9、最后一次过生日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破天荒地要在生日这一天请客,不仅请了中南海里的要员,而且还将中南海外的劳模、科学家也请上了寿筵。
这次生日请客是毛主席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的生日宴会。
下一页: 彭德怀七次请求辞职被拒内幕均遭毛泽东驳回
建国以来,彭德怀七次请求辞去军职,都没有得到毛泽东的批准,最后,还是1959年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毛泽东临时决定8月2日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撤销彭德怀的军职。然而,从彭德怀的七次请辞军职不准到最后的撤销军职中,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
第一次。1952年7月,周恩来提议彭德怀以军委副主席身份兼代总参谋长以后,彭德怀专门去向毛泽东提出,自己担任总参谋长确实不合适,想担任王震那个角色,去搞农垦事业。说总参谋长可以让高岗来当,列举了高岗的一些优点。
毛泽东没有同意,反而问他,高岗难道没有缺点吗?彭德怀又推荐邓小平来当总参谋长。毛泽东肯定了邓小平的才能,并认为他同军队有着较多的联系,是合适的人选,可是他从现在的岗位上抽不出来。交谈的结果,彭德怀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彭德怀曾经以军委副主席身份兼代过总参谋长。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他临危受命,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军委的日常工作和总参谋长的职务,便由周恩来接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任总参谋长,因病由聂荣臻代理,军委的日常工作仍由周恩来主持。
到1951年10月,中共中央确定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他上班仅3个多月,就病倒了。周恩来不得不继续把军委工作管起来,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身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外交事务,已经够他操劳的了,把军委日常工作交给另一人来专管,确已成急需。周恩来提议由彭德怀接管军委日常工作,并经毛泽东同意,历史证明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第二次。朝鲜停战后,彭德怀于1953年9月8日向毛泽东报告,为解决解放军转入和平时期的建设和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提议召开一次军事会议。毛泽东批示同意后,彭德怀即着手准备会议上的报告稿。11月下旬,毛泽东主持讨论这个报告稿,高岗(此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说报告稿没有思想性。
彭德怀建议以高岗为主负责修改,想趁此机会把军委日常工作推给高岗,并由他在会上作报告。但毛泽东一再说,还是以彭为主吧!这样,仍是以彭德怀为主修改,并由他在会上作报告。此时已接近揭露高岗反党活动前夕,唯彭德怀毫不知情。
第三次。1954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党中央会议,商讨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宪法草案和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及人事安排。彭德怀提出不当国防部长,并建议由林彪担任,但未获同意。
第四次。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10月11日彭德怀主持军委会议,主要讨论军队继续裁减和增补军委委员名单。会上彭德怀说:"我只搞国防部对外,不搞军委主持人好不好?请另一人来主持军委。或者我只搞军委,不搞国防部。"
参加会议的林彪、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陈赓、谭政、宋任穷等都不表态。彭德怀这次半脱身的努力,或许又到中央政治局会上提出,但没有结果。
第五次。1958年2月25日,彭德怀传达毛泽东对军队工作的指示:全军员额减至200万人,军费每年50多亿元减至35亿元,保留30个师,每师2万人,其余改为架子师,全国搞几千万民兵,造成民兵海洋,考虑恢复志愿兵制等。或许是趁毛泽东对军事工作有新思路之际,彭德怀同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辞去国防部长职务。毛泽东说,现在备案,以后不准再提。
第六次。1959年3月25日至4月1日,毛泽东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人事安排;决定毛泽东不担任国家主席,由刘少奇接任;为八届七中全会做会议准备。彭德怀又趁机提出,不再担任下届政府的国防部长,想去搞农业工作。毛泽东有些误解了,说:"让你当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还不够吗?"彭德怀只好不再多说。
第七次。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于7月31日、8月1日批判彭德怀。彭德怀在8月1日会上说,管军队要党性纯的人,军委应掌握在一个得力同志手上,我下去,提议另一个人去主持日常事务。毛泽东说:"现在不谈此事,还是你干。"
1959年7月2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于8月1日结束,毛泽东临时决定,8月2日在庐山继续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讲:"彭德怀与黄克诚工作改换问题要讨论。"8月16日,八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上,即明确写上了"撤销彭德怀和黄克诚的军职,调离国防工作岗位,是完全必要的。"
下一页:毛泽东最信任的十人:对此人评价很高
1、叶剑英
叶剑英晚年回忆说他一生就佩服四个人,一是毛泽东,佩服他政治手段的高超、玄妙;二是孙中山,佩服他的大公无私;三是周恩来,佩服他的气度和风范;四是邓小平,佩服他的果敢、多谋。而最让叶剑英敬佩的还是毛泽东,毛泽东生前对叶剑英也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价。
叶剑英是一位儒将,有勇有谋,运筹帷幄。
叶选基说,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这三人,在当时“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毛泽东曾多次对人说:“剑英这个人对前几把交椅是不争的!”
2、汪东兴
汪东兴有少将军衔,他既没有显赫的军功,也没有出奇的战绩,有的只是在公安、警保战线上的小心翼翼的努力。他作为罗瑞卿的副手,直接掌管中南海内部的警卫,对毛泽东的起居、出行负有绝大的责任。
3、吴德
在董必武死后,吴德成为中国人大的实际当家人,朱德死后,他成为中共全国人大党组书记,权摄人大达三年之久。
4、李德生
九大一中全会,李德生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是年七月,他被调入京,任职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在中央任职期间,李德生的才干得以展示,此后在处理林彪叛逃事件中被毛泽东委以重任。
5、纪登奎
纪登奎从一个基层领导干部,一步步进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固然要靠自己勤奋努力,并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更主要的是他有机会与毛泽东相遇,从相识到相知,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和重用。
6、陈永贵
陈永贵见到毛泽东的时候,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只是咧着嘴笑着,稍稍抬着头仰视着,两只手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毛泽东笑道:“你是农业专家噢”。陈永贵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地连连点头,咧着嘴使劲笑。
1973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永贵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7、华国锋
华国锋,本姓苏,名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受过中等教育。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的1938年,17岁的华国锋冒着杀头的危险离家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华国锋任山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后任中共山西交城县委书记。1954年,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这一年华国锋33岁。这个位置自然使华国锋容易引起毛泽东和其它领导人的注目。
1967年8月上旬,中央文革关于解决湖南问题的决定作出后,华国锋成为湖南省“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员。1968年4月8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华国锋担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2年,华国锋经毛泽东提名,继任刚病死的谢富治为公安部部长。
1973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并决定王洪文、华国锋、吴德三人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参加中央工作,参与筹备中共十大的召开。
8、吴连登
吴连登是毛泽东的十二年“管家”
9、毛远新
毛泽东有两位胞弟,有两个亲侄子:毛远新是毛泽东大弟弟毛泽民之子。贺麓成(本名毛岸成)则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之子。
毛远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一度成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联络员”。他深得毛泽东和江青的信任,差一点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10、陈锡联
图为毛远新与陈锡联。陈锡联是毛泽东晚年在军内非常倚重的“少壮派”,这位当年最为年轻的野战军纵队司令员是接替叶剑英的第一备用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