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永湖凤咀)黄氏族谱
古者,族必有谱。惜乎沧桑之变,高祖以前世系无考,不能尽登谱牒为憾。幸来由可追自今,纂为族谱。生长嫁娶尽书于谱,以之序昭穆,联疏远,正名分,使长幼尊卑之不紊。毋以众欺寡,毋以少凌长,毋以疏间亲,从者共劝,违者公罚,庶乎和顺一堂,雍睦可风;而亲亲之义不懈于百世矣,是为序。
天地人皇,朝夕日月。木之根本,水之泉源。祖宗悠远,人子根源。几千余年,当思忆念。百多余世,不可淡忘。江夏世泽,汉唐家声。紹起黄帝,颛顼陆终。南陆溯派,封黄授国。歇公春申,朱履三千。香公至孝,天下无双。颖川黄霸,拜相封侯。惟淡入闽,五经课子。贵华肃公,锡福绵延。显祖峭山,廿一分房。化道衍派,闽粤枝繁。俊德鸿禧,钱塘泽厚。潮邑之先,念八绳承。盘宗血脉,耆英碧潭。桥祖榕溪,始创繁衍。绳宗祖武,瓜瓞绵绵。敦亲睦族,共建和谐。三七郎儿,自强不息。簊裘克绍,颂荣熾昌。光前裕后,千秋万古。
在蒙昧洪荒的远古时代,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典籍上称为东夷。其中有几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部落联盟集团,史书上叫做九夷。这九夷中,有一支氏族叫黄夷,他以精灵可爱的黄鸟(黄鹂鸟,又称黄莺)为氏族的图腾。这个黄夷,便是今天黄姓最古老的族姓之源了。
原始野蛮时代中期,黄夷与东夷集团中的凤夷结成婚姻氏族,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不久,黄氏图腾由黄鹂鸟改为金凤凰,作为黄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时称黄氏族为黄夷、黄族、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氏族的数代繁衍,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的炎帝与黄帝之说。黄帝之后的子孙是怎样繁衍的呢?据资料记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长于姬水,故姓姬。娶西陵之嫘祖为正妃,嫫妃为次妃,生25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少昊为五帝之首,在位84年,寿百岁崩,葬于云阳。昌意为嫘祖正妃所生次子。因兄弟均各奔前程,在异在建立新氏族,黄帝只留昌意在身边接帝位,所以昌意为一世。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生颛顼为二世
我们汉族自从出现姓氏以来,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在使用的,据统计,总共有八千多姓,这些众多的姓,来源是多种多样,最初是以母系为主,后来转变为以父系为主,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多用出生或居住的地名作姓氏;出现封建和官爵以后,很多用国名或官爵名作姓氏;宗法形成后,子孙众多的,地名、国名和官爵名便不够用了,就用祖先的名或字作姓氏,有的还用祖先死后的谥号作为姓氏;有的用发生的事作姓氏;有的用物名(包括动、植物和用物)为姓氏;后来,有的竟随便某个字作姓氏,等等。我们黄氏这个姓是属于用国名为姓氏的。
(一)少昊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昊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于黄国。
(三)陸终之后:一.陸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陸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陸终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陸終长子樊被夏禹封于昆吾。昆吾君隐于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車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江夏堂是黄氏的总堂号。黄氏宗祠的堂号,多数标挂《江夏堂》金字匾额,其由来有如下两点:1、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亦有称江夏黄国。据考——江夏郡: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境地。西汉以后,各朝曾设置江夏郡。东汉时的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晋之江夏郡址,在湖北省安陆县,刘宋之江夏郡,南齐因之,在今湖北省武昌县。以近代行政区来说,江夏郡辖湖北省属的隋县、安县、云梦、应山、应城、钟祥、潜江、天门、汉阳、沔阳、汉川、孝感、黄陂、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大冶、通水、蕲春、黄岗、黄安、浠水、罗田、麻城、广济、黄梅、武昌、汉口等县市。2、西汉黄香为大孝子,被盛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故《江夏堂》含义中,亦有褒扬吾黄姓人孝德及天下无双之意。
安定堂、报本堂、崇始堂、垂庆堂、开元堂。。。。。。,共有百余个堂号,广东省惠阳区永湖凤咀所属开元堂。
自最初的黄夷到夏朝初建立的黄国,黄氏先民大都在中原一带生存繁衍。自从公元前648年(鲁僖公12年)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子孙就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艰苦的迁徙和开拓征程。几乎历朝未停,累代不断。
黄姓的迁徙,主要分为四个大阶段,包括: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黄国被楚灭亡以后,幸存下来的黄国子民有的留居原地、有的被迫背井离乡,但都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迁到河南中部,有一部分迁到湖北境内。现在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为黄人的迁入而得名。过了几百年,才有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驰骋楚国政坛几十年,最后却被其门客小吏李园把他满门抄斩,黄姓又跌入了一个发展的低谷。黄姓子民再一次被迫向各地逃亡。后来逐渐的形成了两大分支:江陵黄、江夏黄。 除此两支以外,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黄灭国后,大批黄国遗民被楚王浮诸江南,以实海滨,迁徙到江南地区。其中又有一部分发展成为我国男方少数民族中的黄姓,而历史上著名的黄洞蛮,据说就是这次南移的黄氏先民的后裔。 另外,秦始皇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曾两次派兵出征岭南。这些军队后来并未北返中原,而是就地客居,称为客籍,也即现在所说的客家人。
黄氏在秦、汉时期发展繁衍以后,家族不断的壮大。到了东汉后期,江夏黄香家族的兴起,为魏晋时期黄氏的第二次迁徙以及整个黄姓的旺盛奠定了基础。
黄香自幼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称。他有十四子,长子黄琼为东汉献帝宰相,又有八子。魏晋时期黄氏众多分支由他们分出。如南阳开基祖黄瓒,为黄琼的次子黄阁之子,三国时有名将黄忠;淮南黄氏自南阳分出,开基祖黄祖;零陵黄氏三国时出了黄盖;巴西黄氏开基祖为黄琬之子黄权、黄保弟兄。《三国志》记载:黄权的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叫黄贾的官至光禄大夫。夫人孙氏生一子黄广,他携妻带子远征江西,开创江西信州黄氏(今江西上饶)。
黄香的子孙,人丁兴旺,后裔众多。他的子孙直接从江夏祖地为起点迁徙外地,较大的支派有七十余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中原士族纷纷南迁。黄氏家族也不断地向南方各地迁移,在各地形成了新的名门望族,成为国之大姓,主要有江夏、会稽(浙江绍兴)、零陵(今湖南)、江陵巴东(即四川奉节)、西郡(今甘肃永昌)、洛阳(今河南信阳)、晋安(今福建福州)等十大郡望。
唐宋时期是黄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据《宋史地理志》载:全国人口4691万,黄姓人口约12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3.9%,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吴之后位列第九,主要集中在今江西、福建两省。这两地的黄姓人口占全国黄姓中人口的一半还多,全国形成了赣、浙、闽、粤、川、豫、鄂、湘这八大黄姓聚居地。而此时的黄姓郡望又增加了濮阳(今河南)、东阳(今浙江)两地。
在这一时期江夏黄氏后裔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大支:金华黄氏、邵武黄氏。 浙江金华黄氏是江夏黄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六朝隋唐时期,从祖地湖北江夏开始主宗分流。他们从江夏向东南沿江南下徽州、婺州,再转迁浙江金华。经过长期的发展繁衍,逐步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金华黄氏后裔又分出著名的沇江(今江西丰城)黄氏和双井(今江西修水)黄氏。宋代大文学家、诗人、大孝子黄庭坚就出自双井黄氏。
福建邵武黄氏,其先祖最早自江夏迁居河南光州固始,然后东进南下,跨越武夷山进入闽北,后裔形成著名的福建邵武黄氏。邵武黄氏后裔又逐渐向各地迁徙,又形成众多的黄氏聚居地。
这一时期的黄氏,国内大范围的迁移不多,主要是向国外迁移。
国内大的迁移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看到经战乱后的中华大地土地荒芜、百废待兴,因而他大力鼓励垦荒,下令将浙江、江苏、江西三省的百姓迁移一部分进入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而主要迁移的大部分是黄姓。
清朝时期,主要有三次移民,但均与清朝的政策有关。第一次是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少地广,加上明末张献忠起义,滥杀无辜,致使人口锐减。清政府为开发四川,下令移民入川垦殖。第二次是清政府为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统治,招募劳力迁居开发。第三次是同治年间,因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失败影响,黄姓族人转而向广东南路和海南岛迁移。
另外,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定,尤其是中原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江南地区人口密度过大,黄姓人口回流北方的趋势明显加大,黄河以北地区黄姓人口则又向东北播迁,从而使黄姓人口发展到全国各地。
黄姓总的发展繁衍的情况是: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年,伯益的长子大廉受封建立古黄国开始,黄国子民就在黄国故地(今河南潢川)生存繁衍。历经夏、商、周三朝,到公元前648年,古黄国被灭,黄国子民被迫四散奔逃,迁移到今湖北一带的楚国内地。而大规模、大范围的南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魏晋时期尤为突出。唐、宋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迁移,并逐渐向海外迁移,最后形成国之大姓。